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百八十八章未解之謎

  看來漢代真的不缺黃金,只是給孩子玩的玩具,就可以弄出這么多,而且全部用來做了陪葬。

  想來,當年那些人,這是挖了一座兒童的古墓!

  這樣的情況,在古代并不少見,顯貴的孩子,也是顯貴,他們也需要厚葬!

  把這些小獸,慢慢的清理出來,放在一邊。

  等進入了這座洞窟,看著里面琳瑯滿目的東西,井井有條的擺放在寬大的洞穴之中,陳文哲驚呆了。

  他也算是見過世面,但是,真正見到這里的各種器皿,他還是震驚了。

  這一次的發現,終于讓他知道,漢代的黃金到底都去了哪里。

  能去哪里?都在這里放著呢!

  而陳文哲確定,他發現的這些,最多也就是十座八座漢墓的積累,不能再多了。

  整個東西兩漢下來,好像總共四百多年吧?

  就算東漢沒有多少黃金,只是一個西漢兩百二十多年,得有多少王子王孫?

  那么多年,那么多的諸侯國,都是厚葬,那么我們國家的地下,到底埋藏了多少寶物?

  陳文哲還真是不敢想象,要知道這里的這些藏品,撐死了也就幾座古墓的陪葬品。。

  而就是這么幾座漢墓,就能有這么多黃金被埋在了地下。

  那么整個漢代的王侯將相,到底埋下了多少金銀制品?

  歷史記載的那么多黃金,在西漢的時候消失了,去了哪里?

  國內的很多專家,恐怕是小瞧了當時的王侯將相們。

  很多人查閱了很多資料,他們并沒有在任何文獻上發現詳細記錄,至少目前沒有找到西漢眾多黃金的去處,所以西漢黃金消失是個謎。

  因此,

  后世出現了許多猜測。

  一種猜測是,

  大量的黃金被用來拜佛了。

  自西漢末佛教傳入國內以來,

  無論貧富,都掀起了一股拜佛熱潮。

  土豪們的相互攀比,甚至用金粉裝飾佛像,

  還有用黃金粉末添加在墨汁之中,用來書寫經文。

  就是這樣,

  黃金的消費量大大增加,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

  黃金就耗盡了。

  另一種猜測是絲綢之路開通后,古羅馬通過與我們做生意,

  賺了很多黃金。

  不過,這一說法并不十分可靠。

  那時,我們盛產茶葉和絲綢,

  在東西方貿易過程中,

  是我們獲得更高的利潤,

  有大量黃金流入,

  但不能流出。

  第三猜測更具說服力,就是說秦漢時期,

  皇帝皇陵的建設,消耗了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陪葬品數不勝數。

  以漢武帝為例,

  皇陵是在他16歲成為皇帝后建造的,直到他去世時,

  長達54年了,從未中斷過,

  其耗費是可以想象的。

  漢武帝去世后,他的隨葬品填滿了整個墓穴。

  俗話說“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一個國家的皇帝開了這么濃厚的陪葬氣氛,下面的老百姓會有不學的道理?

  有一段時間,從貴族到官吏,從富商到普通富戶,他們都互相模仿,都為自己的富葬感到驕傲。

  因此,

  西漢時期的黃金儲量急劇減少。

  不過,當時出現這個猜測的時候,也有人對此表示反對。

  他們稱當時的黃金,不是黃金,

  是黃銅。

  因為從歷史角度上看,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還不足以生產出如此多的黃金,銅產品會更多。

  西漢至東漢之間,還有一個王朝,就是王莽建立的新王朝。

  當時,黃金儲量為560噸,此外,算上民間的儲備量,西漢末年的黃金儲備量絕對驚人。

  然而,僅僅數十年后,王莽丟失王朝,劉秀恢復了漢朝,這么多金子卻不見了。

  而這一切的一切,后來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可現在,陳文哲認為,什么謎啊,是現代人的見識短淺。

  看看這里藏著的金餅,這東西在古代,除了金磚以外,就是金餅最是平常。

  這里擺放了太多的金餅,隨手拿起一枚,個頭就不小。

  這種金餅直徑6.2~6.5厘米、厚0.6~0.7厘米,重247.5克,這也算是標準的漢代一斤金餅了。

  這些金餅為不規則圓餅狀,正面凸起不平,背面凹下有冰裂紋,上方有豎行隸書“巨吉上口”四字和陰文戳記“u”,邊緣處鈐有小方形印戳,有點字文不清。

  這種東西陳文哲也算見得多了,了解的也更多。

  已出土的金餅的尺寸和重量均不一致,大者直徑多為5~6.6厘米,小者直徑約3厘米。

  一般人撈不著,而落入王侯將相的手中,肯定要用來陪葬。

  這一代又一代的王侯,不停的陪葬,最后就全都埋在了地下。

  沒有多看這些黃金,陳文哲看向其他方向。

  在這里黃金最是普通,他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所以這一次發現了一些不同的東西。

  “這是銀器?”

  只是一掃,陳文哲就在一眾金燦燦的黃金器具之中,看到了一只銀色的小盆子。

  一只小盆子,出現在一大批金器之中,想來是不同凡響的。

  果然,拿起來一看,陳文哲就發現了上面的銘文。

  這東西準確的名字,應該叫銀鋗。

  “鋗,小盆也,廣孕曰銅銚。”

  “銚,溫器也。”

  由此可知鋗是盥洗、沐浴時的溫水器具。

  這只銀鋗個頭不小,高19.5厘米,直徑45.7厘米。

  器型也不錯,平折沿,短直頸,兩側各有一環形耳,鼓腹,平底。

  銘文在腹上,使用的是陰刻,其上刻畫著:“宦眷尚沐浴沐鋗容一石一斗八升重二十一斤十兩十朱第一御”。

  有銘文的東西,和沒有銘文的東西,價值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看來民國時期的那些村民,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就把這只小盆子珍藏在了這里。

  美滋滋的看了又看,這些器具保存的都十分完好,這可很不容易。

  千里迢迢從國內彭城運輸到這里,絕對不容易。

  可惜,最后還是遺留在了這里,并且落入了他的手中。

  陳文哲有點感慨,這么大的一筆財富,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一直在地下流轉了兩千年啊!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