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的前一天,華萊士派人先在草原上潑了大量石油,福爾柯克戰役即將打響。
決戰之日,雙方軍隊穆然對立。
“布魯斯不會來了。”
“他會到的,莫瑞和盧克蘭都到了,他一定會到。”華萊士堅信。
蘇格蘭貴族們駐軍在兩側,有點游離在戰場之外的感覺,表達含義很清楚,要他們動手除非華萊士一幫人在戰役中,能夠打出優勢。
愛德華先讓愛爾蘭人沖鋒,消耗華萊士方的弓箭,更直白說是當炮灰,可華萊士早就通過史蒂芬勸降了整隊愛爾蘭民兵部隊。
再加上,華萊士射出火箭引燃了提前潑出的石油,熊熊火勢瞬間讓英格蘭先鋒軍全軍覆沒,攻守易形。
旁邊觀看的莫瑞和盧克蘭不僅沒有及時加入戰場,反而在關鍵時刻撤離,愛德華一世早就將蘇格蘭貴族收買。
戰斗一波三折,華萊士率領的人成為孤軍,再加上愛德華一世用不分敵友的作戰方式,再次將優勢奪回。
威爾士弓手的拋射,一個接著一個猶如餃子下鍋樣倒下,不僅是華萊士方,還有英格蘭方。弓箭不長眼,但是愛德華一世不在乎,只要能殲滅敵方,死幾個士兵算什么。
戰爭沒有懸念,愛德華一世離開前發下命令,讓人把華萊士抓到他面前,最好要活的。
“在歷史上,雖然戰斗情況完全不同,但福爾柯克戰役的確是英格蘭軍隊大獲全勝。”禿發影評人道,真實歷史上純粹是愛德華一世的統帥能力,以及更加精良的裝備,擊敗的威廉·華萊士,不過那樣的話電影會減少許多戲劇沖突,所以改動在他接受的范圍內。
“蘇格蘭人不團結啊。”甘乃迪發出這樣的感慨,說話時目光若有若無的看向蘇格蘭大臣康納。
對比之下,和英格蘭勾勾搭搭的民族黨以及黨魁康納,和影片中的墻頭草貴族,用蘇格蘭給自己換取利益的貨色,沒什么區別。
臉皮厚實的康納沒有絲毫反應,成功的政客要是因為一部電影就羞愧,那才失敗。
銀幕中華萊士也身中利箭,但他是英雄華萊士,奪得一匹馬,朝著愛德華一世追殺而去,如果長腿國王死了,這場戰斗還可以逆轉。
前面鏡頭一直有拍攝,長腿國王身旁有位遮住頭戴巨盔身披鎖子甲,看不清樣貌的人,但從能和愛德華一世交談來看,身份不簡單。
巨盔也就是覆面頭盔,形狀像鐵桶套頭上,是大概十二世紀的產物,此處是為了藝術效果,巨盔早就被取代。
都以為前面貴族們的倒戈是戲劇沖突最大化,其實沖突才剛開始,前面都只是鋪墊。
華萊士騎馬追殺國王,被巨盔騎士攔截,此時華萊士已是身負重傷,所以沒有太多精力纏斗,使用詐傷墜馬,讓巨盔騎士下馬查看,抓準時機反制。
脫下騎士頭盔的瞬間,華萊士僵住,巨盔騎士是布魯斯,雙眼失去神采和光芒,無助得像一個跟父母走丟的小孩。
他為蘇格蘭的自由抗爭,但蘇格蘭的國王卻投靠敵方陣營,華萊士感到從未有過的迷惘。
激揚的蘇格蘭風笛以及風琴聲,此刻格外刺耳,華萊士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他的信念死亡了。
這段戲演員發揮得極好,讓影廳觀眾都感受到華萊士的心碎,甚至有不少女記者都在為英雄抹淚。
原著中或許是害怕羅伯特家族的人狀告,或許其他顧慮,劇情安排上給布魯斯洗白,說一切事包括背叛都是老布魯斯安排,羅伯特·布魯斯本人不想用華萊士作為利益交換。
這樣做是洗白了,也把布魯斯這角色無限削弱,作為蘇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國王之一,屢敗屢戰也沒丟失信心,絕對是一位梟雄。
什么是梟雄?欣賞佩服是私人情緒,而為了蘇格蘭獨立,背叛盟友謀得利益,等待合適時機也合理。
布魯斯認為的合適時機是什么時候?愛德華一世死翹翹后,歷史也證明布魯斯是對的,打得無能的愛德華二世狗血淋頭,在班諾克本戰役中一舉摧毀英格蘭的國本,讓英格蘭十幾年都沒能力再動兵。
楚舜將這段拍攝了出來,塑造另類的蘇格蘭國王,心狠手辣哪怕出賣自己的子民背叛盟友。
但布魯斯又很矛盾,眼見追兵趕上,又不想華萊士在眼前死亡,救其一命。
他返回福爾柯克草原,看到遍地的尸體,他們都是蘇格蘭勇士,可現在只能長眠此地,因為他自身的決定。
人本就矛盾,布魯斯跪在一具具尸體前,也在拷問自身的決定是否錯誤,此處是劇情拋出一個巨大的疑問。
以犧牲子民背叛盟友完成的蟄伏,真的有意義嗎?
“不愧是蘇格蘭歷史上杰出的國王,如果當時布魯斯沒這樣做,蘇格蘭會全軍覆沒,因為布魯斯他也不能整合所有蘇格蘭貴族,該背叛還是會背叛。”溫斯頓評價:“蘇格蘭沒有和愛德華一世時期的英格蘭戰斗。”
“我感覺布魯斯此刻缺少勇敢的心,如果蘇格蘭團結一致,福爾柯克戰役誰勝誰負不一定。”旁邊的王子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勇敢的心所指的是布魯斯。”溫斯頓說。
“向前沖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汝曾經做的那樣,道格拉斯將追隨汝或者奮勇戰死。”王子說道:“勇敢的心羅伯特,我認為正是華萊士喚醒了布魯斯勇敢的心。”
影廳內對羅伯特的爭議很大,議論紛紛。
如果是讓甘乃迪單獨看這個劇情,他會毫不猶豫地認為是刻意在丑化蘇格蘭的形象。
可兩個小時的觀影下來,甘乃迪居然逐漸喜歡上這部作品,成為國王的確要狠,甚至于在心中他也認同布魯斯的決策,主要原因是死的人和他沒關系。
“楚舜作為世界著名導演,有些道理。”甘乃迪喃喃自語。
被擊潰的殘兵敗將在小河邊休整,和華萊士同村的追隨者死了好幾個,上千人只剩下幾十人。
華萊士復仇之心熊熊燃燒,自持武藝高強搞暗殺,把前面背叛的莫瑞、盧克蘭全部誅殺。
蘇格蘭貴族階層人人自危,因為他們都選擇背叛,和英格蘭國王合作。
而華萊士在坊間傳聞越來越離譜,一會兒說用大劍殺了五十人,一會兒又變成上百人。
有了更高的名氣,投靠的志愿軍也更多了,沒多久華萊士又招募到了一批人,眼看就有卷土重來的意味。
上次華萊士就殺死一個外甥,長腿愛德華沒有這么多外甥給殺,所以決定繼續玩陰招。
長腿愛德華是知道伊莎貝拉報信的事,更加清楚華萊士對伊莎貝拉是有好感的,所以用伊莎貝拉做誘餌。
無論是華萊士死,還是伊莎貝拉出意外,都是完成計劃,但計劃還未實施,就被王子妃的侍女偷聽到,可想而知陰招再次無用。
華萊士肉眼可見的崛起,蘇格蘭貴族們主動攀關系說要共同對抗愛德華一世,約見華萊士前來談談。
身邊的人都告訴華萊士這次可能是圈套,但貴族們掌握了蘇格蘭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不聯合沒有與愛德華一世作戰的實力。
布魯斯很高興,他認為這次終于能夠與欣賞的華萊士共同合作。
可惜蘇格蘭貴族們這次連布魯斯也瞞著,華萊士一到要塞,一隊英格蘭士兵就沖上來,根本沒有還手余地。
老布魯斯死前為兒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用華萊士做了一筆交易,讓愛德華一世支持布魯斯登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國王。
“華萊士不是傻,是他太愛這片土地了,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想爭取。”英國王子道。
“哪有什么愛國,只有華萊士在愛國,其他人都是算計。”蘇格蘭大臣康納說道,老布魯斯雖然壞,可他還挺羨慕這種為孩子鋪路的手段,如果是他,他完全接受。
所以康納不是羅伯特,也成不了杰出的國王,羅伯特不接受父親的安排,可惜木已成舟米已成炊,改變不了事實,華萊士被押解到倫敦大牢。
伊莎貝拉也嘗試營救,但沒有作用。
行刑當天,廣場上圍滿了市民,跟隨華萊士的勇士們也混跡在人群中。
在蘇格蘭,華萊士是獨立是英雄,在英格蘭,他是分裂國家的叛國者,所以唾沫星子、爛菜葉子、骨頭、臭雞蛋,都往他身上扔,并且還伴隨著尖銳的謾罵聲。
臺上全是刑具,行刑官告訴華萊士,現在跪下,向國王效忠請求寬恕,他就會原諒你。
意思是現在投降還可以活,否則各種大型刑具輪番伺候。
華萊士怕死嗎?當然怕,在行刑前夕,空蕩蕩的牢房中他看著上方:“我好怕,請賜予我力量”,英雄不是不怕死。
英雄是想活下去,他怕死,但依舊選擇了去做的人,如同此刻的華萊士,沒有一絲求饒的意思。
他知道,他不能跪下,因為他是華萊士,他不跪下總有一天會出現更多的華萊士。
行刑官先把華萊士吊在空中,一端綁在腿上連通馬匹,一端固定在木架上。
打馬,馬受驚往前跑,產生巨大的拉扯,差不多是五馬分尸的疼,廣場上的倫敦市民因為叛國者華萊士痛苦的表情歡呼。
“夠了嗎?”行刑官詢問華萊士,后者沒表情,一刑不行換一刑。
把華萊士綁在露臺上,活活剝開肚子,把華萊士的腸子劃開拿出來,行刑官用疼痛逼迫,讓其說出求饒的話。
現場太過血腥,以及不人道,人群的歡呼聲逐漸停止,甚至有人高喊開恩,他們也希望華萊士說一句求饒,讓酷刑停止。
跟隨華萊士的志愿軍,也迫切的想讓他請求開恩,不再經受這些。
“犯人想說什么。”行刑官言語中有些愉快,因為他認為自己讓大名鼎鼎的華萊士妥協了。
眾目睽睽之下,市民、志愿軍人,所有人都認為華萊士會請求開恩,因為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
但是他用盡所有力氣,忍住疼痛,高喊出——“自由!”
影廳的觀眾,以及銀幕中的市民,都被這一聲自由給震撼了,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