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繞的前山,一路上沒碰到上山耨野菜、撿柴禾的村民。
前山如今也大有改變。
通往群英寨的地道早已正式啟用,并且地道內部也進行了整修,不像一開始時那么坑坑洼洼,相反還平整的很。小推車在里頭跑都沒事。很多物資進出群英寨,就是從地道走的。不過一般都選在晚上。
地道口被一圈密密麻麻的荊棘樹圍了起來,外頭又修了一座橫截面比較寬的崗亭,一天二十四小時有群英寨隊員輪流看守。
崗亭附近有條山路,并非后山那種上下山的人多了踩出來的自然山路,而是寬度一致、并鑲嵌著磨圓碎石塊的平整石階,一級一級通往山腰。
這么一來,大伙兒還道崗亭是用來給人指路并維持上下山秩序的,看衛兵扛著槍、表情嚴肅一言不發躲都來不及,誰會往荊棘叢后頭瞧啊。
平整的石階一路往上,途中經過泉水潭。
不過如今泉水潭里的魚沒那么容易捕撈了,許是抓的人多了,魚的數量一天天減少,幸存的大都經歷幾度生死考驗,狡猾得很。
不過由于潭水很清,石壁上又有源源不斷的山泉匯入,農閑時喜歡上這里玩的年輕人、半大孩子還真不少。
漸漸的,不光雁棲公社,隔壁公社的人也知道近山坳這頭的雁棲山有個很清幽漂亮的水潭。節假日要是有城里的親戚來家里做客,問及附近有啥好玩的,實在想不出,就會帶他們上這兒來。
還別說,瀑布、潭水、滿坡爛漫的映山紅,還真讓那些平時鮮少接觸鄉野風景的城里人贊不絕口。過年過節天氣好,領著一年到頭見不了幾次田地的城里娃上這兒溜一趟。
向榮新見來玩的人這么多,某次陪蕭老爺子喝老酒,開玩笑說城里的公園還要收門票呢,這里不收門票還讓他們采蘑菇、挖春筍,便宜他們了。
老爺子就提點了幾句:“收費不現實,總不能派人成天在那盯著吧。地里的活還讓不讓人干了?但你可以派人在山腳支個攤,天熱時賣賣涼茶、瓜果,天涼時賣賣煮雞蛋、烤紅薯、煎饅頭什么的。價格么參照城里飯店來。來這里玩一般不會特地帶吃的喝的,這么一來,集體收入不就又添一筆了么?”
向榮新聽得眼睛锃亮,猛一拍大腿:好主意啊!那些公園門口不也有國營小賣部么。集體的地方搞個集體小賣部,不沖突啊!
不過既然是長久買賣,那山上的風景就更需要維護了。勒令村民不許隨地大小便,尤其是各家的熊孩子,不準往水潭里撒尿。水潭是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
向榮新還拉著身強力壯的年輕漢子,吭哧吭哧把一塊大青石豎在了水潭旁,并讓石匠在大青石上刻了仨字:泉水潭。
他倒是想起個“仙人潭”的名字,順便再編個仙人曾在這個潭里洗腳的典故。這噱頭多好啊,肯定能吸引不少城里人來這兒玩。
無奈這幾年鏟除一切牛鬼蛇神的事例沒一開始那么嚴了,但身為公社書記,他要是敢帶頭作案,那后果也是不敢想象的。只好實事求是地沿用了村里人隨口叫叫的名字。
大青石一豎,這檔次一下就提升了。
隨后又在草坡邊緣靠近山腰的地方種了一圈山里挖來的野梅樹。結的果子酸澀難吃不去管它,二三月份開起花,一水的淺粉紅,吸引得正月里上親戚家做客的城里人老稀罕了。
完了還在山腰處那片半畝地開闊的平臺上,修了座能躲雨的八角涼亭,涼亭背陰處種了幾叢從竹林移栽來的紫竹,這不檔次立馬又往上提了一截。
涼亭往東豎了塊木牌,上面寫著“群英寨地界,閑人勿入”,表明這是禁區,不能隨便闖的。
不過就算有不怕死的往里闖,最后也會被寨口那兩米高、四米寬、繞著密密麻麻鐵刺的鐵柵欄大門以及門里邊兩條兇神惡煞的軍犬逼退。
涼亭往北和后山相連。因此有了這條人工開鑿的山路,既方便了群英寨成員繞開村寨自由進出,也方便了上下村民抄近道去碼頭。
公社支起來的雜貨攤就開在碼頭和上山口的中間,木頭搭建的一間四方小屋,這就是雁棲公社的集體小賣部了。等大橋開通,相信這里會更熱鬧。
節假日又碰上好天氣,向榮新就派社員過來開張。
為了爭這個名額,個別幾個婦人吵得可兇了,差點還為此打起來。
也不怪她們斤斤計較,看攤的活和代銷點上班差不多,不累,還能掙六七個工分。家里有老人、老人耳不聾眼不瞎又走得動的路,誰不希望來看攤子。同樣掙六個工分,看攤輕松多了。
向榮新就是考慮到這一點,才讓上歲數的老人來接這個活。可兩個大隊加起來,符合條件的老人也不少啊,這不就爭起來了。
最后是抓鬮決定——愿意來看攤的老人參與抓鬮,根據抓到的序號排隊看攤。按月輪,這樣誰也不吃虧。就算今年運氣不好,輪到大冬天或是大夏天,但來年就可能輪到春秋天。
如此一來才消停。
小賣部里的貨品挺簡單,主要就賣一些代銷點里有的現成吃食,另外再煮上一鍋茶葉蛋、蒸上一籠米糕或饅頭。
門口擱個大茶桶,兩分錢一碗熱茶。
不過對斜對面站崗的衛兵是免費的。即便衛兵極少會主動過來討茶喝,但這樣的做法,讓向榮新受到了下鄉考察的縣級領導干部的表揚,開大會時不止一次稱贊雁棲公社“擁軍”、“愛軍”的做法,還給撥了一小筆的獎勵金。這讓向榮新一度走路都帶著風。
小賣部還賣瓜果,具體賣什么卻得看季節。天熱賣西瓜、菜瓜、黃金瓜,天涼賣甘蔗、金桔、大紅柿。
這幾年隨著知青以及身強力壯的年輕社員日漸增多,——半大小子們終于成壯勞力了,公社陸陸續續開出了上百畝荒地,可算是把能利用的角角落落都利用起來了。
向榮新常和蕭家幾口人嘮嗑,知道城里人稀罕時令瓜果,因此特地騰出幾畝專門用來種西瓜、甘蔗、蘋果、梨。
蘋果、梨這些果樹,除了栽下去的頭一年需要經常維護。等栽活就輕松了,不像地里的莊稼需要天天去伺候。只需三不五十去澆澆水、瞅瞅長沒長蟲就行了。到第三年開始,就等著結果吃果子了。
而且果樹種在山腳、河邊,不占良田,灌溉有山溪、河水;附近的人家還把雞啊鴨啊的放養在果樹下,連施肥都省了。
因此,向榮新的這個決定,很受社員們擁護。
雁棲公社的集體收入又多了一筆進項,這筆進項除了用于公家開支,結余到年底按人頭分給各家。
不僅有錢分,夏收時別的公社分糧,雁棲公社除了分糧還分瓜;秋收也比別的公社分的多。水果除了自家吃,還能用來走親戚送禮。
至于甘蔗,這東西可不全用來當水果啃,副食品收購站歡迎得緊。恨不得所有公社都像雁棲公社一樣,每年都往他們那拉甘蔗。他們則運去蔗糖加工廠生產白糖。白糖那可是全國范圍都稀缺的好東西。
盈芳一家出門早,到山腳時,渡輪碼頭的首班船才發出,嗚嗚的鳴笛聲,打破晨曦的靜謐。
“太爺爺,大橋怎么還沒通啊?通了不就直接能從大橋到縣里了,大家伙兒就不需要坐船了呀。”暖暖丫頭開啟新一天的十萬個為什么。
老爺子拄著手杖,邊走邊耐心地回答小丫頭的問題:“快了快了。”說著指指江對岸,“看見沒,那邊還有些柵欄沒裝上,等全部裝上,大橋就通了。”
“大橋開通,那渡輪還開嗎?”好奇寶寶接著問。
“那就不曉得咯。”老爺子笑呵呵地捋了捋胡子,“得看坐船的人多不多,不多就減少班次,少得可憐那就不開咯。不過碼頭還是要的。”
“為啥呀?”
“這個我知道。”陽陽舉手搶答,“爸說過,碼頭不光停靠客船,還停靠貨船。”
“對咯。陽陽真聰明!”
“是爸爸聰明!”
“哈哈哈…”
說笑間開始爬山。好在臺階直通山腰,走起來很穩當。
三胞胎很孝順,爭著要扶老爺子。
盈芳和姜心柔把他們拉住了。
“太爺爺喜歡自己走,真走不動了有小李叔叔呢。你們還小,力氣不夠大,萬一扶不住,都會摔下去。”
“媽我力氣很大。”陽陽不服氣地高舉胳膊給他娘看,“你看,我肉可結實了,我力氣真的很大。不信你問弟弟妹妹。”
“好好好,你力氣很大。”盈芳敷衍道。
陽陽見狀不高興地噘嘴:“你不相信我。”
“哥我相信你。”晏晏小大人似地安慰他。
大概這樣的情形不是第一次了,陽陽摟住弟弟的肩:“弟還是你最好,咱媽都不相信我。下回我也不信她說的話了,我就信你說的。”
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兄弟倆相互抱團取暖。
暖暖捂著嘴偷笑,隨即跑到她娘身邊,促狹地指指兄弟倆:“娘你看。”
暖暖喜歡叫盈芳“娘”,兄弟倆則習慣喊“媽”。
反正都一個意思,家里人也就由他們喊。一路喊到現在,暖暖喊習慣了,盈芳也聽習慣了。
“小心點,山路不比平路。”盈芳懸著牽住她小手,不再讓她竄來竄去。
“拾掇得真不錯。”一路上,老爺子感慨,“想咱們剛來那年,上個山還得靠鐵耙開路,哪像現在,一路石頭臺階,走起來既不累,又清爽。要是還像當年那樣,老頭子我估計爬不動咯。”
“爸,你不說我還沒注意,這幾年你的老寒腿似乎沒再發作過了。”
姜心柔看了眼老爺子的腿。想剛來那年,走個地道都氣喘吁吁,倒反這幾年,爬個山、上個坡都臉不紅、氣不喘。當然了這是好事,高興都來不及。
“那可不!”老爺子提起不再復發的老寒腿一臉嘚瑟,“沒見我早上打一遍逍遙拳、睡前喝一盅乖囡泡的藥酒,雙管齊下,要是還發作,那可太沒天理了。”
大伙兒都笑了。
暖暖甜甜地說:“太爺爺,您一定會長命百歲的。”
“哎呀呀,暖暖丫頭咋能這么乖呢!”老爺子開心地哈哈大笑。
幾乎是一路笑著來到山腰。
“太爺爺您瞧,那里就是爸爸上班的地方。”
看到標識禁區的木排,暖暖懂事地指指群英寨方向。
“對!所以咱們不能去打擾,咱們去那邊。”老爺子手杖一指前邊不遠的竹林。
“那邊我去過,媽媽帶我們來挖過筍。”歡笑了一路,陽陽又開始搶答,早把方才的不愉快拋置腦后了。
“現在也可以挖啊。這個時候的筍也還嫩的,咱們挖幾株回去炒酸菜。”
“對啊,既然來了,不如去挖些筍,帶著去野炊的時候煮湯喝也好啊。”
大家都躍躍欲試想挖筍,干脆卸下背簍、竹筐,在竹林里忙活起來。
三胞胎純粹是打醬油的,論出力根本指望不上。
一來嫩筍都埋在地下,沒點觀察力發現不了;二來挖筍得有工具,還得有技巧,這些他們都不具備,不幫倒忙就不錯了。
不過看他們興致這么高昂,盈芳也不好打擊他們,不時夸幾句“干得好”、“寶貝蛋好棒”,把人哄順毛了,開開心心到一旁耨野菜去。
常吃的幾種野菜,寶貝蛋們都認識,并且常往家里搬。畢竟農村的春天,山上、地里的野菜簡直和野草一樣瘋長。要是下過雨,那就更像雨后春筍、冒發個不停了。
像薺菜、野莧、馬蘭頭那是隨便挖。水蔥、水芹菜偏愛濕潤的環境,得去山溪邊找。
農家娃別的指望不上,但天好的時候、拿個小鏟子去山腳挖挖野菜、抓些蚯蚓毛毛蟲回家喂雞鴨,這是常干的事。
雖說盈芳家不缺勞動力,也不缺吃的穿的,但這方面從不嬌慣他們。同齡孩子能幫家里做什么,她家孩子也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