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二十六章 承旨

  www.52bqg.info,重生于康熙末年!

  二月十六戌初(晚上七點),曹颙至交好友,完顏永慶之父萬吉哈病故。

  曹颙得了喪信,即刻進府換了石青褂子,快馬疾馳,往完顏府探喪。

  雖說名義上,完顏永慶已分戶另過,但是骨肉天倫,哪里是說分就能分得了的?

  每次完顏永慶來信,話里提到父母的時候甚多,還提到弟弟年少,請曹颙多加照拂。

  有些事,不消永慶說,曹颙也會去做。

  再者說,雖說早年完顏永勝同他有些齟齬,近些年往來還算親密。

  伯爵府已經掛起來白燈籠,匾額上也都已用白布遮了。

  伯爵府的仆人已是忙做一團,曹颙過靈床前拜了,又去探望了福惠郡主。

  少不得再問問完顏永勝,治喪布置如何,可有需要幫把手的。

  永勝卻是正遇到難處,原來這邊還沒有置辦壽材。

  按理,萬吉哈已是花甲之年,中風臥床了幾年,當早預備下這個才是。

  永勝提過一遭,卻是被福惠郡主打了兩巴掌。

  按照福惠郡主的意思,總要丈夫過了六十六壽辰,再預備這個東西,省得忌諱。

  雖說使人往棺材鋪去選材,但是匆促之間,也沒有什么上等的壽材。

  有兩個現成的,價格又偏高了些。

  曹颙聽他話中之意,像是銀錢不湊手,道:“等會我回去,打發帳房先送些銀子過來。

  你這邊先用著。

  永勝面上帶了幾分感激,曹颙又道:“是不是明兒要使人往西北報喪?”

  永勝聞言,面上帶著痛苦之色,沉聲道:“大哥那邊,暫不報喪,這是阿瑪臨終交代,說等大哥從西北軍中回來再說。

  他老人家。

  是盼著大哥能建功立業。

  我正是想同孚若說此事,大嫂那邊我已打了招呼。

  大哥書信往來的除了家里,不過就孚若那邊。

  還望孚若成全阿瑪愛子之心。

  說到最后,饒是永勝是個漢子,也不禁帶著些許哽咽。

  曹颙心里也不好受,這個時候講究孝道。

  永慶不能見父親最后一面,這將使他終身抱憾。

  不過,曹颙也能明白萬吉哈地慈愛之心。

  好不容易西北大戰在即。

  正是掙軍功的時候,若是報喪到軍前,永慶回京奔喪,丁憂三年,卻是錯過了建功立業的好時機。

  雖說康熙五十一年,驅逐永慶離開伯爵府的是萬吉哈。

  但是父子骨肉,心里終是惦記的。

  要不然,也不會憂慮傷身。

  中風臥床。

  完顏家的族人、姻親,得了消息,陸續往這邊探喪。

  曹颙見自己也實幫不上什么,呆了一會兒,便回府了。

  到了府里,曹颙吩咐張義從賬上支五千兩銀子。

  連夜給完顏家送過去。

  回到梧桐苑時,天慧已經去東屋睡了。

  上房就留著一盞燈,初瑜坐在炕桌邊,鋪了筆墨,不曉得寫什么。

  見曹颙回來,初瑜起身侍候他更衣,也問及完顏府的喪事。

  萬吉哈地年歲同曹寅相仿,就算他身子這幾年不好,曹颙也沒有想到他說沒就沒了。

  不只是萬吉哈,馬俊之父的身子也不算好。

  父母那一代人。

  都陸續老了。

  初瑜曉得曹颙與永慶親厚,從炕桌上拿起一張紙。

  道:“剛才叫人拿了府里對外紅白喜事地隨禮冊子,給那邊擬了禮單,額駙瞧著,可需要添減的地方沒有?”

  曹颙接過,掃了一眼。

  雖不曉得平素的例是什么,但是林林總總的,看著也算豐厚。

  “不失禮就好,這些不過是要個面,給人看的。

  明兒使人過去問問,那邊府里的餑餑訂了別人家沒有,沒訂的話,讓鋪子那邊騰出個爐來,供應那邊府里。

  ”曹颙將禮單撂在一邊,坐在炕上,喝了半盞茶。

  “可憐簡王府大福晉,今兒還是她生辰呢。

  往后再過生辰,就是老伯爺祭日,卻是再也歡喜不起來了。

  ”初瑜一邊收了筆墨,一邊嘆道。

  曹颙想到方才在簡王府小院子聽到地話,楊子墨要名分了。

  簡親王向來行事隨心,這次會顧忌到岳家白事,將養外室的消息壓壓么?

  雖說已經是困乏,但是喝了茶的緣故,曹颙倒是有些睡不著。

  迷迷糊糊的,將到三更天才闔眼。

  到了四更,曹颙又被喚起,今兒暢春園有朝會,要趕到丑正(凌晨二點)在西直門出城。

  宿醉難忍,曹颙只覺得頭疼欲裂,也沒有什么食欲,喝了半碗蛋花湯,就撂下筷子。

  出了梧桐苑,到了蘭院門口,曹颙望了望里面,見上房燈火起來,才與初瑜一道進去請安。

  自打李氏再次懷孕,曹寅心疼妻子,每逢出城朝會時,便叮囑李氏無需早起。

  李氏哪里是嬌縱的人?除了懷孕最初幾個月,嗜睡起不來外,往后仍是跟著早早地起了,服侍丈夫上朝。

  曹颙進去時,李氏正給曹寅正衣冠,見兒子臉色難看,唬了一跳,忙上前過問緣故。

  曹寅望向兒子的目光則是帶了幾分責怪,皺眉道:“多大人了,還不曉得照看自己,就勞你母親掛心!”

  這老兩口,越發膩乎了。

  曹颙相信曹寅此刻,對妻子的關心,指定是大于兒子的。

  說不定老人家心中正吃兒子地醋,所以才不給曹颙好臉色。

  曹颙哪里會同他計較,扶著母親到炕邊坐好,道:“昨天事兒多,晚上沒歇好。

  等兒子下晌在衙門里偷偷補個覺,就好了。

  李氏聽了。

  遲疑了一下,道:“要不要叫媳婦給你預備塊毯子?別再睡沉了著涼,這天雖漸暖,屋子里也陰冷。

  曹颙摸了摸自己的衣服,道:“不用,因要半夜趕路,兒子里頭穿了好幾層衣服。

  我又不是長生。

  母親就放心吧。

  李氏摸摸了曹颙地袖子,見確實穿得不少。

  方松了口氣,道:“打小你在老太君身邊,跟個小大人似的,為娘的想要過問兩句,也插不上嘴。

  再大一些,卻是放你一個人在京里吃苦,說起來都是我們做老的對不住你。

  這話里話外。

  卻是帶了感傷。

  曹寅“咳”了一聲,道:“大半夜地,說這個做什么?倒是叫孩子們難受,時辰不趕趟了,該走了。

  ”說到這里,對初瑜道:“天還早,一會兒讓太太再歇歇。

  初瑜應了,隨婆婆一道送公公、丈夫到廊下。

  到了前院。

  曹寅的馬車已經預備好,小滿也牽了馬等著曹颙。

  到了馬車跟前,曹寅回過頭來,對曹颙道:“我有些話要問你,上車來。

  曹颙帶著幾分疑惑,隨即也上了父親的馬車。

  東一句。

  西一句,卻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曹颙這才恍然,原來不過是見他疲勞,才喚他一塊上車地。

  都說母愛如山重,這父愛恰似海深。

  曹寅待他如此,萬吉哈待永慶,也是這樣。

  果不其然,待在西直門出了城,曹寅便道:“為父瞇瞇,你既沒睡好。

  也小憩會吧!”

  父子兩個收了話音。

  曹寅闔眼假寐。

  曹颙卻沒有睡意,想想永慶。

  又想到父親也將甲子,心里已有些慌亂。

  雖說藏了不少秘密心事,不能諸事對曹寅提及,但是他心里對曹寅未嘗沒有依賴。

  “父親,要長壽啊!”曹颙輕嘆出聲,低不可聞。

  馬車到達暢春園時,已經是卯正(早上六點),這邊已經到了不少官員。

  眾人皆是拿著腰牌,進了園子,在箭廳這邊等著圣駕。

  少一時,宗室諸王、皇子阿哥也陸續上朝來。

  十六阿哥將曹颙叫到一旁,臉上盡是歡喜,道:“已經有準信了,你算是得償心愿。

  曹颙挑了挑眉,道:“請往熱河的折子批了?”

  “嗯,昨兒晚上我給皇阿瑪請安時,皇阿瑪特意提及此事,已經是肯了。

  ”十六阿哥拍了拍曹颙地肩膀,道:“這個,你卻是要好生謝我。

  我提了提你家在那頭沒宅子,皇阿瑪還說要問過內務府,賜宅子下來。

  “謝是當謝的,只是賜宅?會不會太招搖?”曹颙實是怕了這口風浪尖的日子,掂量著道。

  十六阿哥擺擺手,道:“賜宅雖是殊榮,卻也不算什么,你才立了一個大功,這點還當得起。

  你年紀輕,已經是位高爵顯,再升官才叫招搖,還不若得些實惠的。

  面上好看,也能震懾小人。

  想著即將能出京轉轉,曹颙只覺得心里暢快不少。

  “十六爺,有沒有信兒,今夏隨扈熱河十六爺也差不離吧?”曹颙問道:“這一去半年,要是十六爺不在,怕是住些日子就要膩了。

  “差不多,如今皇阿瑪脾氣躁,能陪著他老人家說上話兒的沒有幾個。

  我不惦記那把椅子,也不貪財,不過是想著哄他老人家歡喜,盡盡孝心罷了。

  皇阿瑪曉得這點,待我也親。

  ”十六阿哥說著,臉上卻隱隱地帶著幾分憂心:“不瞞孚若,我心里也怕。

  萬一…我們娘幾個,還不曉得是什么下場…如今,只盼著皇阿瑪萬壽無疆…”

  不管是帝王之家,還是官宦之家,父子仍是父子。

  在兒子心中,父親都是擎天地存在。

  看著十六阿哥這般不安,曹颙倒是有些不忍,摸了摸下巴,笑道:“十六爺忘了我說過地話了?”

  “什么話?”十六阿哥見曹颙笑得古怪,問道。

  “十六爺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福祿之相。

  加上十六阿哥不貪,無欲則剛,王佐之相啊!”曹颙壓低了聲音,帶著幾分裝神弄鬼道。

  兩人早年雖言行無忌,這幾年大了,說話也規矩起來,卻是難得見曹颙這個模樣。

  十六阿哥不禁失笑。

  道:“這都幾年了,難為你還記得這話。

  你善財童子都做了。

  保不齊這半仙也做得。

  卻是借你吉言,若是爺真當了王爺,就…就送你一個金美人,看著過癮,還不影響你們小兩口恩恩愛愛…”說到這里,帶了些許調笑道:“老實交代,這次去熱河。

  是真厭了京里,還是借著由子偷懶,想要帶著初瑜去玩兒?”

  曹颙面上現出正經,看著十六阿哥,道:“這個,卻是天機不可泄露。

  ”話音未落,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十六阿哥見曹颙如此,撇了撇嘴道:“帶著媳婦就帶吧。

  難不成還要帶著女掌柜去?你半年不在京城,想過那邊沒有?九哥地性子,能按捺住多久?聽說她地銀子,十三哥使了,那就讓她入了十三哥門下得了。

  十三哥雖沒爵位,到底是皇子。

  這年頭。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穿鞋的反而忌憚光腳的。

  曹颙原也是此意,同韓江氏提過。

  可是韓江氏已經往揚州去信,要收養母族的表侄為嗣。

  她有心隱退,但是卻不愿投身為奴。

  畢竟那不是她一人之事,子孫后代要世代為奴。

  自打田氏出事,她心灰意冷,想過回揚州隱居。

  雖說事情到這一步,有韓江氏露財惹禍的緣由,但是根本上還是受池魚之殃。

  曹颙就算不喜歡她。

  也不會將這是非過錯推到一個小女子身上。

  以求心安。

  在京城還好,有曹家與初瑜庇護;若是到了揚州。

  天高皇帝遠,八阿哥地門人爪牙,想要占了個小媳婦,程家人還能強出頭不成?

  一時半會兒,沒想到如何安置韓江氏,韓江氏就在曹府暫住下來。

  現下看來,往后說不定就不用為韓江氏操心了。

  曹颙想到楊子墨說起韓江氏時,甚是親近,兩人之間像是有什么恩義往來。

  曹家是臣下,簡親王府卻是宗室。

  就算九阿哥是皇子,爵位不過是固山貝子,差雅爾江阿好幾級。

  雅爾江阿是連太子都敢抗衡的鐵帽子,區區一個皇子,自然不放在眼里。

  再說,對于宗人府宗令雅爾江阿,八阿哥那邊向來是拉攏地,怎會主動得罪?就算九阿哥貪財,怕八阿哥也會加以勸阻。

  雅爾江阿府下雖也有不少產業,但是他卻不像九阿哥那般貪財。

  在銀錢上,大方的多,為人又愛面子,才不會拉下臉來,貪圖韓江氏的身家。

  說起來,倒是幫曹家減了個包袱。

  不過世事向來禍福相依,如此一來,卻是該想法子,讓四阿哥不要誤會才好。

  要不然的話,就是得不償失。

  少一時,到了辰初(早上七點),康熙駕到。

  朝會開始,先是吏部尚書奏事。

  大計天下官員,卓異官三十六員、貪酷官九員、不謹官三十三員、疲軟官十二員、年老官五十三員、有疾官三十二員、才力不及官二十四員、浮躁官十九員,分別升賞處分如例。

  隨后,則是幾位外省大員地調動。

  貴州按察使白潢升為湖北布政使司布政使,四川建昌道王沛憻升為貴州按察使司按察使。

  順天府尹王懿為大理寺卿,國子監祭酒余正健為順天府府尹。

  吏部事情奏完,接著的是禮部。

  安南進貢貢品,已至京城,請交于內務府查收。

  康熙的心情看似不錯,聽了這個奏事,道:“安南國年例進貢犀角象牙等物,物既沉重,道復遙遠,運送未免勞苦,非所以柔遠之意。

  嗣后著將犀角象牙,免其進貢。

  少不得禮部官員與幾位大學士,上前一番頌德之音。

  曹颙站在隊列中,支起耳朵,等著兵部地奏事。

  西北軍情如何,他只曉得個大概,卻是有陣子沒聽到消息了。

  因衙門不同,這個又不好太過打聽,要不委實惹眼。

  康熙五十五年,十四阿哥領兵出征是在康熙五十七或五十八年。

  這其中還有兩、三年的功夫,西北那邊莫非要一直僵持下去?

  就算完顏家不使人軍前報喪,完顏永慶被瞞住,但是落在外人眼里,說不得就要有人說永慶貪圖功名,辜負親恩。

  若是十四阿哥出征,是康熙五十七年上半年,永慶在孝期,或許趕不上。

  若是下半年或次年,那永慶孝期已過。

  想到此處,曹颙尋思,明日完顏府“接三”時同永勝商量商量,看有沒有妥當的法子。

  朝會最后,提到圣駕明日出京,隨扈皇子為十二阿哥與十六阿哥。

  大學士與六部堂官都有隨扈之人,內務府這邊,御前聽差的是觀保與馬齊兩位總管。

  曹颙去熱河的旨意并沒有明發,但是康熙在散朝后召見了曹颙。

  倒像是公事公辦,提及熱河行宮幾處園子的修繕,不外乎用心辦差等語。

  直到最后,才提了一句,早朝前已經下口諭給馬齊,從內務府在熱河的產業里,挑一處宅子賜給曹家。

  曹颙聞言,少不得叩首謝恩。

  康熙卻是沒有立時叫起,過了好一會兒,方道:“你也不必傷心,你地委屈,朕記下了!”

  話中,帶著些許無奈。

  曹颙嘴里道“不敢”,心里已經是無語。

  做皇帝也不容易,為了維護皇家體統,連教訓兒子,也不好肆意。

  或許在他眼里,曹颙實不算什么,不至于他拉下臉來,教訓九阿哥去。

  未了未了,康熙又讓曹颙到太后宮請安。

  雖說是皇孫女婿,但是除了新婚與每年地圣壽節,曹颙還真沒有什么機會去給太后請安,畢竟他是外臣。

  雖說奉了康熙口諭,但曹颙還是有些別扭,到了太后宮請見。

  太后倒是透著溫煦,話了幾句家常,才打發曹颙出去。

  還未出園子,就見十六阿哥迎面過來,上前道:“我剛去尋你,怎么又去太后宮了?”

  “皇上口諭,好像也是為熱河行宮之事。

  ”曹颙見十六阿哥換了常服,道:“十六爺要進城?”

  “嗯,明兒離京,差事都安排完了,去十三哥那邊轉轉,正與你順道。

  ”十六阿哥回道。

  說話間,兩人出了園子。

  他們兩個加上隨行的長隨侍候,攏共二十來騎,揚起一陣煙塵…

夢想島中文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