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兩百零八節 新法家(1)

  在朱文下臺后,石渠閣的氣氛,漸漸有些凝固起來。

  許多公卿貴族,都有些躁動不安。

  因為,一個巨無霸,即將登場。

  這就是法家!

  當今天下真正的怪獸!

  看看今日法家究竟強大到了何種地步了吧?

  在政壇上,晁錯和趙禹,一個掌握了監督權,一個掌握了立法和執法以及司法解釋權。

  而在地方上,以張湯寧成等人為首的‘酷吏’集團,組成了如今漢室僅次于黃老派的最大規模地方官員集團。

  時至今日,漢室已經有十三個郡,被法家徹底染黑。

  甚至就連軍隊里。

  法家的影響力也無孔不入。

  執金吾郅都,就是最典型的法家出身的大將!

  而虎賁衛的程不識,更是標準的法家作風。

  就連東成候車騎將軍義縱,立場和意識形態也是傾向法家。

  這樣一個可怕的怪獸,一舉一動,都將牽動人心。

  特別是,在石渠閣這樣的地方。

  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家的表述,很可能就代表著如今漢室政權內部一個相當強大的團體的共識。

  人人都瞪大了眼睛,凝視著法家的陣營之中,猜測著誰會登臺?

  法家的精神領袖張恢則是盤膝而坐,半閉著眼睛,平淡的面對著種種投射而來的目光。

  整個法家的派系,都是穩坐泰山,不發一言。

  這證明,他們是團結的。

  而且,早已經確定了上臺演講之人。

  過了好一會兒,從張恢身側,站起一個年輕的士子,大約二十七八歲,體態修長,風度翩翩,身上的絳服,一塵不染,頭上戴著的法冠,冠高五寸,中正平和。

  這也是法家一直以來,崇尚的衣冠模式。

  色尚黑,冠之以獬豸。

  這表明了法家士子的意志——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同時也是自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之間發展的必然。

  儒有儒冠,法有冠,墨者以短褐之衣,黃老多貴卿,所以衣冠錦繡。

  此刻這個年輕人登上演講臺,全然沒有半分怯場。

  他先朝上首的劉徹以及兩位太后、諸侯王等恭身參拜。

  然后站起身來,對全場公卿士大夫拱手作揖。

  每一個動作,都如同演練了千百次一般,一絲不茍。

  這也是法家的特點。

  法家最為推崇和維護秩序。

  而臺下的諸子百家的巨頭,則都是在心里腹誹著:“法家無人了嗎?居然派一個小年輕?”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當世法家人才濟濟,英才如云,雄才如雨。

  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都有法家大能在活躍。

  上至三公,下至斗食。

  法家學子,無處不在。

  但也正因為如此,法家才面臨了今日的尷尬。

  因為他們是實干派和實踐派。

  從來不耍花腔,也從不高談闊論。

  自李悝以來,法家先賢,僅有韓非子因為口吃和身份的束縛,而不能投身于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業之外。

  其他人,紛紛以變法為要。

  李悝首先變法于魏,吳起變法于魏楚,商君變法于秦,申不害變法于韓。

  那一個個曾經照耀了整個世界,如日中天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躲在安全的家里,高談闊論,三代之治,五帝之事。

  而是一次次的冒著全世界的槍林彈雨,不斷前進。

  哪怕身死族滅,鮮血染滿腳下的土地,也從不停止對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追求。

  即使商君被車裂,吳起死于亂箭之下!

  是以,除了韓非子外,整個法家,都找不到沒有去嘗試過變法和改革的人。

  這個特征,導致了法家的傳續方式和教育方式,不同于儒家和黃老。

  法家的傳續方式,在過去基本是家傳。

  或者在崗傳授。

  譬如,漢室的持書御史們,就是世世代代,父子相傳,兄弟相授。

  又如漢室的基層執法官們,他們都是從前輩那里得到的傳授。

  只有少數人,像張恢這樣,選擇跳出傳統,開山立派,廣收門徒。

  而這直接導致了,法家的巨頭和英才,全部都在官場和宦海之中,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拼搏。

  留下的不是老的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老者,就是還未踏入仕途的年輕人。

  而那些仕途上的大人物,自然是不可能下場的。

  不然的話…

  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誰還跟他們玩啊?

  “學生華元…”年輕人站在演講臺前,自我介紹著:“潁川人,承蒙老師不棄,登臺與諸公交流,不勝惶恐…”

  華元嘴上說著不勝惶恐,但實則,在話語和神態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緊張的神色。

  實際上,他也只是表面上的客氣客氣一下而已。

  一上來,他就給其他人來了一個下馬威。

  “學生嘗聞,管子曰: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說到這里的時候,他還故意拿眼看了一下儒家的諸派系。

  被他這么一瞧,儒家眾人,都有些心驚肉跳的感覺。

  果不其然,在下一句,華元就忽然提高了聲調,話鋒一轉,說道:“若天變其常,地易其則,寒暑相離,陰陽倒轉呢?”

  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語,在華元嘴里,變得如同理所當然一般。

  別說儒家,就連法家的盟友黃老派都是怒不可遏。

  龍有逆鱗,人有痛腳,學派有固執的己念。

  儒家和黃老派,都是崇古派。

  根本容忍不得這樣的話語。

  但是,沒有等到他們反應過來,華元就接著說道:“自軒轅皇帝以來,時移世易,五行輪回,寒暑相離,天變地易,數次之多!”

  “故,三代不同法,五帝不相復禮!”

  這么輕飄飄的一句話,直接堵死了所有人非議的通道。

  更將法家的身份,做到了諸子之首。

  道理很簡單——既然三王都在變法,都在變化,那么我們法家才是三王的真正傳人!

  爾等渣渣,還不趕緊跪下膜拜真理?

  而且,這個華元還有意無意的在儒家身上踩了一腳。

  因為當今天子,曾經在一道詔書之中說過類似的話。

  而緊跟著的下一句就是——故孔子對定公以淶遠,景公以節用,哀公以論臣。

  看看——連你們的祖師爺都在變化。

  而更重要的是,如今不比以往,華元的說辭,是建立在海量的研究和數據之上的。

  少府的太史令衙門以及太常的有司,這些年通過整理竹書以及石渠閣中的大量典籍記載,然后,出版了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三代論述》。

  在這本書里,通過對歷史記載以及詩書的相關篇章的考證,證明了,春秋時期,比現在熱的多,冬天來的更晚,夏天時間更長的事實。

  更要命的是,這個華元,還扶了扶自己頭上戴的法冠。

  法冠最早源于楚國的王冠。

  而楚國的這個王冠設計,來自于楚文王獵獲的一只獬豸。

  而春秋史書之上,不僅僅楚文王。

  還有許多國君獵獲各種如今在中國已經難覓蹤跡的珍奇異獸的記錄。

  儒家典籍之中,更記錄了孔子獲麟絕筆的事實。

  而在如今,通過對這些記載的研究和考證。

  這些史書上的許多生物,在現在,都能在南越以及南越更南方的叢林中尋獲。

  這就更證明了一個真理——古代比現在更溫暖!

  事實,總是能說服人的。

  特別是當沒有人捂住你的耳朵,遮住你的眼睛的時候。

  哪怕你不想承認,但也必須認識到——這是事實!

  是以,當華元當眾將這個事情說出來,還結合上法家本身的道理時。

  儒家和黃老派,都顯得尷尬無比。

  而上首的劉徹則是微微笑著。

  這也算是他這些年來做的一個事情吧。

  儒家和黃老派不是天天吹三代嗎?

  現在,三代的事實擺在眼前,你們是尊三代先王,還是遵從自己的利益呢?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

  連帶著,劉徹對華元的印象,一下子就爆棚起來。

  “此人,可堪雕琢啊…”劉徹對著汲黯道:“朕還缺一個尚書郎,為朕整理圖冊,朕看,此人就不錯…”

  汲黯連忙恭身道:“臣會在石渠閣之后,征辟此人!”

  劉徹聽了滿意的點點頭。

  而演講臺上,華元卻在繼續說著。

  “今之天下,迥異于三代也!”

  “北有匈奴稽粥氏,殘暴害民,為中國之大患!”

  “南有交趾叢林,西南群山之間,不識王化者,沐猴而冠,自立為王!”

  “遠方更有大夏、身毒之國,大秦、安息之土!”

  “自太宗以來,寒暑之變,大河之決,間者有歲!”

  “諸公,當此大世,實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

  “此時不變,更待何時?”

  這話一說完,公卿列侯們,立刻就紛紛鼓掌。

  原因很簡單,這些話說到了列侯們,尤其是新興軍功貴族們的心坎里去了。

  世界這么大,征途如此遠大,當然要找一個辦法,來改變目前的格局。

  讓他們有更大更自由的施展自己抱負的舞臺與空間。

  而且,歷史證明了,法家與戰爭,就是一對雙生子。

  法家需要戰爭,來發展和壯大自己。

  戰爭也需要法家來推動和策動!

  新時代,需要新制度、新思路和新法家!

  今天三更!

夢想島中文    我要做皇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