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第一天,晚上八點鐘,無數華國的電視觀眾都在電視機前等待著。
在此之前,華國電視臺對《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有些宣傳很明顯,就是把劇中的精彩鏡頭集中在一起做成預告片在電視臺各頻道輪流播放,有些宣傳隱蔽了一些,比如在一檔節目中讓主持人和嘉賓談論相關的話題。
作為國家電視臺,一旦主推某部電視劇,效果非常明顯,幾乎做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更何況,這部電視劇有著太多的噱頭。
超大型的制作班底,超豪華的明星陣容,在美國實地拍攝,第一部反映華人在美國生活的劇集,電影明星姜聞第一次出演電視劇…
在預告片中,分別出現姜聞和葛尤等十幾位觀眾熟知的影視明星。
很難想象這些人會在同一部電視劇中出現,預告片成功的勾起了觀眾強烈的期待感,他們不僅想看明星,還想看看遙遠的美國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到了八點,《京城人在紐約》準時播出。
劇集的開頭是在京城國際機場,葛尤第一個出現在鏡頭里。
看過電影《大撒把》的觀眾就會知道這正是那部電影的開頭,隨著葛尤進入機場的候機大廳,鏡頭在大廳里移動著,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出現在觀眾面前。
在電影里,由于片長有限,這一段只有不到兩分鐘的時間。
觀眾或許都沒看清楚有哪些明星,還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只能看到一個大概的影像。
但在電視劇里,用了足足五分鐘來展現大廳里的各位明星,還給每個人一個面部特寫,這五分鐘讓觀眾著實驚喜了一把。
隨著飛機的起飛和降落,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美國。
在美國的肯尼迪機場,剛到美國的王起明和郭燕由于語言不通,在機場處處碰壁。
好容易找到了親戚,以為有了依靠,誰知道那親戚把兩人帶到了一間地下室,借給他們500美金,讓他們自謀生路。
這些場景由于在美國拍攝,給觀眾非常真實的感受。
比如機場的大廳,無論是標識牌還是廣播都采用英文,四周都是外國人,這就是在肯尼迪機場拍攝的,為此花費了不少美金。
150萬美金就是這么花出去的,這就是追求真實的代價。
從他們離開機場,坐車一路前行,觀眾跟著車子領略沿途紐約的風光,只看到紐約城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就是國外繁華的大都市。
僅僅第一集就吸引了華國的觀眾,把觀眾帶進了大洋彼岸的那個陌生世界。
林子軒和慕姍姍看的時候想起的是那段在紐約的生活。
他們回國有好幾個月了,再次看到熟悉的畫面,頗為感慨,當時覺得過的挺辛苦,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美好的回憶,那時候的生活比較簡單。
除了工作,倆人偶爾會去紐約的街頭喝咖啡,看電影,逛各種博物館。
“咱們要是留在美國會怎么樣?”電視劇播放完,慕姍姍假設道。
“不知道,應該是拼命的打工掙錢吧,湊夠每年回國的機票,帶著廉價的禮物,在國內的親戚朋友面前顯擺一下自己在美國過得多么好,掙了多少錢,實際上在美國連房子都買不起,每天累死累活的加班,為了省錢只吃工作餐。”林子軒猜測道。
“你也太悲觀了,咱倆就這么沒本事啊。”慕姍姍不滿道。
這時候,電話鈴響了,林子軒走過去拿起話筒,是馮曉剛打來的。
“看了吧,覺得怎么樣?”馮曉剛詢問道。
“放心吧,咱們肯定火了。”林子軒回應道。
這是馮曉剛第一次執導,說起來信心滿滿,其實心里面還是打鼓。
林子軒和他說過,《京城人在紐約》和其他電視劇不同,這是帶著任務的,只要華國電視臺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這部電視劇想不火都難。
有了這個前提,加上電視劇制作的高水準,絕對會是一部現象級的劇集。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超過《渴望》的收視率,但應該差距不大。
馮曉剛更為在意的是觀眾的反應。
這畢竟是一個發生在異國他鄉的故事,里面還牽涉到商戰的情節,沒有《渴望》那么的接地氣,不知道國內的百姓能不能接受。
第二天,林子軒來到藝術中心。
中心的不少人都在議論《京城人在紐約》,這是藝術中心制作的劇集,大家非常關注。
來到辦公室,馮曉剛正在翻看報紙,京城里稍微有影響力的報紙估計都被他買來了。
林子軒拿起一份《京城青年報》,翻開看了看,第一版講的是國家大事,第二版就有關于出國潮的討論,這已經是相當重要的位置了。
看來紙媒開始發力了,配合著電視劇的播出,必然會掀起一股的熱潮。
“馮哥,這下放心了吧,你以后可是要進入電影圈,成為最佳導演的人,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等馮曉剛看完報紙,林子軒說笑道。
“這些做不得數,都是宣傳。”馮曉剛清醒的說道,“我就覺得咱們拍片子說理想那就俗了,主要還是為了充實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老百姓看的高興了那才是好片子,老百姓看不懂,你再說是藝術,沒什么意思。”
“你這話別到處說去,會被人說成是不懂藝術。”林子軒調侃道。
“我沒上過大學,沒學過藝術,本來就一俗人,不會不懂裝懂。”馮曉剛自嘲道,“不過我挺敬佩那些搞藝術的,雖然看不懂,可就是覺得人家挺厲害,能拍出別人都看不懂的片子,也是本事。”
“馮哥你還是為人民服務吧,別朝那些藝術家跟前湊了。”林子軒無語道。
“呵呵,我也是這么想的,行了,這事就算完了,下面有什么任務,我都準備好了。”馮曉剛輕松道。
林子軒看馮曉剛的確是休息好了,把《京城人在紐約》放下了,就和他商量起這一年的拍攝計劃來,畢竟現在已經是1993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