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四十三章一次性榨干

  也許是因為玉壺春瓶被當做了模子,反正這件瓷器,見證了無數次元代景鎮工匠燒窯的過程。

  通過它,陳文哲看到元代的很多技術,讓他知道,到了元代,燒瓷窯爐也是日趨先進。

  也讓他真正看到了,古代的燒瓷爐窯,是怎么建造的。

  如果沒有手中的玉壺春瓶,陳文哲怎么知道葫蘆窯是什么樣子的?

  他又怎么知道,這種窯是怎么利用的?

  如果他出身景鎮制瓷世家,也許這種古法燒窯技術,他能夠學到一些,但是,沒有底蘊,他就只能依靠自己。

  通過玉壺春瓶,陳文哲看到了葫蘆窯的整個建造過程,還有利用過程。

  這讓他知道,葫蘆窯實際上是一種半倒焰式窯爐,優點很明顯。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這種窯窯體較小,窯長—般僅8—10米,容積不大,且前后溫差較大。

  只不過,這樣的小型窯口,卻十分適合復制出來。

  他甚至還可以弄得更小,因為陳文哲肯定只燒制精品瓷,而不是大規模燒制普通日用瓷。

  他早就想要復制出一座古代窯口,真正仿制古代的燒制環境,從而燒制出一批真正的仿古瓷器。

  這一次通過玉壺春瓶,他獲得了機會,而且讓他的燒窯技術,又一次開始增長。

  可以說,陳文哲現在的燒窯技術,開始隨著元代燒窯技術的發展,在快速增長。

  在元代,一系列技術的進步,直接讓元代工匠燒造成功了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

  接下來,陳文哲見識到了青花的創燒、進步,一直到繁盛無比。

  后經明清兩代,不斷改進,青花瓷已成為具有我國民族風格、在世界最有影響的絕代佳瓷。

  從元至今,獨領風騷六百年,這就是青花瓷!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元代的工匠,不僅發明了釉里紅色釉,而且創出了釉里紅裝飾,及青花釉里紅裝飾。

  所謂釉里紅裝飾,就是用釉里紅色釉,在器物上繪畫出各類紋飾;

  所謂青花釉里紅裝飾,就是將青花和釉里紅,裝飾同一器物上,使紋飾藍中夾紅,相映生輝。

  看到這里,陳文哲終于看到了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看到了那些工匠是怎么燒造的紅釉、紫釉。

  這兩種釉色,較宋代有所進步,特別是紫釉燒得更好。

  期間,元代還燒成了高溫藍釉。

  這些都還算平常,他們最主要的是燒成了銅紅釉。

  但由于當時對焙燒溫度,尚不能完全掌握,故所燒出的銅紅釉產品的紅色,還不夠純正。

  只不過,他們不能完全控溫,陳文哲卻是可以。

  他只需要了解銅紅釉的燒制技術就可以,控制溫度,卻是他的強項。

  終于得到了完整的銅紅釉配方,這讓陳文哲燒制青花釉里紅,再也沒有任何障礙!

  銅紅釉控制的好,他就不害怕在燒制青花的時候,把銅紅釉燒毀。

  這樣一來,銅紅釉和青花,就可以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也就能順利燒制出青花釉里紅瓷器!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好好把控,畢竟元代的時候,青花釉里紅的燒制也是碰運氣。

  雖然很想現在就結束回溯,去地下工作室燒制一批青花釉里紅,試試看能不能成功,不過,陳文哲還是忍了下來。

  總算是弄到了一件擁有著漫長歷史的寶貝,他要把里面蘊含的知識,一次性榨干。

  所以,接下來他又看到了元代更加精湛的雕塑工藝。

  例如,那時產的影青釉觀音,不僅體態端莊,容貌豐腴,而且衣邊造塑精巧、細薄。

  陳文哲還真沒想到,通過一件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他還能學到雕塑、雕刻技術。

  如果加上他的幻雕技術,制作出來的影青釉觀音,又會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到了此時,陳文哲知道,這一次他的收獲大了。

  而接下來,也證實了這一點。

  因為其后他的收獲更大,也是在元代,那時的工匠創出了金彩、釉上三彩、銀紅釉、貿藍釉、青地白釉紋等裝飾。

  這改變了陶瓷裝飾,一直以單一釉為主的狀況。

  這個時候,陳文哲看到太多瓷器的燒造。

  那個時代,元代工匠在繼承末各式餐具、茶具、酒具、花瓶、爐、盒、供具等器型的同時,創出了不少新器型。

  比如折腰碗、帶座花瓶、s耳花瓶、八方形梅瓶、玉壺春瓶、折沿菱花口大盤、高足碗、荷葉蓋大罐、楊桃形小罐、風首扁壺、鳳頭蓋瓶、扁圓執壺等,一大批頗具時代特色的新器型。

  其中就有以后的經典器型玉壺春瓶。

  這個時候,陳文哲才知道,他手中的這件玉壺春瓶,也許是后世所有玉壺春瓶的老祖宗。

  因為它出現的時代,玉壺春瓶還沒有被認為是一種新器型,被正式創燒出來呢!

  不得不說,元代,我們一直認為的一段黑暗歷史時期,也是發明了很多技術的。

  有技術,陳文哲就樂意學習。

  繼續向下看,可惜,接下來卻沒有什么收獲,因為玉壺春瓶走出了窯廠。

  看到這里,這一次的回溯,應該是接近尾聲。

  這讓陳文哲有點感慨,不過,很快他就被一些畫面吸引。

  沒想到,在最后,他還能領略一下古代的絲綢之路。

  他跟隨那件玉壺春瓶,走出窯廠,走向西方。

  元王朝特別重視外貿,隨著海外貿易的日益發達,景瓷的外銷也隨之擴大。

  那時,內陸交通主要是沿著“絲綢之路”運輸瓷器。

  猶如珍寶、沉重易損的瓷器,從內地運到邊境,經疆進人中亞的沙漠和草原,然后翻山越嶺到波斯,再到地中海。

  相傳古人包裝運輸瓷器,有一套妙法,而這一次,陳文哲親眼看到了。

  那時的人們購買瓷器以后,先將每件器物納人砂土,及少許豆麥。

  重疊數十個,扎好縛成—體,置于濕地。

  然后朝上面灑水,使豆麥生芽,纏繞膠固,再將其扔于地上,不破損者才算合格。

  又從車上扔下數次,堅韌如故者才載運。

  因而,雖陸行萬里,卻安然無恙,但其賣價,卻比平常要貴十幾倍。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