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零一章 大明關鍵崗位人員看板,可視化管理系統

  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一百零一章大明關鍵崗位人員看板,可視化管理系統高啟愚搞了個大新聞,在應天府鄉試之中,出了一道《舜亦以命禹》,這一件事,就徹底把張居正弄到了極其被動的地步,受迫于風力輿論的壓力,張居正只能選擇致仕,以證清白。

  高啟愚是張黨,出這種題目,尤其是在京師,不得不讓人懷疑,高啟愚在勸進。

  張居正自己心里清楚,他壓根就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他往前走一步是無底深淵,他要是想更進一步,要跟族黨搞好關系,要跟天下官僚搞好關系,在風力輿論的加持下,才能僭越。

  即便是按照腐儒、俗儒、苴儒的法三代之上而言,大禹治水得天命,張居正要治好天下,才能得天命,可治天下首務就是要除姑息之患、賄政之弊,整飭吏治,推行考成法,這就造成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得了天命,就得不到百官支持,得到百官支持,根本得不了天命。

  沒有天命受社稷之重,自己管不好自己的野心,也治不好天下,那不是活成了糊涂蟲了嗎?

  就像是去年客星犯帝座,奸臣僭主上的讖言一樣,張居正也沒什么好辦法,只能致仕,以證忠心正視聽。

  朱翊鈞頗為感嘆的說道:“果然是去皮見骨術,果真是了得。”

  “去皮見骨術?”海瑞有些奇怪,稍微一想,面色大變。

  針對張居正的彈劾,是一整套的去皮見骨術,這一套組合拳,打的張居正有些措手不及。

  如果想扳倒某個官員,但缺乏條件,或者沒有能力,那就要從他身邊的人入手,因此“皮”是小官,“骨”就是大官了。

  科道言官利用自身的優勢,他們先挑小官下手,比如彈劾某個小官說話放肆、行為僭越禮制、上朝遲到失朝、私生活不檢點等等,總之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當小官被彈劾之后,他所依附的大官自然要為他說話,如此一來言官就找到了機會,然后將他們牽扯在一起,最后上書皇帝彈劾。

  其他事,張居正還有破局之法,唯獨涉及到皇位這件事,張居正不能申辯,唯有致仕。

  “什么是去皮見骨?”不懂就問葛守禮,看著海瑞問道。

  海瑞沉默了下說道:“就是你用的這招。”

  “啊。”葛守禮認真總結了一番,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自己無意之間發動了一招,已經置張居正以死地,過去彈劾的張居正威震主上的罪名,都是鬧著玩,真威震主上,還是得看張黨。

  這個時候,小皇帝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作為大明唯一裁判,需要發動無限裁量權,裁量下,張居正此舉,究竟有沒有威震主上。

  朱翊鈞坐直了身子,開口說道:“不過是強行附和罷了,不過是一二大臣覬覦權勢而不得,輕事置喙,而不知先生之苦于調維,大明眼下這個爛攤子,不是先生苦苦調維其間,恐天下早已稀里糊涂的天下大亂了。”

  “今朕明語諸公:朕本德涼幼沖,本無差失,而政令推行動見齷齪,或事已處置爭執不已,甚至攀咬附和挑起禍端,誠非朕所愿,今朝廷清宴,中外乂安,幸門墐塞,百官奉職,如是足矣。”

  “若有顛覆之日,朕知人任事之謬,實乃天命。”

  張居正在首輔的位置上,已經做的很好很好了,若是真的有一天,張居正篡了他的皇位,那朱翊鈞也不會后悔,只能說自己的看錯了人,也只能說,那就是天命了。

  楊博臨行前,跟張居正說,人亡政息破局之法,就在皇帝身上。

  而現在,朱翊鈞明語表達了自己對張居正的支持。

  “臣謝陛下隆恩。”張居正沉默了片刻,跪在地上謝恩,眼下大明朝局并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張居正知道自己的還得干下去。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高啟愚之事止于此,勿需再言,過分研判,反而引的朝中議論紛紛,內外不寧。”

  “臣謝陛下隆恩。”張居正聽聞陛下的處置,伏在地上,再次叩謝。

  高啟愚這個事兒,你說他法三代之上,是正經考試可以,說他是包藏禍心,是勸進之舉也可以,這么爭執下去,怕是什么都做不了。

  小皇帝就是想找個人頂替張居正,也找不到不是?

  “先生免禮,繼續廷議吧。”朱翊鈞笑著說道,示意群臣不必過于驚詫。

  張居正起身之后,眉頭緊皺的說道:“高啟愚不適合做同考官,故劃去,禮部推舉一人為同考官吧。”

  “翰林院修撰王家屏,隨事開陳,豐采軒朗,敷奏剴摯,乃是端人,不知元輔以為如何?”萬士和斟酌了一番,推舉了一個人,王家屏是晉黨,上次在文華殿上講筵,被小皇帝問的不知所措的雙人組,王家屏和范應期。

  張居正搖頭說道:“無不可,諸位以為呢?”

  并無人反對。

  葛守禮發動了一次強而有力的彈劾,逼的張居正投降,張居正也只能避讓一二,那么戰果,自然由晉黨收獲勝利果實,自此,關于萬歷二年二月春闈的主考官和副考官,完全確立了下來。

  廷議之后,朱翊鈞并沒有讓侍讀和侍講學士進殿,而是看著張居正笑著說道:“戚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唯有明白此理,方能知兵,用兵,葛守禮連戰告捷,戚帥誠不欺朕也。”

  明白勝負乃兵家常事,才能知兵,這是當時東京留守宗澤對岳飛說的話。

  “實臣御下不嚴,高啟愚無恭順之心,亦不知天命有數,主上幼沖睿明漸開,辱在道誼素知,敢布腹心,幸惟裁鑒。”張居正趕忙俯首奏對道。

  皇帝小,自然有人會想得多,做了這種事,就要承受代價。

  主少國疑根本性問題是,皇帝因為年齡幼小不能視事,導致的皇權缺位,這在建立在帝制之上制度設計中,是極為致命的。

  可是朱翊鈞可以視事,可以部分處置,在關鍵地方,履行皇權,就可以讓事情不會滑落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朱翊鈞想了想問道:“先生看來,這是誰在背后挑唆,是張四維不滿于朝廷出爾反爾不讓他還朝,還是徐階不滿于朝廷吹求還田之事,愈迫愈急?”

  張居正俯首說道:“高啟愚自己蠢罷了。”

  給臺階不下,張元輔你不識好歹!

  只要張居正把這個屎盆子扣在張四維或者徐階的頭上,這不把自己摘干凈了嗎?反正張四維和徐階自己都在糞坑里,或者大糞本身,也不差這一個了。

  除了君父君國一體之外,其他的事兒,張居正都會遵循陛下提出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踐履之信實,是誰犯蠢犯錯,就是誰的問題,沒必要給人扣罪名。

  “臣請削高啟愚官身回籍閑住。”張居正俯首請命。

  朱翊鈞卻仍然不肯,開口說道:“朕已經說過了,高啟愚之事止于此,勿需再言,若是削官身,如此重懲,必有緣由,那這鄉試出題,又要議論紛紛,元輔先生向來推崇循吏,要知變通。”

  說了冷處理就冷處理,這件事就這么糊里糊涂的糊涂著辦了,就完事了。

  “臣領旨。”張居正只好俯首領命。

  暮色沉沉,葛守禮從都察院衙門回到了全晉會館,一進門,就看到了晉黨人人齊備,在恭候葛守禮得勝歸來。

  “葛公高義,大勝乃還。”晉黨的言官等一眾,齊刷刷的跪下,恭賀葛公凱旋!

  葛守禮見狀,本就嚴肅的表情,變得怒氣沖沖,他一甩袖子,憤怒的厲聲說道:“跪,跪,跪!大半都是言官,可有一點骨鯁正氣?!”

  “跪天地君親師,跪我這個館主作甚?不許跪!”

  “日后誰跪,誰把會館腰牌還了,不要再在全晉會館門下了,有沒有一點言官的樣子?”

  葛守禮做了黨魁之后,一直是好好先生,很少生氣,而且帶著晉黨節節勝利,所有人都贊嘆葛守禮堪比楊博,面對權勢滔天的張居正,還能有如此戰果,不愧是楊太宰選中的黨魁!

  但是這次,葛守禮是真的生氣了,綱憲事類規定,不得私行跪禮,科道言官這就是明知故犯。

  “散了,王家屏、范應期跟我來。”葛守禮一頓怒斥,雙手放在背后,依舊氣呼呼的回到了書房。

  葛守禮示意二人就走,才明確的說道:“伱二人,現在是同考官,好好做事,不要收了賄賂,就給舉子方便,這次春闈,可是陛下登基之后,第一次開科取士,多少人盯著,若是被抓到了,我不會救你們二人,若是覺得我這個黨魁做的不好,就等張四維回朝,你們且去投靠他們便是。”

  “葛公說的哪里話。”王家屏和范應期連連擺手,表示自己的一片忠心。

  葛守禮看著王家屏說道:“還有高啟愚鄉試出題的事兒,陛下已經說了,止于此,咱們已經撈到了好處,王家屏你也如愿做了同考,不要再過分追擊了,不要讓科道言官再上奏說此事了。”

  “這不是扳倒元輔的好機會嗎?”王家屏有些不解的問道。

  葛守禮搖頭說道:“把張居正扳倒了,誰來做事?你來?還是我來?還是呂調陽來?我幾斤幾兩心里有數,就南衙還田之事,滿朝文武,有一個算一個,誰能辦得比元輔更好?”

  “朝廷財用大虧,歲入不過一千九百萬石糧,就以京師糧價折算,不過八百萬兩金花銀,加上折銀,大明國朝,歲入不過一千二百萬兩,偌大個大明,入不敷出,處處都要錢,既然做不到,就不要覬覦元輔的位置,上去了,什么都做不了,反而貽笑大方。”

  “尊主上威福之權,陛下明語止于此,就止于此,切勿追擊,誰追擊誰闖了禍,自己兜著。”

  “差不多得了,見好就收。”

  “那什么時候扳倒元輔啊?”范應期有些迷茫的說道,晉黨不是要斗翻張居正嗎?這么好的機會不出擊?

  葛守禮想了想說道:“元輔什么時候罷行考成法,和天下百官和和睦睦,咱們就可扳倒他了。”

  “告訴張四維,讓他們舅甥二人,好好填補宣大的窟窿,千萬千萬不要生事兒,別到時候被打疼了,求告到我這里哭,又說我不幫他。”

  葛守禮不僅要限制自己這一派,停止追擊,還要警告張四維,胡亂生幺蛾子,出了事兒自己兜著,他管不了。

  葛守禮是憨直不是蠢,再繼續下去,逼的張居正更進一步處置,剛剛吃下的好處也要吐出去,抗衡張居正,要學會見好就收,皇帝支持的張居正,只要張居正沒有踩過線,仍然施行考成法,仍然要破姑息之弊,要正天下不正之風,就沒必要倒張。

  而此時的全楚會館門前,高啟愚拿著拜帖求見,游七將高啟愚領進了文昌閣內。

  “全楚會館門下高啟愚,見過元輔先生。”高啟愚入門就拜,恭恭敬敬的磕了個頭。

  張居正嘆了口氣說道:“你起來吧,游七,你點清楚這些年高啟愚的孝敬,把銀子還他,高啟愚,你把腰牌還給會館。”

  “啊?”高啟愚一愣,他根本不知道今天座主叫他來,是要他還腰牌!

  張居正擺手說道:“留都重地,你居然出那種題目鄉試,這是要幫我,還是要害我?多說無益,道不同不相為謀,日后你自己做事,多想多看,不要再惹是生非了。”

  “惹是生非?”高啟愚站了起來,目光堅毅的說道:“先生既然趕我走,我不能不走,但是臨走前,我還是要說幾句肺腑之言,自古欲求謀國非常之功,就要行非常之事!先生大志、大抱負、大才能,眼下天下困苦,需不器全才挽狂瀾于既倒。”

  “可是先生想過身后事嗎?哪怕是不求虛名,那新政呢?人亡政息之虞,元輔!”

  張居正正襟危坐的問道:“你讀了矛盾說了沒?”

  “公務累牘繁忙,并未精讀。”高啟愚沉默了一下,回答道。

  “你不知陛下睿智漸開,才有如此想法。”張居正搖頭說道:“走吧,你我情義已絕。”

  “學生告退。”高啟愚見勸不動,又行跪拜禮,才肯離開。

  張居正看著高啟愚離開的背影,就是重重的嘆了口氣,端起了茶盞,看著送客回來的游七,笑著問道:“你是不是覺得高啟愚說得對?”

  “沒有沒有。”游七左右看了看,確定隔墻無耳才咬了咬牙說道:“若是,若是刺王殺駕案之前的陛下,我覺得高啟愚說的有理,十歲看老,彼時主上,多少有些把國事當兒戲了。”

  “現在,高啟愚說的不對。”

  游七也是直截了當的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游七太了解張居正了,張居正這種少年天才,一路走來,從來沒有困惑過,唯獨小皇帝讓張居正困惑。

  以前是小皇帝不好好學習,還有點叛逆,要求越嚴越不好好讀書,對國事也不是很熱衷,頗有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的風采。

  現在,小皇帝也時常讓張居正疑惑,張居正偶爾會因為皇帝的問題,沉思許久許久。

  “陛下圣恩不倦,無以為報。”張居正搖頭說道:“把之前準備萬壽節的賀禮,送到宮里吧。”

  “是。”游七俯首領命。

  張居正坐在太師椅上,擰開了手中的千里鏡,天空那顆客星已經趨于暗淡,但仍然還在,從燈盞大小,變成了微弱熒光。

  客星出現在了紫微垣,這種天象,朝中、張黨之中,只有高啟愚有這種大不敬的想法嗎?

  孤兒寡母,一看就很好欺負不是?

  朱翊鈞剛剛用過了晚膳,李太后頗為猶豫的問道:“皇帝,你就那么信元輔不會僭越嗎?”

  李太后說完還向窗外看了一眼,看著那幾乎微不可查的客星,去年此時,那顆客星,可是大如燈盞。

  朱翊鈞頗為確切的說道:“嗯,朕不信他是佞臣,他現在罵名一片,還要在南衙搞還田事,娘親以為這是要僭越的前兆嗎?”

  “娘親就是有些擔心罷了,皇帝所言有理。”李太后想了想點頭認可了小皇帝的想法,要僭越,也不是這么僭越,那么多彈劾張居正的奏疏,每天都到乾清宮來,考成法搞得天下官僚怨聲載道,張居正這就不是走僭越的路數。

  “太后,陛下,元輔送到宮里一份禮物,還請陛下明察。”馮保身后跟著十幾個小黃門,將一人多高闊一丈有余的物件,抬了上來,這偌大的物件,被紅綢布蓋著。

  “先生送來了什么東西?”朱翊鈞走上前去,將紅綢布緩緩拉開,張居正進獻之物,出現在了小皇帝和太后面前。

  一個十五頁的大紅木的屏風,屏風上畫的是大明輿地圖,而左邊的屏風上,分別為閣臣、廷臣、朝臣、京官,右邊的屏風上,分別是京營、九邊、各地總兵,這些屏風上,有很多的鉤子,上面掛著一個個的方形帶色的木塊,木塊上貼浮貼,浮貼的正面寫著文文武百官的名字,背面則寫著這些人的履歷。

  “左數扇貼文官職名,右數扇貼武官職名,遇升遷罷黜則易之。”馮保摘下了楊博的名字,換上了張翰的名字,只要稍微翻下,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的過往履歷。

  屏風之上,則是大明輿地圖,上面是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地圖,在地圖上,則掛著各地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司總兵的名字,一翻轉,就能看到他們的履歷。

  “內閣首輔張居正、兵部尚書譚綸、吏部尚書張翰送陛下禮,進《職官書屏疏》,還請陛下御覽。”馮保摸出一本奏疏,俯首說道。

  朱翊鈞打開了奏疏,頗為感慨萬千的說道:“竊以安民之要,在于知人。辨論官材,必考其素。”

  “顧人主尊居九重,坐運四海,于臣下之姓名貫址,尚不能知,又安能一一別其能否而黜陟之乎?朝寧之間,百司庶府,尚不能識,又安能旁燭于四方郡國之遠乎?”

  “先生大才。”

  奏疏很長,張居正上這道屏風,大約可以理解為:《大明關鍵崗位人員管理看板,可視化管理系統》。

  這是信息,信息就是權力。

  馮保再次俯首說道:“每十日,各部將升遷調改,各官開送內閣,臣等令中書官寫換一遍。其屏即張設于文華殿后,陛下講讀進字之所,以便朝夕省覽。”

  “這些個牌子為何是六色的?”朱翊鈞有些奇怪的問道。

  “白色的是楚黨,綠色的是晉黨,藍色的是浙黨,紫色的是齊黨,木色的為無黨。”馮保拿著那些貼浮貼、顏色各異的掛牌笑著說道。

  還有一種顏色,馮保沒有解釋,但那個朱紅色的牌子,顯然是帝黨,戚繼光、海瑞、俞大猷都是朱紅色牌底。

  “娘親,元輔先生有恭順之心。”朱翊鈞臉上勾出了一絲笑意,這抹笑意很快化開,變成了陽光開朗的笑容。

  李太后看著那十五頁的屏風,小皇帝只要伸伸手,就能知道這個崗位上是誰,來自哪里,有何履歷,屬于何黨,她慢慢走了過去,站在屏風之前,滿是感慨的說道:“大明國朝,已經多久沒有這般有恭順之心的大臣了。”

  “這么些年來,大臣們總是高舉著儒家禮法的條條框框,非要框住皇帝,連推舉臣工任事,都是語焉不詳。”

  大明皇帝牢牢被束縛在信息繭房之中,天下事別說看清了,就是廷臣,到底是個什么,都是語焉不詳。

  這也是自三楊以來,天下首輔的玩法,大明皇權無限大,但是你皇帝不知道,就只能聽首輔的處置意見。

  而張居正不是這樣做首輔的,他上《陳五事疏》要求小皇帝見廷臣召輔臣,借著侯于趙的奏疏,請皇帝見朝臣,又以祖宗成法,請皇帝見外官、見縣丞縣丞典史、見百姓冤屈者和耆老。

  現在更是把這十五頁的屏風搬到了皇帝面前,天下任事之人,一目了然。

  張居正從來不想把小皇帝牢牢的困在信息繭房之內,而是希望小皇帝真的能夠成才,能夠切實的成為有道明君。

  小皇帝背著手,在屏風前走來走去,就像是一頭雄獅在審查自己的疆域,他站定,拿過了屏風附帶的長木棍,對著大明江山指指點點,滿是笑意的對著馮保、張宏說道:“殷正茂在這里,極南廣州府,濠鏡在這里,就是前段時間,殷正茂趕走小弗朗機人的地方。”

  “月港在這里,松江府在這里,都掌蠻在這里。”

  “一目了然。”

  朱翊鈞笑著說道:“好好好,看賞,看賞。”

  馮保拿出另外一本奏疏俯首說道:“陛下,元輔呈奏,說要辭正一品俸,仍以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二品俸,此乃御下不嚴之錯。”

  “不準。”朱翊鈞一聽,立刻搖頭說道:“朕賞賜就是賞賜,哪有拿回來的道理。”

  “臣遵旨。”馮保呈朱筆,朱翊鈞想了想寫道:“不允勿議。”

  “娘親,孩兒去讀農書了。”朱翊鈞處理完了屏風的事兒,邁著四方步,回自己寢室讀書去了。

  高啟愚之事,在皇帝、張居正、葛守禮的聯合壓制下,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主要是這職官書屏,確實恭順。

  張居正、譚綸、張翰,上這么一道屏風,立刻引起了朝中的議論,張居正從僭越主上的奸臣,立刻搖身一變,變成了討好皇帝的諂臣,討好皇帝,哪有拿著百官底褲獻媚的!

  張居正的風力輿論極為復雜,一面是僭越,一面是諂媚,到底哪一面才是張居正,還是這兩面都是張居正呢?

  而高啟愚回到客棧,拿出了早已得到、卻沒有來得及翻閱的矛盾說拿了出來,張居正已經不認他這個學生了,但最后還問他讀沒讀,高啟愚自然要看,而且要好好研讀一番,要清楚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日后才能不再犯錯。

  高啟愚一直秉燭看書,直到把書看完,才深切的認識到,自己好像搞錯了,小皇帝雖然小,但真的能成。

  小皇帝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懶懶散散,對國事莫不關心的小皇帝,而是一個睿哲漸開的君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高啟愚攤開了一本空白的奏疏,沉默了許久,開始寫請致仕的奏疏,他的所作所為,讓他的座師陷入了被動之中,既然做錯了事,就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消除影響。

  毫無疑問,致仕是一種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高啟愚就收到了下章奏疏,上面畫著一個叉,應批盡批,小皇帝不準他致仕,他高啟愚就只能繼續為皇帝效命。

  小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張居正到底會不會求榮得辱,到底會不會人亡政息,高啟愚且看著就是!

  瞧誰不起呢!

  二月的天依舊寒冷,四千名進京的舉人,開始排著隊進入貢院,開始考試,大明三年一次的會試,在清晨薄霧中,開始了。

  而這個人群之中,有兩個人,非常的扎眼,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張懋修,二人以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入貢院考試。

  眾目睽睽的科舉考試開始了。

  考試一開始,彈劾張居正操弄國之大柄科舉的奏疏,如同雪花般的飄進了內閣。

  首先,就是質疑張敬修和張懋修二人的舉人籍貫,二人出生于順天府,以北衙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若是中了進士,則是北榜;若是以湖廣籍貫,湖廣舉人身份參加科舉,則是中榜。

  關于張敬修和張懋修這兩個人,到底應該以哪里舉人應試,朝中展開了一輪極為激烈的討論。

  北榜、中榜的名額不同,評卷標準有所不同。

  其次,則是部分的科臣認為,大明正三品以上官員子嗣,一律為不視事恩蔭為宜,父子同為國朝進士,尤其是當國首輔,為兒子謀求進士,豈不是輕而易舉?張居正壞事做盡,以權謀私。

  會試還在進行,針對張居正的彈劾,就已經愈演愈烈。

  張居正似乎早已預料到這個局面,他在南衙讓縉紳們還田,會不會從南衙擴大到整個天下?這是必然,就像考成法在京中試行之后,推而廣之,推行天下了。

  所以,張居正必然會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種質疑,是一種對張居正主持還田之事的抗爭。

  反對一個政令,不一定要明確反對政令,也可以把主政的這個人徹底污名化,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也算是一種慣例。

  朱翊鈞再次來到了文華殿,在文華殿之側,就擺著張居正呈送御前的職官書屏。

  “陛下有旨。”馮保待眾人見禮之時,一甩拂塵開口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今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子孫便了,欽此。”

  朱翊鈞這道圣旨極為簡短,他引用的那句詩,是張居正五子張允修,在崇禎十七年寫下的絕命詩。

  崇禎十七年,大西王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江陵,聽說張居正的兒子張允修居住在這里,堅持要求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肯,自殺以殉大明。

  在崇禎十七年,不僅有崇禎皇帝以死殉國,張居正五子張允修以死為大明守節。

  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明末抗清,被俘不肯變節,堅貞不屈,被斬首示眾,張居正沒有不忠于大明,他的兒子沒有不忠于大明,他的曾孫同樣沒有。

  朱翊鈞也不知道這些朝士們在爭論些什么,嚴嵩兒子嚴世藩恩蔭為官,徐階的兒子恩蔭為官,張居正的兒子們,沒有走恩蔭的路子,而是走科舉路線,跟天下讀書人一起卷,怎么就不行了呢?

  “關于元輔先生的兩個兒子是否恩科,等恩科結束之后再議不遲,廷議吧。”朱翊鈞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張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說道:“南衙諸權豪侵占七萬頃,宋陽山上奏言還田事。”

  無論遭到了何等的非議,張居正都堅持不懈的向前走,處于風力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張居正仍然要繼續推動還田。

  “還,必須要還。”海瑞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職官書屏,這個屏風確確實實真實存在。求

夢想島中文    朕真的不務正業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