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零五章 李清照

第106章李清照  最近,深受趙俁重用的蔡京,風頭可謂無倆,甚至都蓋過了他弟弟蔡卞,直逼宰相章惇。

  有人猜測,趙俁大力提拔蔡京,很可能是在將蔡京培養成章惇的接班人。

  這幾乎已經成了朝野上下共同的猜測。

  事實上,這段時間舊黨之所以如此拼命地攻擊新黨丶攻擊蔡京,也是想阻止蔡京這個危險人物上位。

  蔡京,政治作風強硬丶雷厲風行,而且政治經驗極其豐富。

  很早以前,蔡京就勸過本來就已經很強硬的章惇,要下更狠的手。

  蔡京對章惇說:「變法面臨的阻力很大,要吸取王相公當年變法失敗的經驗教訓…」

  簡而言之就是,蔡京覺得要想贏得變法成功,就必須從政治入手,大刀闊斧地徹底清除反對變法的元佑黨人勢力。

  蔡京甚至向趙煦和章惇建議過,徹底清算元佑黨籍的官員。

  具體就是,凡是屬于元佑黨籍的官員,活著的,一律降職流放;死去的,一律削去官銜,而且不許元佑黨人的子孫留在京師,也不許他們參加科舉。并將元佑黨籍的官員的姓名御書刊石,置于文德殿端禮門外東壁之上,播告天下,永為萬世臣子之戒,碑上所列之人永不錄用。而且,還要將元佑黨人的姓名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仿照京師立碑揚惡。

  只是,趙煦和章惇覺得,蔡京此舉的打擊面有點太大,出手也過于狠毒了,才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如今,蔡京如此得趙俁重用。

  不少舊黨人士都擔心不已,生怕等蔡京成為宰相之際,就是他們的劫難到來之時。

  前不久,為了做好《海外貿易期權體系》,蔡京特意親自去了一趟明州港丶杭州港以及泉州港實地勘察一下這幾個港口。要不是太忙了,抽不出那麼多時間,他甚至都準備親自去一趟廣州港。

  蔡京之所以親自跑了這一趟,是因為趙俁跟蔡京說:「朕聽聞海商富裕,身家百萬貫者比比皆是,有人下南洋十幾年間便賺下兩億貫,富可敵國,今后我大宋可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這件事,是趙俁上一世聽某酷上的一個姓宋的世界金融歷史學者講的。他講的其實不是北宋的事,而是南宋的事。

  但海商賺錢,確有其事。這不分北宋,還是南宋。

  當時,趙俁也就是在談到《海外貿易期權體系》時,隨口這麼一說。

  不想,這卻被蔡京給記在了心上。

  蔡京回去后一調查,發現趙宋王朝的絲綢丶瓷器丶茶葉等商品在海外有廣闊市場,東南亞丶中東等地的商人對這些商品需求旺盛,海商將這些商品運往海外能獲取高額利潤。

  而且,目前趙宋王朝的海船規模大丶性能好,能適應遠洋航行;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上,也大大提高了航海安全性和準確性,降低了運輸成本,增加了貿易機會。這為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提供了基礎條件。

  蔡京敏銳地捕捉到了,如果朝廷鼓勵海上貿易,再通過設置市舶司等機構管理并為海商提供便利,對能招來外商的海商給予獎勵,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這肯定會發展成為一條極為可觀的財源。

  于是,蔡京就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時間親自去考察了一番。

  結果,趙俁所說的那個賺到了兩億貫的超大海商,蔡京沒找到,但他找到了一個叫楊二郎的海商,此人靠著做海上貿易在數年間便獲利數千萬貫,而且確實有很多海商靠海上貿易賺到了大錢。

  這讓蔡京的心思活了,準備沖這些富饒的海商群體下手。

  等蔡京回來,曾布派兒子出城門十里路迎接,而韓忠彥則派其兄弟出城門二十里路遠迎。

  曾布和韓忠彥都是排在蔡京之上的宰執,可就連他們都對蔡京如此重視,甚至不惜放下身段拉攏。

  不只這些在執政的大佬看好蔡京的未來,就連一些已經離開朝堂的政界大佬而且是舊黨的政界大佬都看好蔡京。

  比如年已七十的呂公著。

  呂公著絕對是舊黨的元老,當初,高滔滔執政時期,他與司馬光同心輔政,是司馬光的重要副手。

  而在蔡京出京之前,呂公著特意極為熱情地邀請蔡京來到自家府中。他對蔡京說:「我在朝中多年,閱人無數,沒有一個人比你強!你將來一定能坐上宰相之位。」

  呂公著還讓自己的子孫們站成一排,肅立在旁邊侍候,很誠懇地對蔡京說:「今日我把子孫全都托付給你,希望你不要推辭。」

  由此可見,蔡京現在的風頭有多盛。

  對此,一些舊黨人士是很看不慣的。

  比如蘇轍,就曾將蔡京貶得一無是處,他說:「京文學政事一無所長,人品至微,士論不與,若不因緣蔡卞與王安石親戚,無緣兄弟并竊美官。」

  還有不少人拿蔡京當初的政治投機丶毫無政治節操出來說事。

  關鍵,不少舊黨人士擔心,等蔡京登上相位,就是他們的劫難。

  于是,他們就想推一個人出來打敗蔡京,甚至助那個人奪取宰相之位,然后全面廢止新法。

  舊黨人士也知道,趙俁喜歡能干事的人,他們要是推舉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趙俁的眼,就更別提打敗蔡京了。

  商量來商量去,舊黨人士選定了吏部侍郎趙挺之。

  嚴格來說,趙挺之不算舊黨,而是新黨。趙挺之早年堅決主張繼承并發展王安石的新法,在當時新舊黨爭激烈的背景下,他力主紹述之說,不遺馀力地排擠元佑諸臣。

  趙挺之現在之所以變成舊黨了,主要歸功于近來趙挺之跟舊黨的重要人物「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的李恪非走得很近。

  早年,趙挺之在德州時,按朝廷的意思實行市易法。黃庭堅當時主管德安鎮,認為鎮小百姓貧困,無法承受誅求。

  因黃庭堅曾用言語調侃過趙挺之,趙挺之便懷恨在心,后來他抓住機會向趙煦進讒言,致使黃庭堅被貶,最終死在宜州。

  到趙挺之被召試時,蘇軾便說:「趙挺之是個聚斂錢財的小人,學識品行不可取,怎麼能適合這個職位呢?」擋了趙挺之一道。

  后來,趙挺之當上了監察御史,他上奏彈劾蘇軾草書中有句「民亦勞止」的話,認為這是誹謗先帝,蘇軾后來遭到清算,這就是罪名之一。

  因為這些事,趙挺之跟舊黨的關系一直很僵。

  誰知,趙俁登基以后,竟然將蘇軾和蘇轍給召回來當了宰執。

  而且,看趙俁的意思,有重用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意思。

  另一方面,之前趙挺之一直看不慣蔡京,多次揭發蔡京的奸惡行為。

  如今,蔡京蒸蒸日上,趙挺之自然怕遭到蔡京的報復。

  所以,趙挺之感覺,他應該跟舊黨修復一下關系,甚至是直接投靠舊黨,不然等蔡京收拾他時,可能連個幫他說話的人都沒有。

  基于此,趙挺之便主動結交李恪非。

  李恪非很佩服趙挺之的能力,便將趙挺之引薦給了自己的老師蘇軾。

  被趙俁調回來又被趙俁提拔為宰執并被趙俁委以考核人才的重任了之后,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蘇軾,胸中的郁結之氣一散,仿佛煥發了第二春,人看起來都年輕了不少。

  此時,意氣風發的蘇軾,一心報答趙俁的知遇之恩,正需要趙挺之這樣的人才來幫他。

  關鍵,蘇軾是個豁達大度的人,連將他趕出他所熱愛的朝堂的章惇,他都能原諒,何況趙挺之?

  就這樣,趙挺之改換了門庭,搖身一變成了舊黨人士。

  不久之后,舊黨這邊想找人跟蔡京打擂臺。

  可舊黨這邊,不缺文學大家,搞個宣傳什麼的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按部就班治理一方的人才他們也多的是,但搞經濟的人才,他們…沒有。

  這也正常,舊黨一直主張遵守祖宗的舊法,他們的經濟政策通常都是減少開支等節流的方式,而不是讓杰出的經濟人才去刺激經濟丶去賺錢,在他們看來,那太激進了,這怎麼可能留得住搞經濟的人才?

  沒辦法,舊黨便只能矬子里選將軍,最后把剛加入舊黨的趙挺之給選了出來。

  趙挺之的從政經歷也算豐富,而且他早年的政績一直很突出,也曾出使過遼國,還是蔡京的政敵,關鍵他已經是吏部侍郎了,職位夠高。

  值得一提的是,趙挺之一直在反對蔡京在錢法方面的主張。

  他認為,錢法不能隨意變更,像蔡京提出來的鑄造當五錢丶當十錢,就不可以實施。雖然這有在短期內增加財政收入丶規范貨幣市場丶便于攜帶交易等優勢,但這也能引發通貨膨脹丶擾亂市場秩序丶百姓利益受損丶加劇社會矛盾等諸多問題。

  所以,當舊黨得知趙俁準備改革錢法之后,就預謀好了推趙挺之取代蔡京,攬下這個重任,進入趙俁的視野。

  最新小說在!

  此時,趙俁說:「朕欲改革錢法,誰可勝任?」

  趙挺之便搶先一步出列毛遂自薦:「臣請一試。」

  趙俁對趙挺之的印象不太好。

  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趙挺之曾經將蔡京搞下去,自己當上了宰相,然后他就跟司馬光一樣想不管不顧地將蔡京推行的改革全都廢掉,包括蔡京搞的建學校,興禮樂,置居養院丶安濟院等造福百姓的措施,將當時的趙宋王朝搞得烏煙瘴氣,結果,他只當了八個月的宰相,就被臣民給攆下臺了。

  而且,趙俁十分清楚,趙挺之骨子里跟蔡京一樣也是一個純粹的政治投機者,政治立場靈活,人品不佳,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毫無政治節操。

  甚至于,在趙俁看來,趙挺之的人品還不如蔡京。

  不過話又說回來,趙挺之到底是能當宰相的人,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他的履歷也很漂亮,單從做事不看做人上,也不是不能考慮。

  還有就是,蔡京雖然非常懂錢法改革,但也就是因為他太懂了,讓他來搞錢法改革,他肯定會給朝廷搞來不菲的收入,但同時,他也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給民眾造成更大的壓力。

  而趙俁之所以想要改革錢法,就是保持貨幣穩定丶促進經濟發展丶增加財政收入,并防止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這麼一看,讓保守的趙挺之來搞錢法改革似乎也可以。

  至于趙挺之的能力不如蔡京,也好辦。

  趙俁手上還有趙開和張愨這兩個懂經濟的人才,完全可以代替蔡京的作用。

  再者說,當皇帝的,也不能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中。

  隨后,舊黨大臣紛紛出列保舉趙挺之,認為他肯定能勝任錢法改革一事。

  趙俁想了想,今天有點太站新黨了,不妨給舊黨個甜棗吃,省得他們在自己還沒準備好之前就狗急跳墻,便對趙挺之說:「愛卿回頭來垂拱殿見朕。」

  趙挺之大喜,忙一拜在地:「臣領旨謝恩。」

  讓趙挺之回去之后,早朝繼續…

  直到這時,蔡京才不著痕跡地看了撬走他工作的趙挺之一眼。他和趙挺之的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趙俁已經徹底適應了皇帝這個身份。

  目前階段,趙俁承上啟下,發揚了趙煦創造的所有優良傳統,他還重用新人,開啟改革,他剛毅而不保守,穩健但又敢于創新。

  雖然趙俁將來到底能走多遠,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不論是新黨,還是舊黨,都能看得出來,在趙俁的帶領下,趙宋王朝的路正在越走越寬…

  散朝后。

  李恪非返回家中,看見了他的寶貝女兒——十六歲的李清照。

  此刻,李清照躺在庭院中的搖椅上,手持書卷,慵懶著讀著一卷《世說新語》。微風吹過,發絲輕揚,她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時而雙眉微蹙,為書中的悲歡離合而感慨;時而嘴角上揚,因精妙的詞句而欣喜。

  見父親回來,李清照立即起身,像只快樂的小蝴蝶一樣飛了過去。

  李清照六歲時隨父親李恪非到東京汴梁城生活,學習文化,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所以才華過人,很快便從文壇嶄露頭角。

  不久前,她寫出了為后世廣為傳誦的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

  此時的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就連李清照的師祖蘇軾都夸贊李清照有靈性。

  李恪非對這個女兒也是特別寵愛,引以為傲。

  見李清照跑過來,李恪非板著臉教訓道:「都是大姑娘了,還如此毛躁,將來如何嫁人?」

  「嫁不出去,便一直陪在爹爹身邊,孝順爹爹。」李清照一點都不怕李恪非,她一臉好奇地問道:「見到陛下了?」

  「見到了。」李恪非邊往院中走丶邊說。

  ——李恪非剛被調回朝廷任禮部員外郎,今天是他第一次見趙俁。

  「如何?」李清照問。

  李恪非停下腳步,滿臉敬畏地說:「厲害。」

  「何講?」李清照更好奇了。

  李恪非看著李清照說:「陛下沉穩有度,進退有節,定奪有理,圣主之姿,我大宋有望中興矣。」

  李清照沒想到自己的父親會給這個小皇帝這麼高的評價,這讓她對趙俁更好奇了。

  眼珠一轉,李清照就計上心來,她道:「爹爹,女兒聽聞,宮中將舉辦宮闈科舉,此事必由禮部負責,爹爹可有法教女兒一觀?」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我和她們穿越到北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