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中的城市崛起密碼

  《三年高考五年模擬》?

  這玩意兒把陳悅雷得不輕。

  看了他一眼,再三確認卿云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支開自己的借口后,陳悅帶著狐疑的表情一溜煙兒跑進了書店。

  出了南區宿舍,就是復旦大學的教師生活區,教師也有子女,自然這些東西不會少的。

  陳向明笑了,“我聽悅悅說過,你是一個天生的演講家,我之前還不信,覺得她是在吹捧你。

  不過,現在看來,你這招‘借物喻事’確實用得很純熟,至少現在勾起了我的好奇。”

  卿云搖了搖頭,“這不是借物喻事,而是陳叔伱想要的答案就在里面。”

  陳向明哈哈大笑了起來,“好好好,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怎么忽悠我的。”

  他不傻,眼前這個少年,顯然是看到了一些機會,想要參與到錦城未來的規劃發展之中。

  而自己,雖然已經不在城建規劃局的位置上了,但長期的主政城建,讓他說話的份量還是挺足的。

  閑談之中說服自己,或者說想要自己這個老城建幫他參詳他的觀點,是最安全謹慎的方式。

  難怪可以在這么小的年紀,便創下這么大一個家業來。

  不過,作為男朋友,或者丈夫,這種穩如老狗的性格,是不是又太無趣了些?

  這雙重標準的審視,卿云是不知道的,他嘆了口氣,“陳叔,這怎么是忽悠捏?

  錦城再度崛起的答案,真的就在里面,或者說就在我們熟悉卻總是遺忘的歷史之中。”

  頂著陳向明戲謔的眼神,他也是笑了笑,“在整個華國的城市發展歷史上,錦城一直是一個傳奇的存在。

  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那兒年生,錦城剛開始建都,與長安、開封相比,地理上‘偏安一方、絕于中原’,交通上‘蜀道艱難、交通閉塞’,土著人民又‘安逸悠閑,貪圖享樂’,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似乎非常不容樂觀。

  陳叔,你看看,和今天面臨的情況,有什么區別?”

  陳向明不自覺的點了點頭,“你要這么對比,確實沒多少區別。”

  “所以,錦城以東的那幫中原人,也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的那群人,他們一致認為:錦城,最多不過是一座十八線的陰雨小城。

  其實,現在依然如此,現在的外省人,特別是北方,提到錦城,依然是這個印象。

  不過,在當年,錦城的發展,讓他們的臉都被打腫了。

  史書記載:錦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這種建城速度,大概是羅馬的10倍。

  而秦國統一六國后,錦城的發展更是一騎絕塵。

  陳叔,你說,當年錦城的先民們靠的是什么?”

  “人和?”陳向明皺起眉頭不確定的問著。

  他覺得卿云有點欺負人了。

  他是理科生,他全家都是理科生,而歷史這種東西,大家不都是應付了事的嗎?

  你這么炫歷史,就有點過分了。

  而且,這小子啥時候對歷史這么了解的?

  難道說學神到了最后,都是文理兼修的?

  不過,好像也是。

  自家閨女那和這小子有著糾纏的輔導員蘇采薇,她家那位剛去世的老爺子,除了是數學之王外,本身也是國學大家。

  此時的陳悅飛快的拿來了卿云要的卷子,順勢也就湊在一邊。

  旁邊的段麗琴撇了撇嘴,只好也跟著女兒走了過來。

  卿云起身讓段阿姨坐下,段麗琴也沒有推辭什么,安穩的坐了下來后卻瞥了一眼身邊的女兒。

  卿云蹲在地上笑笑后,隨手翻開找了兩頁,指著一段材料讓陳向明看。

  在陳向明閱讀材料的時候,卿云緩緩說著,“在歷史上,錦城最初不過是一座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的小城。

  但是,它卻在秦代,取得‘天府之國’的名號;在漢代,躋身‘全國前五’;在唐宋,拿到‘揚一宜二’的城市排名。

  這座城市的千年進擊、突破限制、逆天改命,繁榮美好能綿延千年,它靠的是什么?

  一切,都源于歷史上,那一波波,令人窒息的神操作。”

  “神操作?”正在讀材料的陳向明,抬起頭來不自覺的復述了一遍。

  雖然他是理科生,但這材料里面講的古,他還是諳熟于胸的。

  畢竟,他一家三代都是老錦城人,而作為一個城建人,地方志什么的,就算再沒興趣,聽多了也記住了。

  剛剛他看材料看了這么久,就是想看看這小子想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卿云的話,卻讓他越來越迷糊了起來。

  倒不是那些聽起來新鮮的詞匯,而是…

  學神和普通人看書有這么大的區別嗎?

  這材料里面有個屁的神操作啊!

  無非便是‘李冰治水成就天府之國’十個字能說清楚的事情,文言文材料卻花了幾百個字,這顯然是在為難考生。

  這卷子,考的,到底是歷史,還是古文?

  而面前這小混蛋,是不是想先用古文把他繞暈,然后再說他的私貨?

  卿云卻點了點頭,“這樣的神操作,錦城歷史上發生了六次。”

  指著材料,他侃侃而言,“第一次,戰國初期,岷江的洪水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動不動就把錦城淹個遍,錦城人如果不想被淹,得準備個游泳圈…”

  這樣的話語,讓一邊的陳悅聽的好笑,這老幺也太能搞了,還游泳圈?

  段麗琴和陳向明則神色嚴肅了起來。

  他們很清楚,能將一個知識能用自己的話加以闡述,而不是機械的背誦書本,這本身證明了他在這個知識點上有著深刻的造詣。

  這小子…

  商賈,賤業,但商賈有了文化…

  兩口子對視了一眼,而后開始認真的聽著卿云的說辭。

  不過陳向明的心里,卻有些好笑起來。

  也許,這小子也只是在外面才是穩如老狗,該活潑的時候也會活潑。

  倒也是,如果真是死木頭的模樣,自己那閨女也應該不會喜歡的。

  “不過那時大概是沒有游泳圈的,于是,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站了出來,開山鑿石,分流岷江,修筑都江堰,像電影里的超級英雄一樣,守護錦城人民。

  此后,成都平原洪災不再、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嗖嗖嗖往上漲,便是這段材料里說的‘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陳叔、段阿姨,這里需要敲下黑板了,錦城的“天府之國”的名號,不是自古以來的,而是在都江堰建成后,農業大爆發時期才有的。

  秦國能一氣呵成統一六國,錦城作為超級糧倉功不可沒。

  而這一段,諸葛亮執政前兩年,與其說是當丞相,不如說是當了個農業局局長,他先是派重兵守護都江堰、后全國推廣水利工具孔明車、發展特色農業蠶桑養殖,甚至動用建設兵團‘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幾乎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農業。

  無論是材料一的李冰興修水利,還是材料三的諸葛亮的休士勸農,當時智慧的錦城主政者們深知,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發展,鄉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需要強有力的參與者。”

  說到這里,卿云定定的望著陳向明,緩緩的說道,

  “這第一波神操作,就是‘城鄉建設,鄉村振興’。”

  卿云又翻到一頁試卷,一邊指著一段資料讓陳向明觀看,一邊自己闡述著自己的論點。

  歷史卷就這個德行,試題里面的大量史實材料可以用來豐富他的論點。

  特別是古代商業發展史,延續兩千多年而從不間斷的錦城歷史就是大半的考點。

  當年的王志綱,便是拿著這么一本卷子說服了錦城的領導。

  卿云此刻也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

  只是與王志綱當年略微不同的是,卿云在按圖索驥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摻雜著自己的私貨。

  也很正常,同樣一個實驗,甚至同樣一組數據,不同的解讀,可以供一個組水上好幾篇論文,這是常事。

  學術嘛,就需要不同的角度。

  而卿云,他要的是在錦城地方志上千古留名。

  “陳叔你看材料里的這句,‘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錦官城錦獨稱妙’,說明了,當東南沿海地區還不知道絲綢是啥玩意兒的時候,錦城已經把絲綢玩出花花來了。

  這主要還要歸功于我們武侯祠里面祭祀的諸葛孔明了,喏,他的原話,‘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孔明的意思就是,農業我已經搞了這么多年了,農業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我們蜀國國力弱,要刷GDP來爆兵,刷不過曹魏怎么辦,最后還是得靠工業嘛!

  于是,這個聰明的男人決定發展‘錦城版輕小集加絲綢紡織業’—蜀錦產業。

  一時間,錦城開始了滿城造蜀錦,開始了千年造蜀錦。

  而你看這段材料,《蜀梼杌》里就記載:‘蜀昶廣政十三年…城上盡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為錦繡’。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這一產業在清朝達到巔峰,這段材料說的是《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錦城有機房二千處,織機萬余架,織工四萬人;絲織品占全川總額百分之七十,錦城以產錦為主’。

  另外,錦城還專門設置了蜀錦專管機構,要知道,為某個產業設置官府,這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錦官城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蜀錦作為主導產業,帶動了“種桑養蠶紡織染坊運輸零售裁縫”的超級長長長長的上下游產業鏈,塑造了錦城千年的經濟格局。

  因技藝精湛,品質上乘,“madeinjincheng”的蜀錦暢銷全國,讓錦城賺得盆滿缽滿。

  而陳叔你看這個材料更絕,‘一段時間內,蜀錦通過南絲綢之路,直銷國外,成為國際貿易的硬通貨’。

  這說明了啥?說明錦城當時已經依托于這個產業,展開了外貿。

  這第二波神操作,叫做‘產城一體,以產興城’!”

  卿云講到這里的時候,陳向明的神色越發的凝重起來。

  他發現,眼前這位能在自己這個假不假也算省管干部面前旁征博引侃侃而談的少年,言談不僅僅是條理清晰、言之有物那么簡單了,其觀點背后折射出來的視角、大局觀完全是站在大氣層的高度了。

  恐怕,這小子要是混官場,也能快速出人頭地吧。

  官場其實有的時候也沒那么黑暗,能力和背景相比時,背景優先,但要是能力特別卓異,也是可以很快便脫穎而出的。

  道理很簡單,這個世界,不管怎么傾軋,總歸是需要人做事的,更需要能人來維持整個體系的持續運轉。

  當你能力強悍到極點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因為你的存在,他們更能受益。

  卿云肯定沒有一把手的命,但卻有成為二把手的潛力。

  陳向明瞥了一眼旁邊聽得津津有味的閨女,此刻心里滿是苦澀。

  特么的,秦天川那個老賊,下手實在是太快了!

  以后要給家族里的人還有朋友些說一聲,去你妹的什么中學不能早戀,高中發現了合適的苗子就要及時下手,先蓋個章再說。

  重點高中保證了孩子的下限,幾年時間相處也能看出孩子人品、對方家庭到底如何,更重要的是,同一區域,不用擔心娃娃遠嫁!

  這不比在大學里面撞大運好多了?

  那邊的卿云渾然不知他即將改變很多家長的婚戀觀,還在那里繼續認真說著,

  “第三,這就不得不提我和悅悅的母校——文翁石室了。

  春秋戰國時期,錦城人被稱為‘夷狄之境、化外之民’,說白了就是說我們錦城人是‘一群文盲’。

  原因很簡單,當時錦城地理上隔絕閉塞,中原先進文化很難傳入,走到一半不是摔死就是被老虎吃了。

  孔子、孟子、韓非子、老子…當中原學霸群雄并起的時候,錦城99以上的讀書人,還是選擇題只知道選C的學渣。”

  一邊的陳悅笑得肚子都疼了,在旁邊給了他一腳,讓他正經點。

  段麗琴笑瞇瞇的看著眼前的一切,攔了一下,“大姑娘家家的,怎么還動手動腳?”

  卿云對此卻不以為意,拍了拍褲腿繼續說著。

  今天秦縵縵踢了,唐芊影踢了,蘇采薇也踢了,小悅悅怎么就踢不得了?

  云帝就是公道!

  “漢景帝之后,上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大喊了一聲‘我要改變這一切!’

  他先是自掏腰包,贊助了幾個聰明的小公務員進京學習,把先進文化帶回來。

  后來發現,這種私人贊助的精英教育只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于是,文翁開始實行更大膽的計劃,他說服領導,動用政府財政,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公立學校—文翁石室,實行全民教育計劃,同時,命令地方上全部辦‘鄉學’,讓農村孩子也能入學。

  為了鼓勵更多錦城人上學,還推出免學費,免兵役、免稅收的政策大禮包。

  結果,錦城入學率果然大幅提升,本身就聰明的錦城人,每年考上清華北大人大級別學校的人數,甚至和‘高考牛省’魯東差不多,這就是這段材料上寫的‘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

  文翁創辦的學校,也培養了無數文人,如卓文君、司馬相如、周太玄、李劼人、賀麟、揚雄等,后來,錦城的作家、詩人、畫家、藝術家層出不窮,風華絕代,成為了這座城市軟實力的靈魂,史稱‘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這第三波神操作,叫做‘千年樹人教育為本’。”

  陳悅見他死不悔改的模樣,氣得鼻間直哼哼著。

  主要氣的是,在她爸媽面前,完全沒個穩重的模樣。

  毫不自知的云帝繼續說著,“陳叔,這兩年媒體不是在評什么城市排行嗎?其實錦城在歷史上,排行不低的。

  唐朝,錦城大興工商業,號召開發商,在錦城大體量地開發商業地產,開辟了東市、南市和北市,以及輻射大西南的菜市、蠶市,花市、藥市、燈市、草市。這些商業區,常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不僅出售各類農副產品,而且鹽鐵、紡織品、蜀馬、奇器、異服也在這里銷售。同時,從外地販運來的吳鹽、香藥、海貨和各種奇珍異寶,也都在此集散。

  揚一益二,便是當年全國公認的一線城市排序。

  而且你看這段材料,《錦城記序》的作者根本不服這個說法,‘如今說到繁華城市都以揚州為首,實際不過名氣大而已。論到人物繁盛、江水漂亮、絲綢華麗、音樂好聽、貨物之多,揚州連錦城一半都趕不上。’

  這個數據也很有意思,《封建商業志》一書中有統計稱,錦城商業市場繁榮,讓商業稅種空前豐富,對錦城財政貢獻極大,唐宋兩代盛世頂峰期,貢獻率達40以上。

  邏輯很簡單:錦城人愛吃愛玩,這就是消費,消費能帶動商業繁榮,從而帶動城市經濟增長,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錦城第四波神操作,‘刺激消費,商業驅動’。”

  聽到這里,陳向明抓著空隙點了一句,“嘿嘿!小伙子,你這私貨,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夢想島中文    重燃2003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