靖先生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糧食也簡單。殿下可跟圣上進言,留出幾個進項的皇商資格,比如是首飾皇商、茶葉皇商、綢緞皇商資格等等。
誰進獻的糧食最多,誰就能擁有一年的皇商資格,且要求是要在限時之內將糧食進獻,不可拖延,如此一來也不會耽誤賑災。”
因為國庫空虛,做皇商采買東西給皇室,其實不僅賺不了銀子,還會虧本,即便如此,依然讓人趨之若鶩,因為有皇商的名頭在,就能引得權貴之家去光顧他們的營生,畢竟皇室都在用的貨物,當然是最好的。
說白了,皇商賺的根本不是皇室的銀子,而是權貴和百姓的銀子。
李崇哈哈大笑,非常滿意的看著靖先生,“先生真是大才啊,連這樣妙的計策都能想出來。”
靖先生沒有居功,依然謙虛的道,“為殿下出謀劃策,本就是分內之事,若不能為殿下解難,就是我的失職了。”
李崇十分滿意靖先生的自謙,更滿意他的能耐,解決了銀子和糧食,李崇仿佛已經看到自己揚名立萬的風光。
兀自暢想了一番之后,他收斂了心神,開始跟靖先生商量起具體的條陳,“先生,你覺得給商賈的官職應當如何稱呼是好?”
靖先生不帶猶豫,“便叫外郎吧,意為正額以外的郎官。為了顯示外郎與其他朝臣的不同,外郎的官帽子用紅頂便可。且方才我又想了想,七品官的話可能吸引不了商賈奉上銀子,不若就給個六品官,索性也只有個名頭罷了,不礙事。”
從稱呼上、官帽上,都極力區分外郎與朝臣的差別,如此就算日后有商賈穿上官服帶上官帽,也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他們不是正經的朝臣。
李崇一拍掌,“甚好,就這樣定下來。”
靖先生又道,“三府災情嚴重,我合計了一下,除了戶部給的八萬兩銀子之外,應當還需要二十二萬兩銀子,一府用銀十萬兩,想來應當是夠了。
如此一來,這外郎的官職,設五個,每個五萬兩銀子,就能籌集到二十五萬兩銀子,多出來的三萬兩,也能備不時之需。”
李崇倒抽一口氣,“一個外郎官要五萬兩銀子?”
他皇子府一年所有的花費,包括人情來往,也才不過是二萬兩銀子左右,這么一個有名無實的六品官就要賣五萬兩,他擔心沒有商賈肯買。
靖先生看出了李崇的顧慮,意味深長的笑了笑,“一個外郎官賣五萬兩銀子當然貴,不過若是做了外郎官的商賈之家,其直系子弟能參加科舉呢?”
李崇一怔,隨即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先生說得對,甭管這六品官有沒有實權,既然是朝廷設的官,那商賈做了這官之后,就不再是單純的商人,稱得上是官家了,官家的子弟,當然能參加科舉。”
圣皇帝李天成鼓勵經商,卻又不肯允許商賈之家參與科舉,是怕商賈有了錢之后,再有權,會逐漸操控朝堂,架空帝皇。
一直以來,商人的子弟讀書再出息,也不能入仕途,所有很多商人子弟也不過是只要會讀書識字,會算賬便好。
但做商人怎么比得上做真正的官家來得好?再有錢的商人,得罪了權貴,一夕之間也能讓家族敗落。
但只要買了這外郎官,自家子弟就能參加科舉,入了仕途之后,漸漸在朝堂上站穩腳跟,就能幫助家族,如是入仕子弟兩三代不斷,就能成為詩書之家,這等好事,靖先生覺得只要消息放出來,這外郎官不愁賣。
李崇霎時信心大增,靖先生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臉上笑容漸深。
“至于皇商資格,殿下先設下一個最低的定數,比如底價是一萬石糧食,而后用競拍的方式,讓他們相互之間競爭。這樣即便那些商賈聯合起來竄通了競拍,也能有個幾萬石的糧食。”
就是幾萬石的糧食對三府百姓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罷了。
李崇已經急不可耐的催促靖先生,“先生可有具體的條陳?本宮現在就進宮,拿去給父皇看。”
這可是大功勞,如果賑災的差事辦好了,他就大出風頭,所以一定要搶在大哥他們反應過來之前去見父皇才行。
靖先生站起身,一邊往案牘的方向走,一邊道,“我即刻寫條陳具本。”
李崇連連點頭,在一旁著急的看著靖先生磨墨書寫。
他自己坐在椅子上,漸漸從興奮中冷靜下來,神色逐漸變得難看,“先生,就算本宮能把賑災銀子和糧食解決,可誰去賑災呢?”
他肯定是不可能去三府賑災的,他千金之軀,怎么能去那種混亂之地?萬一被不長眼的災民沖撞了,又或者染上時疫,得多危險?
所以他還是得在京城運籌帷幄。
要想揚名立萬,有了賑災銀子和糧食還不夠,還得圓滿的賑災,安撫百姓,這樣他才算是功德圓滿。
可三年前汝陰府賑災一事浮現在他腦海中,足足二十萬兩賑災銀子,居然沒有用來賑災,反被貪墨了,差點弄得汝陰府百姓起事,父皇一氣之下還斬了三家滿門,以平息民怨。
如果這次再出了這種事,他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了。
靖先生沉穩的開口,“殿下,如果您是煩惱賑災之人,屬下倒是有一個人舉薦。”
李崇連道,“不知先生屬意誰?”
靖先生一字一句的道:“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御史左中丞徐文彬!”
李崇一怔,“御史左中丞徐文彬?”
他越是想,越是覺得靖先生推薦的人選非常合適,徐文彬官聲非常好,朝堂之上都知道他忠于圣上,又是茅坑里的臭石頭,誰的面子都不給,有他主持賑災,他就不用擔心賑災銀子會被貪墨了。
而且徐文彬是父皇的人,他已經想到法子籌集賑災銀子和糧食,不好再讓自己人去賑災,省得父皇對他太過忌憚,用徐文彬賑災,也能讓父皇面上有光。
“先生這提議甚好,就用徐文彬賑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