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瓷器的制作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從練泥、制胚、利胚、上彩、施釉,到最后的燒窯。

  一步一步,其實都可以消除水分子的存在。

  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練泥是一關做好了,泥中氣泡就少,水分的蒸發也少。

  調制釉料、彩料,又是一關。

  做不好,入窯燒制之時,其內的水分子就會大肆破壞釉層,使得燒制出來的瓷器,根本就沒法看。

  所以,還是要看工藝,任何一道工序做不好,都會產生很壞的結果。

  這是一次意外收獲,陳文哲還真沒有想到,通過這件秘色瓷,他還能學到一些減少氣泡的操作。

  這件秘色瓷內的氣泡稀少,主要是生產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用于制作瓷器的礦土研磨得更細。

  這樣才會使得胎體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構,更加密實。

  如果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層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曬過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揮發,氣泡自然會變少。

  但是,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實的胎體裹脅在胎泥深處,僅靠太陽、風吹難以揮發出來。

  在燒制過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掙脫瓷胎的約束,成功逃逸揮發。

  但是,還有部分盤結在胎體深處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溫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溫度驅趕。

  這一部分水分子會分解成氣體,從胎體中逃逸出來。

  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液,已經完全溶為粘性很強的粘液狀包裹體,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

  從胎體中逃逸出來被分解為氣體的水分子,因為無力掙脫粘液狀包裹體的約束,最終成為粘液狀包裹體的俘虜,而懸浮于胎體和釉層中間。

  當瓷器燒成冷卻以后,這些氣體狀水分子,便以圓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狀,保存在于胎體和釉面之間。

  這種如珍珠一般,存在于釉中的空心狀球形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釉中“氣泡”。

  它們經歷了高溫的洗禮,以無色的球狀體形態而存在。

  沒有釉下顏色映襯,它們會以亮晶晶的球狀無色氣泡體存在。

  有釉下青花映襯,它們就變成亮晶晶的球狀藍綠色氣泡而存在。

  看著眼前的秘色瓷蓮花碗,陳文哲的臉上露出一絲欣喜。

  這種保存完好,沒有見過世面的瓷器,實在是太少見了。

  所以,它雖然有著足夠的老化痕跡,但是內部氣泡的老化、衰敗,甚至是死亡過程,都可以展現在陳文哲的面前。

  雖然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是在隋侯之珠的幫助之下,他可以快進這一過程,讓他看到里面氣泡的死亡過程。

  對,這些氣泡不可能一直存在,它們也是會破敗死亡的,這其實就是瓷器的老化過程。

  原來,陳文哲可沒法清晰的看到這一點,而現在,他不止是清晰的看到了,還了解了個透徹。

  瓷器釉中氣泡,是怎樣死亡的?

  瓷器釉中氣泡,又為什么會死亡?

  這和瓷器燒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傳和保存狀態,有著密切關系。

  通過對瓷器氣泡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瓷器釉中的氣泡,有大中小之分。

  大氣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層厚度的制約。

  一般來說,整體而言,釉層厚,氣泡就大,釉層薄,氣泡就小。

  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氣泡,都是圓形氣泡頂部,接近釉面的大氣泡。

  因為瓷器釉面開片,被片線穿越而死亡的氣泡,則大中小都有。

  然辯證法認為,物質總是處于運動和變化狀態之中。

  用礦物質燒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這種運動和變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的影響。

  剛燒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結構,處于活躍期。

  分子活動產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會發出一種很刺眼的光。

  我們把這種光稱為“賊光”,常聽人說某件器物火氣太重,這個“火氣”,指的就是這種“賊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變成老器。

  器物釉面活躍的分子逃逸出去,帶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完成了新的組合。

  這時,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這是內因的作用。

  溫柔的陽光照射、如絲輕風的吹拂,人類手指的盤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氣泡頂部,逐漸被磨破。

  原來處于真空狀態的氣泡內部,出現了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漏氣”現象。

  空氣帶著塵埃進入氣泡,懸浮在氣泡內。

  原來晶亮的氣泡,變得渾濁起來。

  那種刺眼的“賊光”,逐步減弱。

  進入雨季,干燥的空氣被濕潤,體積原本很細微,很輕的塵埃也被潤濕。

  懸浮的空氣,再也無力承受塵埃的重量,它們墜落到氣泡底部沉積下來。

  于是,渾濁的氣泡被生活塵埃“染”成黃色、赭紅色、灰色或黑褐色。

  這便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這時候,氣泡已經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階段。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氣泡頂部的破口逐步變大,成為一條線、再擴展為十字形,完成了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以后,圓形小孔進一步變成大孔,最后成為一個圓形的坑,完成了氣泡死亡的全過程。

  在氣泡死亡的過程中,刺眼的賊光完全消失,釉面變得溫潤、柔和。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化”和有了“包漿”。

  觀察分析這些古瓷死亡氣泡的分布和變化,可以得到一些氣泡死亡的基本規律。

  年代越久遠,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越密集;

  年代越久遠,死亡氣泡頂部破裂出現“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氣泡,基本上已經破裂為一個圓形坑,坑內還沉積著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這一件,卻因為密封的太好,技術也很不錯,它的釉層表面,這種破裂的圓形坑并不多。

  有,不多,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沒有大面積的破壞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變得坑坑洼洼,那么美的一層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

夢想島中文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