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1章:啥,這個世界沒有都江堰?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這篇表文,正是前世無比之名的《出師表》。

  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上書給劉禪的。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雖然是上書,但因為受劉備所托。

  在這一篇文章里,諸葛亮卻是像父親一樣,在遠行之時不斷的對劉禪進行囑咐。

  像其中的“親賢臣,遠小人”…更是成為名言。

  只是。

  雖然諸葛亮如此囑咐,但在后面當中,劉禪也沒有做到如孔明所說。

  他不但沒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反而還在北伐的時候因為聽信了讒言,還將孔明給召回來了。

  此時知道諸葛亮去世,一瞬間,往事種種一下子全浮上心頭。

  在劉禪心里,不知道他是否能想到,未來他將投降于魏,并且創出一個樂不思蜀的成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又一次擦了擦眼睛,陳凡有一些讀不下去。

  與之同時。

  在這一篇出師表讀出之時,眾人眼里卻是浮現出了那位在隆中走出,三分天下的諸葛孔明。

  只是可惜。

  孔明一輩子都在恢復漢室,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完成。

  想到這里。

  陳凡又說道:“曾經杜甫在蜀地參觀武侯祠時,寫過好幾篇孔明的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是杜甫寫的《八陣圖》。

  不需要陳凡解釋,眾人便知道,這說的是夷陵戰役當中,諸葛亮用八陣圖困住陸遜。

  而最后一句遺恨失吞吳,并不是說沒有將東吳滅掉,而是說劉備失策想要吞吳。

  以當時蜀國的勢力,別說是打魏國了,就是想滅掉吳國也不可能。

  之所以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只不過是以北伐而求蜀地生存空間。

  不過。

  杜甫關于諸葛亮的詩,《蜀相》卻更為知名。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最后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說的不正是諸葛亮六次北伐,全都失敗嗎?

  而除了杜甫,陸游也寫了不少有關于諸葛亮的詩。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說的是陸游回憶當年在大散關一帶的軍旅歲月。

  但此時陸游已老,他再也不可能前往一線戰場,再不可能參加北伐了。

  這也讓他想起當年的諸葛亮。

  有誰能像諸葛亮一樣,一生鞠躬盡瘁,勵志恢復中原呢?

  “諸葛亮去世之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但可惜,蜀國劉禪最后投降于魏國,而東吳也在陸遜死后,東吳沒有出現特別厲害的大將,被晉所滅。至于魏國,也被司馬家族奪位,最終三家歸晉…”

  也到此,三國歷史至此結束。

  說完。

  陳凡便沒有再繼續講下去,離開了武侯祠。

  “唉,沒想到最后丞相竟然死去了。”

  “人總會有一死的。”

  “我知道,但孔明的志愿沒有完成,就這樣死去,實在是太遺憾了。”

  “換我,我也是。”

  雖然幾天時間過去。

  但關于孔明,關于諸葛亮的傳奇一生,他的熱議仍然沒有停下。

  特別是諸葛亮最后死去之時那段經歷。

  本以為將司馬三父子誘騙至上方谷,北伐有望。

  結果,上天卻降了一場大雨。

  本想靠七星燈續命,不想,魏延卻是不小心撞倒了主燈。

  但哪怕如此。

  明知道自己要死,孔明仍然對于死后做出了安排。

  先是除去了有反骨的魏延。

  又讓將士將他的尸體推出,驚走司馬。

  但天下大勢,到底不是在蜀地。

  哪怕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最終也只能長嘆,不可能再看到北伐成功那一天。

  當然。

  還有諸葛亮北伐寫的那篇《出師表》。

  無數粉絲自發背誦起了這篇文章。

  甚至。

  不只是他們背誦,他們還令自己的子女背誦。

  至于原因。

  也不是說未來可能教科書上會提及。

  更多的,則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記住,能夠知曉在千年之前有一位生于隆中的諸葛孔明。

  “陳凡老師,您這是想去哪?”

  “我也不知道。”

  “啊,不知道?”

  離開武侯祠之后,陳凡便一路沿著泯江前行。

  剛開始,同行的電視臺工作人員以為陳凡這是想參觀岷江。

  可后來見陳凡走了幾天,即沒講什么故事,也不說什么景色。

  電視臺工作人員有些不明情況,然后問道。

  “陳凡老師,您是想參觀岷江嗎?”

  “不全是。”

  陳凡即點點頭,又搖搖頭,然后說道:“我記得好像去年的時候,蜀地發生了一次非常大的洪澇。”

  “是的。”

  同行電視臺工作人員說道:“去年我們拍過一次節目,就是關于岷江的。基本上,岷江十年左右的時間,都會有一次洪澇。”

  “有沒有想過解決的辦法?”

  “想過。”

  幾人說道,但又無奈的搖頭:“只是岷江水勢流得太急,根本沒得制。此前蜀地水利部門想過多種辦法,比如建堤壩,修水庫…等等,但都沒有太大的作用。水一大時,仍是會流進城內,損失很大。”

  “我估計不只是這樣吧。水大時,城內就澇,水小時,城內也會變得非常缺水,甚至老百姓莊稼都沒水。”

  “對對對,陳凡老師,您對我們這里太了解了。”

  “走吧,我們租一條船。”

  “陳凡老師,租船做什么?”

  “到時候大家就知道。”

  陳凡沒有多說。

  半個小時之后,陳凡租到了一條船。

  租船的目的,他只是想確定前世“都江堰”的位置。

  是的。

  這個世界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沒有都江堰。

  不過,這也與歷史當中的記載有一些奇怪。

  “蜀地號稱天府之國,這里沃野千里,歷史當中似乎很少發水災。”

  坐上船頭,一邊觀看著岷江,陳凡一邊說道:“至少,在明朝之前,就沒有太多記載水災的記錄。”

  “陳凡老師,我們也感到奇怪。也不知道為什么,最近幾百年來,反正每十年,我們這里都要發生一次水災。可能千年前,我們這里的地勢發生了改變。”

  這當然也可以說得通。

  不過最為重要的,那就是,這里沒有都江堰水利工程。

  如果有這一個工程。

  哪怕就是千年過去,也可保蜀地沃野千里。

  “我記得在一本古書上看到過,秦昭襄王時期,蜀國太守李冰任職于此。當時的岷江比之現在更為兇猛,幾乎是年年發大水。不只發大水,在枯水期,蜀地城內也沒什么水。整個蜀地當時還是一片荒涼,哪里有什么沃野千里。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諷刺,明明有著一條這么大的岷江,但卻無水灌溉。”

  “是啊。”

  眾人也是無奈的點頭。

  “李冰隨后便仔細研究,他想到了一個方案。”

  “什么方案?”

  “他覺得可以將岷江一分為二,往城區流的為內河,往城外的則是外河。一但洪水爆發的時候,那么洪水則走外河流走,不至于讓城內發生洪澇。可一但到枯水期的時候,水則走內河,同樣還能灌溉田野。正是靠著這個辦法,李冰使得整個蜀地成為了天府之國…”

  “啊…”

  眾人被陳凡這個故事給震得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相比之其他的歷史故事來說,并沒有太多的傳奇性。

  但是。

  如果拿真實來講,這樣的一個水利工程卻比歷史當中的傳奇故事還要傳奇。

  “陳凡老師,真有這樣的一個水利工程?”

  “是的。”

  陳凡點頭:“而且這個水利工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都江堰…其實這幾天,我就是想找到都江堰的遺址。”

  “陳凡老師,您不會騙我們的吧?”

  “我騙你們有什么好處”

  陳凡點頭:“走吧,我們繼續找。如果能夠尋到都江堰的遺址,那么我們就能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修補,一但整個的水利工程修建好了,到時候蜀地就不會再發生洪澇。與之同時,蜀地百姓也有水可灌溉。當然,如果沒有找到,我覺得水利部門也可以研究一下,看看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夢想島中文    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