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中,黃尚放下正一經,再度取出禳命宮破敗符,灌注浩然正氣。
上面龍飛鳳舞的字體緩緩亮起,卻沒有被完全激發,一股玄奧的力量涌動,讓黃尚得以感悟。
如果道士看到,保證要繼許峰的“真乃神人也”和無缺的“恐怖如斯”,發出第三種驚嘆。
入門太快了。
其實這沒什么可驚異的。
畢竟第一桶金最難賺取,輪回者從無星級到一星級的過程,是最為艱難的。
進入星級,代表著有了相對完整的修煉體系,再學習其他,自然要容易許多。
當然,也要看契合性。
比如現在如果有個西方魔幻的強化體系,黃尚恐怕也學不會。
道家么,卻是有過原劇情的證明。
雖然時勢造英雄,黃裳奉命去修道藏的時候,不會知道后來能從那些典籍中,悟出絕世神功,而且福兮禍所伏,如果沒有絕世神功,黃裳也不會與明教相爭,最終落得全家被滅門的凄慘下場。
相信給黃裳重來一次的機會,他指不定就對道藏敬而遠之了。
但天賦擺在那里,黃尚通過博覽道士收集的道家經典,不僅是道家入門,連儒家也有不小的收獲。
宋朝的儒家,包羅萬象,本來就包容了不少佛道理論,觸類旁通起來,更加方便。
不過他沒有一味依賴儒家,入門后又將儒道夾雜進來的觀念剝離,形成純粹的道家世界觀。
如果說受眾面之廣,對生活的影響之大,儒家遠甚道家,文氣不僅運用在戰斗中,還有方方面面。
但在東方世界的修煉體系中,最具體現性的,則是道家,文氣反倒小眾了。
好比明玉功,移花宮顯然不是道家門派,但這門神功中許多理念,包括上丹田祖竅的修煉,都是深受道家影響。
所以對于這個世界而言,儒家文氣更利于黃尚突飛猛進,畢竟只有他一人享受到文氣的妙用。
可目光放得長遠,道家所學絕對前途廣大。
當然,黃尚狀元都還沒得,第三次科舉強化都沒進行,本來不該分心接觸道教,不過他以道經中的觀想法為根基,再結合道家的所學,生出了一個巨大的野心。
不是什么將儒家道家結合起來練,那是天方夜譚,初學者敢這么干保證死得很慘,他研究的是一種被道家很是排斥的技巧——
請神!
看多了影視,可能認為請神是道家的一門法術,實際上扶乩(jī)跳童,多屬外道或沒有得道的低級鬼神附體。
講白了,就是些不被承認的旁門左道,妖魔鬼怪,為求香火血食的祭祀,冒充神明,蔽惑邪言,誘眾害人。
那類操作,與其說是請神,不如說是請妖,請鬼。
所以黃尚研究請神,為的是反其道而行。
他不要請神,而要造神!
造文曲星!
世上原本沒有神,拜的人多了,就有了神,這種觀念其實十分符合此世的文氣。
正因為儒道大盛,人人以讀書為最強出路,祭拜孔圣,崇尚儒道,才有了京城國子監濃郁至極的文氣。
這股特殊的能量,無法被常人所利用,世界的等階,也支持不了它被常人利用。
從某種意義上,文氣不就是一種神圣之力嗎?
這所謂的神圣,可以是孔圣,也可以是人們想象中,主管文運的星宿——
文曲星!
“如今的文氣,是很分散的,一部分彌漫于天地之間,一部分附于文采學識高的士子身上,另一部分則在被祭拜的孔圣雕像內。”
“假如有一尊文曲星,將文氣整合起來,使得我到達一處,就能聚集運用那里的文氣,加持到身上,該有多么強大?”
這就是黃尚的野心。
當然,設想歸設想,真正能達到什么程度,誰都不好說。
黃尚已經考慮得很清楚了,他不求太多,第三次科舉強化,只要達成文曲星雛形,讓他擁有調用外界文氣的能力,那就是大勝利。
否則的話,他還真不知道,第三次科舉強化要加強哪個方面。
畢竟它距離第二次太近了,近到根本無法完全消化前面的所得,就匆匆到來。
“幸虧得了這張道符,激發里面的力量,以護法神將相助,我成功的機會或許能有一半!”
“也難說,如果中了狀元,就是連中三元,那比起狀元來說,要強得太多,第三次科舉強化,會到達什么層次,我根本把握不住,現在推測所謂成功率,又怎么可能準確?”
黃尚搖了搖頭,放平心態,重新沉浸在各家經典中。
順便,將萬能卡中收取的宰相之運,也研究一二。
這道氣運,他可不準備藏著掖著,關鍵時刻,該用就用。
三月初。
位于皇城東南的集英殿,早在數天前,就被打掃干凈。
四百張桌案,排得整整齊齊,每一張左上角,都貼了姓名籍貫。
這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座位排列順序,是按照省試名次定下的。
名次越高,離著天子越近。
但是為了避免意外,內侍們依舊一絲不茍地完成。
而宮城外,天還是黑的,所有士子都已等候外面。
黃尚和游師雄正在其中,與張載門下另外兩位同門一起,時不時看看皇宮,心中不免也有些期待。
大宋天子!九五之尊!
馬上就要見到了。
除了韓忠彥這種宰相之子,有蔭補在身,早就是官身,見過宋仁宗的,其他的士子都是初次見到皇帝的真容,免不了心頭火熱,興奮交談。
比起前兩場的等待,這一次氣氛顯得輕松太多。
殿試定高下,省試定去留。
在場的,都是留下的。
只要順利考完殿試,哪怕排在最后一名,其實也是進士,光明的未來已經注定。
還有什么好緊張的呢?
倒是那些名列前茅的,準備爭個三甲,此時在摩拳擦掌,斗志昂揚。
畢竟省元之名是在士林中流傳,真正名揚天下的,還是狀元和兩位榜眼。
是的,兩位榜眼。
后世科舉,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但現在的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
這是比較形象的稱呼,因為最后的榜中,狀元郎高居正中最上,是為魁首,下面的第二和第三名,是左右并列的,看上去就像是兩只眼睛,所以叫榜眼。
至于探花,最初是唐朝進士高中后,在曲江宴上,進士中最年輕的一位,要去園中摘花,回來后給所有進士插上,這個人就叫探花。
黃尚今年十九歲,是這科進士中最年輕的,這要到了唐朝,再中了狀元,那么狀元就是探花郎。
這其實就是兩個根本不挨著的稱呼,但在后人聽起來,就會覺得好生古怪。
當然,幸好李尋歡生得晚,小李探花多好聽,小李榜眼就笑死個人了。
言歸正傳,一群狀元競爭者中,黃尚是最為平和的一位,閑聊了幾句,就平靜等待,養精蓄銳。
不多,幾聲鐘響從宮內傳出。
宮門緩緩開啟。
殿試正式開始。
(周一求推薦票,新書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