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節 太子(1)

  在太學,張越待了三日,期間給太學學子講了幾堂客。

  講的主要是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

  這是他從后世王陽明先生的一些理論,結合當前公羊學的特點,再摻雜些‘三世說’的理論,搞出來的一個學說。

  目前還只是一個雛形,遠遠算不上成熟。

  但,卻聽得臺下學子如癡如醉,便連旁聽的太學博士們,也都紛紛點頭,或有所得。

  公羊學這些年,在張越與董越的引導下,已經從一個理論性學派,向著治世為主的事功學派轉變。

  這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剛好彌補上了治世事功的理論空缺。

  于是,本來原定計劃只講一日的講義,連講了三日。

  張越將自己肚子里的東西,差不多都掏出來,這講義才告結束。

  除了太學,這三日,張越還去了武苑。

  與太學不一樣,武苑是他倡議并且領銜建起來的。

  武苑的大部分教程,也都是他一手編纂的。

  尤其是他集合自己以及趙破奴等老將,司馬玄、續相如等青壯大將的經驗、見解和想法的《操典》一書。

  這部《操典》模仿了后世的《莫斯利操典》的結構與格式。

  這是漢家第一部,恐怕也是全球第一部,以純粹的白話作為載體的軍事著作。

  其也不講什么戰略、戰法這種高大上的東西。

  只是將步兵、騎兵、弓弩兵的日常訓練與作戰,進行詳細的分解。

  步兵如何前進?弓弩兵如何上弦?怎樣齊射?騎兵行軍怎么做?作戰怎么做?

  每一個程序,都被分解為詳細的步驟。

  以至于,有長安公卿在看過武苑的《操典》后感嘆:“熟讀此《操典》,世無名將矣!”

  所以,這部操典是武苑中唯一一部,不對外開放閱讀的書籍。

  其他如戰爭論、孫子兵法,四夷藩國的留學生,都是有辦法借閱的。

  只有此書,藩國留學生被排除在外。

  便是漢人,也必須是武苑學子,或者爵在左庶長以上/秩比千石的官吏才能申請入太學借閱。

  故而,張越在武苑,受到了比太學更高的待遇。

  無論教官還是學子,都是用一種近乎崇拜的眼神追逐著他。

  在武苑,張越只做了兩件事情。

  其一,從武苑取走十套被他特意交代,放在公共借閱室,準許學子們借閱和做筆記的《操典》

  其二,則是將新的完善后的《操典》,送入武苑,作為教科書。

  新《操典》是張越疏勒之戰后,開始寫的。

  講的主要是鷹揚騎兵這種全新的弓騎兵的使用與訓練之法,又記錄了從俘虜的大宛俘虜、康居俘虜嘴里挖出來的大宛、康居軍團的作戰特點以及弱點。

  新《操典》一出,武苑上下,立刻如饑似渴的閱讀、研究起來。

  而張越則帶著那十套舊《操典》滿意的回到長安。

  此行太學,對他而言,這恐怕是最大的成果。

  因為,這《操典》是由他所領銜編纂的全新軍事書籍,按照猜想,對空間之中的那種人參果樹,應該是最佳補品!

  有了這十部《操典》。

  張越知道,他所期望的杜仲樹變成中國的橡膠樹,再非野望,而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現實,也沒有讓他失望。

  當夜,他在長安的英候府邸深處僻靜的閣樓中,進入空間,將那十部《操典》喂給兩株已經成型的人參果樹。

  果然得到了十余枚火焰一般炙熱的果子。

  將這些果子,埋入空間之中栽培著杜仲樹的土壤下。

  他渴望已久的事情,終于達成。

  因為有著足夠的果實,那栽培進化到了第四代的杜仲樹,幾乎是瞬間就達成了張越想要的效果。

  幾乎所有杜仲樹,在果實力量的刺激下,在短短一個時辰中,走完了它們的一生,然后在空間的空地上,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杜仲樹種子。

  而作為代價,不止是果實的力量消耗殆盡,便連原本栽種這些杜仲樹的空間土地,也變得堅硬如鐵,顯然,短期內這些土地將不再適合栽種。

  但張越握著從地上撿起來的種子,潛心感受了一番后,他就知道,這代價是值得的。

  在空間的偉力作用下,他知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后,將長成什么樣子。

  它們已經不是杜仲樹了。

  而是一種全新的杜仲亞科植物。

  與其祖輩們相比,這種亞科的產膠能力大增!

  保守估計,一株成熟的全新杜仲樹,一日足可產膠水大約兩漢斤。

  這已經接近了后世海南的橡膠樹產量。

  而且,與后世的橡膠樹不同,因為是杜仲樹演化而來,所以,這種植物在北方也能種植。

  當然,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著弊端的一方。

  目前已知的就有其對土壤肥力要求高,溫度敏感,而且成長緩慢等特點。

  若無空間催生,在外界正常栽培。

  它們至少需要十年,才能長到可以產膠的樹齡,且最初產量會比較低。

  需要經過五年,才能逐漸增高,并抵達高峰,然后持續二十年后死亡。

  總的來說,張越還是很滿意的。

  只是,選址栽種的事情,比較麻煩。

  因為,這些杜仲樹雖然也可以在北方成活。

  但,它們要求光照足夠,緯度足夠,且土壤肥力必須足夠。

  這種地方可不好找。

  所以,張越也只能暫時擱下這事情,等著長安事了,再去選址栽種。

  翌日,張越尚未起床,田水便來稟報:“主公,方才宗正卿遣使來報,言太子今日歸京,請主公務必前往迎接!”

  “知道了!”張越于是立刻起床,然后開始洗漱。

  太子據,他也有差不多兩年多沒有見了。

  自這位太子殿下南下雒陽主持治河后,張越就與之聯系很少。

  只有劉進偶爾會與他講起劉據治河的事情。

  起初,劉進談起太子據治河之事,眉飛色舞,興奮難耐。

  但漸漸的,他的神色開始有了隱憂,講起雒陽的事情,也是心事重重。

  顯然,這對父子已經有了裂縫與隔閡。

  不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劉進成為太孫,并建立起屬于他的勢力,他們父子就不可能回到過去了。

  旁的不說,就算張越和劉進可以壓制他們的屬下大臣,強行營造出與太子據之間‘父慈子孝’的局面。

  太子據的大臣們肯答應嗎?

  必定是不肯的。

  張越這邊,便是想要息事寧人,也架不住別人一個勁的撩騷啊!

  上次,疏勒會戰前后,太子諸臣上跳下躥,跳的可歡實了。

  雖然事后,這些人全部被拉了清單,太子據更是宣布與他們劃清界限。

  可是,這裂痕已經產生了。

  不止是太子據,張越這邊也是一樣。

  更不提,還有那道天子密詔的存在。

  這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嘲諷!

  事到如今,休說是張越了,便是他身邊人也知道了,太孫與太子必有一戰!

  而且,極有可能是那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一戰!

  想著這些事情,張越就嘆了口氣,悠悠的道:“太子,其實…人很不錯的…”

  至少,和太子據當朋友會很輕松。

  他那個人念舊,重感情,脾氣也還好,而且學習能力也不錯,不是那種刻板的頑固守舊迂腐之人,是懂得變通的。

  就拿治河而言,雖然看上去,這兩年來問題不少。

  但至少,治河工程一直在推進。

  而且,工程大體保持著良好的秩序,沒有出現像后世楊廣修大運河鬧得天怒人怨的情況。

  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對于封建帝王來說,能做到這一點的,真的寥寥無幾。

  可惜啊…

  正治這玩意,從來不分是非對錯。

  特別是涉及到國家大權的時候,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零和博弈。

  贏家通吃,敗者…全家老小,親朋故舊,全部搭進來!

  因為,歷史已經用無數次血的教訓,證明了這一點。

  最近的一次教訓,更是無比深刻——扶蘇以為自己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但事實上,他的圣母與慈悲,不僅僅害死了他自己。

  他的妻妾子女,兄弟手足,大臣部將…乃至于整個秦國社稷,全部因他的迂腐與愚蠢而葬送。

  可以想見,若張越因為太子據是一個好人,就不愿與之爭斗,甚至主動放棄。

  那么,等其大權在握之后,肯定不會因為他張子重是一個忠臣,劉進是一個孝順兒子而大發慈悲的。

  他一定會,也只會——斬草除根,趕盡殺絕!

  完了,還要在張越身上踩上一萬腳!

  屆時,他張子重自己圣母完了,結果是妻妾子女盡為他人所辱,部將親朋,統統不得好死,恐怕就連太學也要被一把火燒個干干凈凈。

  只是…

  張越忽然低下頭去:“我能想到這些,太孫進未必想的到…就算想的到,以劉進的性子與為人,恐怕也沒法真的踏出那一步…”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也是劉進為人寶貴的一面。

  若不是這樣的話,恐怕張越也不會這么放心的幫劉進鞍前馬后的做事了。

  恐怕…

  早有阿瞞之志…

  張越想到這里,深深的吐了口氣:“如今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過,張越明白,劉進愿不愿意是他的事情,但大勢所動,他恐怕遲早要面臨抉擇。

  就像玄武門以前的李世民。

  有些事情,終究不得不做。

  而他得做好擦屁股的準備。

  長安城外七十里。

  渭河的水聲,越來越近。

  劉據端坐于攆車上,看著道路兩側風光。

  他的心思,猶如奔涌的河水,狂放而激烈。

  “張子重,賢臣也…”他在心里想著:“可惜,孤卻不能得之用之!”

  “若其能識時務,孤未嘗不能做一次公子小白…”

  當初,齊恒公小白與兄弟公子爭位,管仲為公子糾之臣,奉命截殺小白,并一箭射中那位后來的齊恒公,差點將之射殺,小白靠著裝死才瞞天過海,活下命來,并最終趁著公子糾大意,提前趕到臨淄登位。

  但恒公即位后,卻寬恕了管仲,并重用管仲為相,君臣相得,終于有了后來的‘尊王攘夷霸天下’。

  這樣想著,劉據的神色終于有了些色彩。

  但旋即,他就又陰沉了起來。

  “使朕百年后,太子亂家,卿可行伊尹之事!”那道密詔,就像毒蛇一樣,在他心底浮現,并吐著猙獰的蛇信子,滋滋,滋滋。

  劉據緊緊的握著拳頭,深深的吸著氣。

  他明白,有那道密詔在,他是不可能和齊恒公一樣,可以容忍張子重的存在。

  就算他肯,他身邊的人,也是不肯的。

  誰敢冒著讓一位在軍方有著號召力和威信的大將,手握一份先帝密詔,在朝堂內外活蹦亂跳呢?

  就不怕他和孫臏、張儀一樣,逃出生天,然后召集大軍,殺回長安嗎?

  到時候,恐怕就又是一次諸侯大臣共誅諸呂逆賊。

  想到這里,劉據的眼神就忽然變得凌厲起來。

  “父皇啊父皇,您常說,天家無親,天子無情…故君王自古孤家寡人,以天下為家…”

  “也不知,孤若如您所希望的那樣,您是失望還是高興呢?!”

  “恐怕是高興吧…”劉據喃喃自語著,望著遠方視線盡頭的長安城。

  他想起了很多很多。

  小時候,舅父在的時候,每次父親不滿,都有舅父前去謝罪。

  那時,舅父就像一座巍峨巨山,在他身前,為他擋風遮雨。

  所以,那是他最幸福的時間。

  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有一天,他的巨山轟然倒塌,撒手而去。

  于是,他與父親之間,沒有了緩沖。

  再沒有人能替他去謝罪,去向父親解釋了。

  而父親的怒火,也直接發泄在了他身上。

  仿佛不管他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錯。

  就像治河…

  原本,他覺得自己做的很好,一切都很好。

  父親總該夸獎自己,勉勵自己了吧?

  結果…

  只有責備,只有訓斥,只有不滿。

  父親總是能在他做的事情里挑出錯來。

  甚至,給了他一個晴天霹靂——那道密詔!

  “孤…豈能一世如此!”

夢想島中文    我要做門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