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雖然不知道于闐國和莎車國哪里來的膽量要和漢帝國對抗,但是趙云知道他們的確沒有和漢帝國對抗的實力。
于闐國王出動了兩萬軍隊,在人數上和趙云統領的軍隊差不多,但是一戰之下,于闐國軍隊根本抵抗不住漢軍的兵鋒。
趙云雖然依舊年輕,但是身居高位之后,已經很少親自沖鋒,他下令讓麾下云麾將軍田統統領三千鐵騎展開沖鋒。
這三千鐵騎就像鐵杵一樣鑿穿了于闐國的軍陣,趙云再指揮鄯善國和扜彌國的聯大舉壓上,一舉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于闐國王尉遲沙因為自己的傲慢無禮而戰敗,戰后更是在慌亂之中墜馬身亡,趙云統兵高歌猛進,于五日后攻克于闐國王城。
按照漢帝國的滅國章程,趙云將于闐國統治集團團滅,殺了一個人頭滾滾,隨后宣布于闐國覆亡。
八萬人口的于闐國就這樣被漢軍消滅了。
于闐國被消滅之后,趙云也沒有放過在背后挑唆此事的莎車國。
盡管莎車國在得知于闐國覆亡的消息之后大驚失色,向漢軍派來使臣,請求歸順,但是趙云驅逐使臣,告知莎車國王,別想著投降,直接洗干凈脖子準備等死。
莎車國王彌留無可奈何,只能統領一萬軍隊迎戰,做垂死掙扎,結果自然是被趙云打得全軍覆沒,一點還手的力量都沒有,只能退守王城。
他試圖堅守以耗盡趙云的糧秣,爭取一線生機,然后向大宛國求援,誰知趙云帶來了猛火油罐,現場制造簡易版“飛車”以投擲猛火油罐,遂天降火雨,烈火焚城。
三日之后,莎車國王城被漢軍攻破,趙云殺死莎車國王全滅莎車國統治集團,將其人全部帶出城外斬首,宣布莎車國就此滅亡。
于闐國和莎車國接連被趙云覆滅之后,周邊諸小國心驚膽戰,不敢反抗,全部向趙云遞交國書,請求歸順漢帝國,向漢天子稱臣納貢。
比如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無雷國、烏秅國等等小國,全部主動向漢軍發來了國書,請求臣服歸順,避免殺紅了眼的漢軍把他們當作功勞順手給一波帶走。
他們可不想淪落到那樣的地步,那也太冤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趙云連續擊滅于闐國和莎車國之后,西域南道便再也沒有可以影響漢帝國權威的存在,同西域北道的情況一樣,兩條路線上可能出現的障礙物都已經被漢軍一掃而空。
這場原先的巡視西域之旅,莫名其妙的變成了打通絲綢之路的戰爭,還打得特別順利,把劉備本來打算用三五年功夫完成的事情,一年左右就完成了,搞得劉備也是有點措手不及。
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貞觀四年三月的時候,兩路漢軍都已經抵達了大宛國的邊境地區,并且降伏了周邊其他的國家,后勤路線也已經相當鞏固。
所以,兩路漢軍就在貞觀四年四月份的時候分頭進入了大宛國境內。
大軍在手,也沒什么好說的,直接問大宛國王要不要做大漢的狗,做,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協助大漢在這里駐軍,其他的什么都別說了。
不做…
那就等著被自愿的做大漢的狗好了。
畢竟能做大漢的狗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渾身殺氣的張飛甚至懶得讓董卓和王充作為使節隊伍去和大宛國王扯皮,直接派了軍隊里的手下去下通牒,沒什么商量的余地,搞得大宛國王又是生氣又是恐懼。
其實此時此刻,大宛國內是有康居的軍隊的。
此前,大宛國被康居國納入勢力范圍,一直都在幫康居國面對貴霜帝國的北上威脅,多少有點軍事實力,且人口也不少,城池數量也不少,勉強算個小型強國。
可誰能想到漢帝國重返西域戰略的勢頭居然那么猛,那么兇悍,三下五除二就打穿了西域,來到了大宛國。
如果僅僅是這樣,大宛國還有點抵抗漢軍的想法,畢竟它的背后還有康居爸爸,但是關鍵的問題在于…
之前康居爸爸也被漢軍揍了一頓,全軍覆沒不說,據說還被漢軍打到了國境之中,耀武揚威之后才撤走,而康居軍隊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此一來,康居爸爸能不能幫大宛國擋住漢軍的進犯、還能不能繼續維持爸爸的身份,那就很值得說道說道了。
大宛國和漢帝國之間還是多少有點恩怨情仇的,這些恩怨情仇也能牽扯到康居國。
早在西漢時期,漢帝國第一次以汗血寶馬作為借口發動對大宛國的戰爭的時候,康居國作為在經濟和文化上與大宛國有相當聯系的聯盟者,就進入了漢帝國的視野,為長安的戰略家們所熟識。
并且在當時,康居國就被判定為擁有十二萬以上兵力的一流強國,而與此同時,大宛國則是擁有三十萬人口和六萬兵力的二流強國。
兩國完全實現動員,可以湊出十八萬軍隊,用軍事力量硬懟,不是漢帝國的最優選擇。
面對這樣強大的實力,當漢軍退兵、大宛人將漢帝國所策立的過于軟弱和妥協的臨時君主給殺掉之后,漢帝國也就沒有加以第二次的干涉。
不過根據康居國并非是集權式的宮廷國家,而是一個聯盟式國家,其國家內部雖然有王,卻不具備號令一切的號召力,內部眾多貴族酋長之類的存在分割了這部分權力,使得康居聯盟國的戰略往往不能在內部達成一致。
這一點,和康居源于草原游牧民族的根本屬性有關,也是西漢帝國崩潰到東漢帝國重振期間的窗口期沒有被他們利用起來的最大原因。
如果康居是一個強大的集權式國家,那么早在貴霜帝國向西域伸手之前,康居一定會向西域伸手,趁著漢帝國內部混亂的時候,甚至能把勢力延伸到玉門關一帶。
這對于漢帝國來說,不可謂不是一種幸運。
但是這是對于外部擴張來說的,如果說康居貴族酋長們的根本利益受到了觸碰的時候,他們還是能夠結為一體,拼湊出規模龐大的軍隊,并且向敵人發動猛烈進攻的。
這一點,張飛和董卓等人通過烏孫方面而得知,搞得很清楚。
張飛知道康居也好,大宛也好,都是比較強大的對手,人口數量眾多,戰爭潛力強大。
而與此同時,大宛國的地勢又非常優越,如果把控了大宛國,基本上就能用較少的兵力將康居國、貴霜帝國進入西域之地的最快捷路線給控制住,將在地利方面占據優勢。
到時候出擊中亞,就是居高臨下,如猛虎下山。
如果漢帝國在未來想要介入中亞地區的爭霸,那么掌控大宛國則是必然的。
張飛和趙云一起,還有樞密院派來的參謀團隊做了一番商議,認為掌控大宛國是有必要的,而如果想要全面掌控大宛國,只靠目前的這些軍隊是不夠的。
所以在大軍會師之后張飛就把趙云派回去,讓趙云回去抽調三個軍抵達大宛國前線,然后沿途征調鄯善國、車師國、龜茲國、烏孫國等大國和一眾小國的軍隊,讓其中一部分到大宛前線支援漢軍,一部分作為后勤部隊,開始往前線運輸糧秣。
如此,漢軍四萬,再搭配西域諸國聯軍至少四萬,湊出八萬軍隊,在大宛國前線和大宛國、康居聯軍展開一次戰略決戰,將康居國的勢力趕出大宛國。
同時,張飛也上表雒陽,將自己準備在大宛國開戰的消息告訴雒陽,讓雒陽方面做一些準備,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等等。
這個便宜行事之權,就讓張飛給完全的拿捏住了。
從張飛向大宛國發出通牒的時候,一直到戰爭準備差不多結束的時候,期間過了四個多月。
漢軍和西域各國用相對較快的速度完成了軍事力量和資源從敦煌郡到大宛國前線的投放,這其中,漢帝國本身的強大轉運實力發揮了大用。
身居雒陽的劉備得知此事之后,決定支持張飛的作戰決定,不予干涉,他認為身居后方的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比身居前線的軍事將領們更明白當地的軍事局勢,所以多加插手是不應該的。
甚至于他還把樞密使荀攸派去了涼州,讓他帶著最得力的樞密院團隊去給張飛做后勤轉運的調度工作,同時還和西域軍區的人一起負責協調后勤路線上的西域諸國。
之后,他還下令將涼州、雍州倉庫的三年存糧全部拿出來用作戰爭之用,準許調撥給大宛前線作戰的軍隊,又征調涼州、雍州的民夫十萬、官奴二十萬,各式牲畜十萬、車輛十五萬,用于給前線軍隊提供糧秣。
漢帝國在劉備的治理下積蓄多年的強悍國力開始全面爆發出來,僅雍涼二州三年的積累就足以支持四萬漢軍遠征大宛國,進行這場十分重要的戰斗,從開始準備到全部落實其實還不到四個月,也就三個月多一點的時間。
能力極強的荀攸和熟練的樞密院團隊給張飛和趙云撐起了前線的一片天。
他們在后方打通了后勤路線的全部關節,直接對接了后勤路線上的每一個西域國家,不僅做到了轉運自己的糧食,也盡可能的從當地轉運糧食以節約費用。
如此費心工作三個月,張飛和前線的四萬漢軍、六萬多西域聯軍便做好了向大宛國發動全面作戰的準備。
而相對的,在這場作戰中,大宛國和康居國在某種意義上是本土作戰,打起仗來更加輕松,物資轉運什么的也更加便捷,照理來說,他們的準備應該更快一點。
但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
張飛已經做好了發動進攻的準備、就等著趙云從后方歸位,就可以兩路進兵、對大宛國發動全面作戰了。
而就在這個檔口,大宛國和康居國仍然沒有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
一來,大宛國內部對于要不要打這場仗是有一些爭議的。
雖然康居國是表明了態度要和漢軍交手,要把丟掉的面子找回來,但是具體來說,大宛人也知道康居國內部是個什么問題,其國家東部靠近大宛國這一塊的貴族酋長們對于大宛國比較重視,而西部草原上的貴族酋長們則對此缺乏興趣。
究其緣由,還是雙方利益著重點不同。
東部的貴族們更加在乎與大宛國的商務貿易,在乎那一塊經濟利益,失去了大宛國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但是西部的貴族們則和大宛國缺少商貿往來,聽說了之前在烏孫,康居的那支軍隊被漢軍全滅,覺得討不到好處,所以不愿意配合東部貴族們作戰。
康居王能夠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問題上號令他們,但是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康居王也做不了太大的主,只能不斷的調解協商,但是調解來調解去,也無法就東西部的聯合抗敵問題達成共識。
就在漢軍調集兵馬糧草,整個關西地區開始動員支援戰爭的時候,康居人在不斷的扯皮,不斷的調解。
東部貴族一定要打,西部貴族興致缺缺,不想為了不涉及到他們利益的事情付出什么代價,就是不愿意出兵。
偏偏東部貴族們見識到了漢軍強悍的戰斗力之后,覺得他們單獨迎擊漢軍的話萬一損失慘重還打不了勝仗,那他們不僅要在大宛國輸光光,甚至于在康居本國的利益都有可能被吞并掉,所以也是心懷憂慮,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給自己來一個總動員。
康居王倒是能從整體利益的方面來考慮這件事情,想要推動大家彼此協作,和漢軍對抗,但是他顯然無法強制使得西部貴族們一起加入到這場戰爭之中。
大宛國受到康居國內部矛盾的爭端影響,對于要不要開戰也非常猶豫,內部爭端不斷。
而漢軍方面,董卓和王充為了給漢軍爭取時間,不斷派人乃至于親自去大宛國和國王會談,假意勸說國王全面投靠漢帝國,拋棄康居國,以此給大宛國王和國內主和派很大的迷惑性。
于是乎在雙方主和派勢力的影響下,主戰派的戰爭準備就比較拉跨了,四個月的功夫,軍隊動員了一半多一點,糧秣運輸儲備還不到兩個月的量。
康居軍隊在大宛國前線協助防守的只有一萬多人,當初號稱要支援他們十萬大軍,結果現在還有九萬人不知所蹤,而大宛國方面倒是動員了兩萬多人在前線防守,但是剩下的人還要動員的話,難度就比較大了。
不下一點決心,不把國家狀態徹底置于戰爭狀態之中,是無法實現總動員的。
于是,到貞觀四年七月底的時候,漢軍主導的多國聯軍和大宛康居聯軍之間的實力對比是完全失衡的,雙方的戰斗意志和戰斗準備也是失衡的。
(本章完)
請:m.bada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