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八十五章 滅夏倒計時

  當吳玠、吳璘、劉锜等率領西北軍的一眾大將來到元大都后,他們給江鴻飛獻上了一個攻略西夏的可行計劃,也就是吳玠提出來的:“先定橫山,再逐西夏。”

  橫山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如同一條巨龍橫臥于西北邊陲,守護著西夏的門戶。

  談及橫山,不得不回溯至那些年宋夏之間那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其核心,正是這片橫亙于陜西北部的廣袤之地。

  橫山,一條天然的脊梁,橫貫千里,地勢之險,世人皆知。它不僅是一道地理上的屏障,更是兩國命運的分水嶺。其北,是西夏的疆域;其南,則屬大宋的懷抱。

  這片土地,對于西夏而言,是其立國之本,是其東進中原的橋頭堡。

  想當年,宋真宗的一念之差,將橫山及靈、夏二州拱手相讓于黨項領袖李德明,這一舉動,無疑為西夏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橫山之所以成為西夏的心頭之肉,原因有四:

  其一,此地山川壯麗,河流縱橫,無定河、大理河、吐延河、白馬河等宛如血脈,滋養著這片肥沃的土地。農業與畜牧業在此并駕齊驅,成為西夏的重要糧倉和兵源基地。

  其二,橫山東部的茶山、蕸蘆山,是西夏鹽鐵的重要產地,自給自足,無需外求,大大增強了其戰爭潛力。

  其三,世代居住于此的橫山羌族,勇猛善戰,他們對西夏的忠誠與熱血,是西夏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四,橫山之地,易守難攻,西夏利用此地理優勢,修筑了數百座堡寨,成為宋軍北上的天塹,同時也阻斷了中原王朝自天水至大同的交通要道,使得中原的軍隊陷入被動。

  反觀趙宋王朝,自從失去橫山后,其西北防線便如同失去了屏障,鄜、延、環、慶、涇、原、秦、隴等州縣時刻處于西夏的窺伺之下。

  宋軍機動性不足,救援遲緩,往往只能分兵駐守,給了西夏逐一擊破的機會。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皆是李元昊利用機動優勢,以眾凌寡,讓宋軍嘗盡了苦果。

  更為嚴峻的是,失去橫山這一前線補給基地,宋軍進攻西夏時,不得不依靠民夫穿越茫茫瀚海,運送糧草。一旦補給線受阻,便只能無奈撤退,進攻之力大打折扣。

正如哲宗元符年間曾布所言:“若得橫山、天都,則功業非凡。我師常為西人所困,皆因出界即入沙漠,無水草,無人煙,未及敵而自困。西人則依托橫山,聚兵就  糧,犯我邊境,屢有斬獲。”

  此言道出了橫山對于宋夏戰略態勢的深遠影響。

  橫山不僅是宋夏兩國的地理分界線(如今也是元夏兩國的地理分界線),更是兩國命運交織的見證者。

  可以說,誰能掌握橫山,誰就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中占據先機。

  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趙宋王朝的統治者逐漸洞悉了戰略的微妙,范仲淹、韓琦等智者率先倡導,掀起了“橫山戰略”的序幕。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堡壘之戰,宋軍在橫山腹地穩步構筑防線,以堡連堡,逐步壓縮西夏的生存空間。

  元豐年間,宋軍大舉西征,不僅穩固了自身的防線,更是將西夏的眾多據點納入囊中。

  隨后,李憲憑借對地形的深刻理解,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戰略,構筑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至哲宗朝,章楶接過前人的接力棒,將“橫山戰略”推向了新的高度——淺攻進筑,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數十年的戰略演進,每一次調整都是對前次失敗的深刻反思與智慧結晶,最終鑄就了對西夏的致命威脅。

  自仁宗至徽宗,橫跨幾代君王的努力,趙宋王朝在橫山地區構筑了數百座堅城要塞,不僅鞏固了自身防線,更將西夏的防御體系撕得支離破碎。

  當趙佶登基,他繼承父兄遺志,任命童貫為六路統帥,繼續深化橫山戰略。

  童貫深得其義父李憲的戰術精髓,帶領宋軍向橫山深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勢。

  宣和元年,春日的陽光下,宋軍以種師道、劉仲武為先鋒,分兩路出肖關,直搗黃龍。

  夏軍雖英勇抵抗,但在宋軍的凌厲攻勢下,野戰精銳損失殆盡,橫山地區終被宋軍悉數占領。

  這一刻,范仲淹、韓琦、李憲、章楶等人的遠見卓識化為了現實,趙宋王朝在橫山的勝利,仿佛是對他們最好的致敬。

  然而,正當宋軍準備一鼓作氣,直搗西夏腹地時,耶律延禧以武力相逼,迫使趙宋王朝不得不暫緩滅夏大計。

  同時,西夏也趁機向趙宋表示臣服,以求自保。

  趙佶與童貫,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不得不暫時擱置了對西夏的征伐。

  這一決定,雖看似無奈,實則也隱含著趙宋王朝對遼國威脅的深重憂慮。

  公平的說,這其實也是趙佶、童貫君臣后來撕毀了《澶淵之盟》,選擇聯金滅遼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  ��宋金兩國達成聯合滅遼的《海上之盟》后,方臘起義爆發。

  當時,趙宋王朝其實已經放棄了聯金滅遼這件事,童貫也用準備去偷襲遼國的宋軍精銳去東南平叛。

  結果,不早不晚,趙宋王朝剛剛平定了方臘起義,金國就勢如破竹地連著攻下了遼國的上京、東京和中京,眼看著就要連遼國的南京(燕京)和西京(大同)也給攻下了。

  當時的情形是,如果讓金國再打下去,金國就會完全取代大遼王朝,成為趙宋王朝的新鄰居。

  而且,當時的大遼王朝看起來,已經沒落,根本不復從前的英勇善戰。

  趙佶覺得,這是一個撿便宜的機會。

  況且完顏阿骨打答應,就算是金國打下了燕云地區,也會將之還給趙宋王朝。

  這買賣怎么看都不虧。

  于是,趙佶就將精銳已經被方臘義軍給打沒了的宋軍北上。

  不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遼王朝即便是到了滅亡前夕,仍舊有耶律大石、蕭干這樣的杰出將領。

  兩人兩仗將宋軍打得失去了所有偽裝,讓金人看到了趙宋王朝的虛弱,開始南侵。

  最開始的時候,金人其實就是想給趙宋王朝一個教訓,他們最大的戰略目標,也只不過就是想跟趙宋王朝劃黃河分治。

  當時,金人其實也是想要一個有險可守的邊疆。

  畢竟,按照宋遼的疆域分界線,大遼王朝是想攻打趙宋王朝,隨時都可以打;可同樣的,趙宋王朝要想攻打大遼王朝,也是想打就打。

  而宋金兩國要是劃黃河為國界,雙方就都有了可以守衛的天險。

  不過,就是這個條件,金人都以為是奢求,也就是抱著試一試和給趙宋王朝點教訓的想法,才南侵的。

  不想,金人南侵的舉動嚇壞了當時趙宋王朝的一眾大臣,他們紛紛勸趙佶退位讓賢,引咎辭職,以為這樣,金人就會停止南侵。

  趙佶也被金人給嚇到了,采納了那些宋臣的建議,匆匆忙忙的將皇位傳給了趙桓這個大寶貝。

  趙桓不情不愿的登基后,戰和不定,又自作聰明的,救國之策一個都不采納,誤國之策各個采納。

  最終引來了靖康之恥。

  這么一看,這段歷史充滿了偶然性與戲劇性,趙佶雖然很有問題,但實際上也沒那么不堪。

  只能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暢想一下。

若趙宋王朝在平息  方臘之亂后,并沒有選擇踏上那條聯合金國以圖遼國、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征途,而是敏銳地把握住了遼金鷸蚌相爭的良機,將戰略重心堅定不移地轉向徹底征服西夏的征途,那么,當時即將油盡燈枯的西夏疆土,或許早已在趙宋王朝的鐵蹄下化為烏有。

  試想,當趙宋成功地將西夏收入囊中,其西北邊境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穩固,更將掌握一片夢寐以求的養馬沃土,國力無疑將躍升至新的高度。

  而對于燕云之地,趙宋王朝或許會選擇更為謹慎的策略,非但不急于介入遼金紛爭,甚至可能向風雨飄搖的北遼伸出援手,借以在宋金之間筑起一道緩沖的屏障。

  即便北遼最終未能抵擋住金國的凌厲攻勢,燕云落入金人之手,趙宋亦能坐收漁翁之利,靜待時機成熟。

  在統一西北的宏偉藍圖下,趙宋將采取一種更為高明的策略——靜觀其變,相機而動。

  當契丹、女真、蒙古三族在激烈的爭斗中元氣大傷之時,趙宋便可從容不迫地展開其宏圖大業。

  這樣的歷史走向,不僅將深刻改變趙宋王朝乃至漢人的命運軌跡,更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連鎖反應,重塑世界的格局。

  然而,遺憾的是,歷史的車輪并未按照這樣的軌跡前行。

  趙佶及其朝臣,缺乏這樣的遠見卓識,更未能聚集起一批能夠洞察時局、運籌帷幄的英才。

  退一步說,就是有這樣的人才,也不得趙佶父子的重用。

  江鴻飛不是趙佶、趙桓父子,知道歷史走勢的他,深知在關鍵時刻的果斷決策與迅速行動,是改寫歷史的關鍵所在。

  因此,當吳玠等人提出收復西夏的宏偉戰略時,江鴻飛毫不猶豫地表示贊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由吳玠擔任都元帥、劉锜為都監、吳璘為副元帥的西征大軍。

  同時,江鴻飛還精心挑選了盧俊義、杜壆、孫安、史文恭、王進、王彥、翟興、翟進、折彥質、范瓊等一眾能征善戰的將領,以及陳遘、陳康伯、詹度、唐重、王庶等文官精英,共同構建了一個文武兼備、團結協作的指揮體系。

  在江鴻飛的精心策劃下,收復西夏的戰役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和目標。

  他們決定重啟趙宋昔日的橫山攻略,但這一次,他們將借助更為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來加速這一進程。

  大元帝國不僅修建了貫穿西北地區的鐵路網,更是將火車這種高效的運輸工具引入戰場,徹底解決了軍隊長途奔襲中的補給難題。

  此外,為了應對西夏軍隊的機動性優勢,大元帝國還在橫山地區修建了環線鐵路和軍事基地,并準備從東北地區調集二十萬精銳騎兵增援西線戰場。

  這些舉措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大元軍的作戰能力和機動性,更為他們實施步步為營、蠶食橫山的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現如今,大元鐵騎并行不悖,一邊與夏軍持續交鋒,一邊穩扎穩打,逐步蠶食橫山之地。

  與此同時,鐵道、運輸、財政三部聯袂,鐵路如龍,穿山越嶺,緊隨軍行之后,誓要復刻趙宋輝煌,加速橫山攻略。

  一旦橫山落入大元之手,西夏猶如籠中之鳥,盡在掌握。

  洪武十五年夏,六月熾陽。

  金國殘部最后一息掙扎被徹底撲滅,其遺孤越過興安之脊,遁入蒙古草原。

  至此,黑龍江之南,大興安嶺以東,昔日金土,盡歸大元版圖。

  滅金之戰大獲全勝。

  然則,勝利的鐘聲雖響,東北勁旅卻未敢懈怠,轉而步入短暫休整,以備翻越興安,深入草原,對游牧部落實施終極圍剿。

  然此壯舉,非旦夕可成,實乃曠日持久之役。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欲行此等宏圖,必先通鐵路于東北至蒙古高原,否則,后勤不繼,大軍難以持久深入,更遑論全面占領蒙古之野。

  恰在此際,大元帝國決策層毅然啟動西夏收復計劃,此舉深得岳飛等將領之心。

  他們認為,不取河西走廊,便無法截斷蒙古游騎之退路,進而難以根絕其患。

  因此,岳飛積極響應朝廷號令,不僅親自參與防御部署,與李彥仙、王稟、李俊等將并肩作戰,鞏固東北、華北防線,以防游牧之敵反撲,更審時度勢,暫緩對蒙古高原的直接進攻,以待時機成熟。

  如此,大元帝國在穩固后方的同時,亦在悄然編織著一張更大的網,準備將蒙古高原上的所有抵抗力量一網打盡…

  …三五第一_www.35wx.la

夢想島中文    仙俠版水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