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昭文,二十四年,十二月 滕國族長北岳王常懷榮游獵途中,不慎墜馬,命堪一線,獲悉此事的各方勢力又蠢蠢欲動。
新皇年幼,廟堂里暫時安定的局面,全靠這位族長維持著,現在族長又出了,廟堂里那些支持新皇的大臣們,人心惶惶。
不止廟堂,連靜安城里的穆長川頭都大,他想布局除掉幾位皇子,計劃還沒開始,就出了這檔子事。
如今在大陸的北方,正值隆冬,這個時間點。一旦滕國國內政局動蕩,梁國很有可能卷土重來,南線得來的大好局面很有可能得而復失…
“夫君,外面涼,進屋去吧。”城主府后院,穆長川孤坐花圃,常琉璃與紫月走近跟前,勸道。
“父王那邊有什么消息沒有。”
“還沒有,只是囑咐我們要將靜安甲士再擴三萬,以策萬全。”常琉璃搖搖頭,頓了頓,她又補充道:“父王說東城那邊,也暫時劃歸你節制,他已經給安信去令了。”
東城劃歸穆長川節制,意義很明顯。要防備興隆王,一旦族長逝去,難保興隆王不會覬覦東城。
“要是能把巒山城,弄過來就好了。”
“暫時不用想了,巒山那地界,興隆王放一萬甲士,就足以頂住十萬甲士圍攻。”穆長川搖搖頭,他站了起來,對常琉璃笑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常琉璃點點頭,挽著穆長川的胳膊,夫婦二人離開后院,往正堂走去。
白龍城周圍的局勢變化速度,遠遠超出穆長川的預計。
次年一月,興隆王以勤王的名義,領六萬甲士西進,兵臨白龍城下,消息傳出舉國嘩然。
靜安城,靜安軍大寨 如今的靜安軍已不是龍登云的那個靜安軍了,而是原靜安新軍左遷過來的,帶甲之士五萬五千。
鑒于目前滕國局勢微妙,穆長川對靜安軍甲士的訓練更加重視。
易千璽帶著滕國線報過來時,穆長川正好在大帳休息。
“興隆王果然是動了,如今是連面皮都不要。”看著手中的線報,穆長川眼睛瞇起。
沒有廟堂的旨意,也沒有實質性的危險,戍邊藩王公然起兵。打著勤王的幌子,行謀逆之實,估計也是看準了才動的手。
穆長川為了配合易千璽在滕國境內的行動,令左將軍龍嘉將原本岳城與百湖城的老卒,分別調往巒山城與定南城,監視兩王。
“定陽王那邊有動靜沒?”穆長川再問 “定南城那邊,暫時沒動靜。”易千璽拱手回道。
穆長川沉吟一番后,點點頭,輕嘆道:“定陽王,估計在等我們勤王,他好漁翁得利。”
易千璽自不知漁翁得利是什么意思,不過卻也不好明問,這也是聰明人的難處,什么事都得端著。
“大人,如今我們怎么辦?”
“如今對我們最大的威脅已不是梁國了,一旦興隆王陰謀得逞,我等將死無藏身之地,必須得讓定陽王動手。”穆長川眉頭皺了再皺。
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要想辦法解決它,這是邏輯思維的好處,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雖然有的時候方法不好找。
“遣人去定南城,散布謠言,就說都城即將被興隆王攻破,太后、皇上以及諸位王爺,已準備西遁。”
西面的荊城是滕國的興都,那里有滕國的龍騰軍。龍騰軍是滕國最精銳的伍卒之一,另外一支是虎躍軍在白龍城駐防,兩軍各有帶甲之士十五萬,龍騰軍由桂國公、龍騰大將軍荊飛浩統領。
只聽命于滕皇。而這荊飛浩是滕國宗室遠支,世代居于荊城,他也是滕國目前最厲害的將軍。
一旦滕皇到了那里,定陽王與興隆王的如意算盤就得落空。廟堂若緩過勁來,處理了興隆王,在這個微妙的局勢下,難保不會削藩。
戍邊藩王中,雖然常懷鏡實力最強,壓力卻也是最大的。
只要景王不謀逆,廟堂只會安撫他,定陽王確不同。
旁邊有滕甲領兵防守梁國,有他沒他一個樣,且岳城失陷,定陽王也有見死不救的責任。因此滕皇死在興隆王手上,對他有益無害,若是逃了么……
穆長川將他的底牌分析得清清楚楚,由不得定陽王不出手。
“是,大人!”易千璽笑笑,躬身就退出了大寨。
如穆長川所料,一個月后,騎虎兩難的,定陽王決定對興隆王動手。穆長川說錯了一點,定陽王其實還是怕興隆王得手多一些,兩王勢如水火,由不得他不動手了。
梁昭文二十五年三月,定陽王常懷得,傳檄全國。言興隆王常懷宇意圖謀逆,妖禍宗室,自定南城起兵六萬西進勤王。
兩王兵力相當,在白龍城下,殺得難解難分。
而駐守白龍城的虎躍軍,坐山觀虎斗。定陽王的出兵令廟堂里的大臣們心中稍安。
也就是這個時候,北岳王常懷榮逝世。令德王勾結大皇子常南涌,數千名潛伏于京城的甲士,在十多名劍修的幫襯下,突襲龍吉宮。
滕國皇室首席劍修,劍道六品四道的常章,被谷休引人纏住。常章顧及劍氣會傷了滕皇,無法全力出手,且戰且退,終至新皇與太后被俘,大皇子常南涌大獲全勝。
獲知消息的定陽王,遂引兵退守定南城,閉城自保。
三日后,常南涌挾天子以令諸侯。六百里加急,令景王北上清剿定陽王,同時接到命令的還有穆長川。
“報!稟侯爺,廟堂欽差到了。”城主府正堂,穆長川正在用膳,忽聽守門十夫長進來稟報。
穆長川聽完后,沒有直接請欽差進來,反而問甲士道:“你是怎么說的?”
“卑職言,進來通稟,其他的沒說。”
“你回答的很好,先在堂門口等候。”穆長川點點頭。
“諾!”十夫長抱拳躬身退去“你們也下去,記住府里任何事別對白龍城來到人說,有人打聽我們的情況,一概說不知道。”遣退了甲士,穆長川再對侍女們吩咐道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