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

  若說長沙給邵樹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肯定是濕熱的氣候了。

  傳聞柳公綽貶湖南時,他就以“湖南地氣卑濕”為由,請求將母親留在洛陽,不帶去湖南。

  又有“春或多雨,而夏至則疎,夏或過炎,而至秋不殺”,“三時皆成夏,一雨便如秋,言其地濕而多熱”等說法。

  簡而言之,湖南春天就比較熱了,夏天、秋天更是熱得要死,也就冬天舒服——此時的湖南冬天,應該不像后世那般陰冷。

  此時正是盛夏,邵樹德年紀大了,便感到有些不舒服,草草接見了一批官員后,找了個相對陰涼的地方,休息幾天再走。

  秘書郎送上了有關湖南的各種書籍、賬冊,供其翻閱。

  湖南境內,大致有兩條主要水系,即湘水和資水,北邊還有洞庭湖,水資源十分豐沛。

  這個條件,按理來說非常適宜發展農業,可能不比江西差了。

  但湖南有個致命的問題:土壤質量差。

  “湖南地方民財,不與江西等。大抵美壤少而瘠田多。”

  南宋真德秀亦提到“嗟爾湘人,為生甚勤,土瘠而磽,俗窶而貧。”

  邵樹德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傾向于認為是開發程度不夠。

  土壤為什么貧瘠?除了諸如“黑土地”這種天賦異稟、營養元素十分充足的土地外,其他土地都是需要“調教”的。

  湖南開發程度不夠,基礎設施不完善,水災頻發等等,可能是重要原因。

  所以說,泄壓閥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前期投入很大,要消耗海量的物資乃至人命。

  這還是湖南,如果是嶺南、安南甚至臺灣,又該是一副什么樣的情景?反正邵樹德是不會往南走了,長沙的濕熱氣候他都適應不了,更別說廣州、桂州、邕州等地了。

  但湖南的交通運輸確實方便。

  前唐藩鎮割據時代,因為淮西老是叛亂,漕運受阻,荊襄水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鄂州水道,并迅速進入黃金時代。

  唐代宗時,鄂州一度成為東南錢糧轉運的樞紐,專門負責轉運錢糧的侍御史穆寧甚至加鄂州刺史的頭銜,可見一斑。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湖南的各色商品經湘水航道北輸,最終一樣是在鄂州集散。

  “氣候、土壤、交通…”邵樹德將文冊都放在桌案上,閉目養神之余,默默思考。

  其實,來了以后,他就知道湖南沒有造反的條件,甚至整個湖廣道都沒什么造反的基礎。老底子差,人煙稀少,物資不夠充沛,怎么造反?

  理解這一點后,他非常欣慰,開始認真琢磨起了湖南的未來。

  采礦之類的都不急,就湖南這個薄弱的底子,干啥都不好使。現在最需要做的,其實還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湘水、資水兩大水系的清淤、疏浚,提高航運效率。

  任何時候,交通基礎設施都是極端重要的。

  交通方便,則政令暢通、調兵迅速。

  交通方便,則商業繁榮、人文薈萃。

  交通方便,還能充分發揮商品經濟中的“比較優勢”,降低物價,提高購買力。

  湖南,朝廷不打算重點移民,但需要先把基礎設施完善——主要是水運體系——然后可以坐看民間百姓的自發移民,把成本降到最低。

  想到此處,他也不打算在長沙逗留了,決定休息調整完畢后,就沿著湘水航道北上,前往岳州。

  七月二十二日,臨行之前的邵樹德召見了特地趕來述職的湖廣道轉運使李愚。

  李愚是建極末上任的,年頭也不短了。與翁承贊一樣,即將升任江西道巡撫使。

  能脫離湖廣,前往相對富裕的江西,對他而言,是仕途上的重要一步。

  高大的漕船航行在湘水之上,順流而下,直趨洞庭。

  邵樹德走出了房間,來到甲板上透透氣。

  這是個陰天,還起著風,倒是驅散了不少熱氣,讓他感到非常舒服。

  “聽聞李卿在過去幾年一直忙活兩樁事,一曰茶,二曰瓷,可有成效?”邵樹德問道。

  轉運使并不僅僅負責賦稅征收,事實上民政都歸其管理,故邵樹德直接發問。

  “回陛下,臣在岳州新開茶園數千畝,司農寺亦派員前來協助,已有六七年,初見成效。”李愚答道:“瓷器之事,長沙銅官窯年久失修,荒廢大半,戰亂之中又損失了大部分工匠。臣遣人遍訪鄉里,將工匠都請了回來,撥款修繕,現有窯15處、陶工千余人。赤竹窯稍小一些,亦有九百陶工。”

  湖南共有兩大瓷窯。

  其一為潭州銅官窯,位于長沙縣,因當地盛產陶泥而興建。初唐年間就開始生產青瓷,中唐時逐漸發展,晚唐時趨于鼎盛。

  其二為岳州赤竹窯,位于岳州湘陰縣,幾年前剛搬到赤竹城一帶,故得名。這個窯的歷史比較悠久,南北朝時期就有了,洞庭水匪鄧氏兄弟占據岳州時受到嚴重破壞,現已恢復。

  其實,這兩大窯之間只相隔數十里,理論上來說位于一個窯區,使用的是同一片原材料產區,生產的產品都以青瓷為主。

  李愚認真考察了江東、江西的產業,覺得湖廣較為落后。

  茶葉或可搞一搞(主要位于岳州),但不一定能競爭得過人家。于是,他把重點放到了瓷器上面,利用潭州、岳州交界處豐富的陶泥資源,花費大代價恢復兩大窯的生產,對外銷售。

  就目前而言,整體情況還算不錯。

  銅官窯、赤竹窯的生產日益穩定,產品除本道消費外,每年還向南方的嶺東、嶺西二道外銷三萬余件。

  邵樹德避免直接評價李愚選擇的突破口對不對,就他自己而言,似乎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更何況,愿意做事的官員又如何能夠過多苛責呢?

  “除茶葉、瓷器外,李卿還打算做些什么?”邵樹德問道。

  “臣請陛下遷移河北織戶南下。”李愚鄭重說道。

  “哦?想多產絲絹?”

  “是。”

  “李卿都要離任了,值得嗎?”

  “在其位謀其政。”李愚說道:“臣離開湖廣之前,所思所想,皆為百姓生計。”

  “壯哉!”邵樹德贊道:“遷移河北織戶可以,但數量多不了。最多五百戶,朕可以從貝州調遣。”

  “謝陛下準允。”李愚高興地說道。

  別看湖廣道不小,但目前最主要的絲絹產區就位于澧、岳、潭三州。比起北方織戶,技術水平是有點差距的。而貝州古名清河郡,清河絹又是一等絹,如果能從貝州招募織戶,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離任之前,諸事交待好,別讓一番心血付之東流。”邵樹德閉上眼睛,說道。

  在他的腦海中,湖南的形象已經愈發清晰。

  人口少,荒蕪之地眾多。

  氣候炎熱潮濕,北方人一時間難以適應。

  土地質量不佳,或許是開發不足的緣故。

  航運方便,運輸成本低廉。

  當地官員在中心城市艱難地發展商品經濟。

  一切都并不容易!

  同光八年(923)七月二十八日,圣駕抵達岳州理所巴陵縣,一座位于洞庭湖出口附近的城市。

  邵樹德在城中轉悠良久,試圖尋找當年拉鋸戰之下的戰爭痕跡。只可惜一無所獲,除了城內大量姓折的百姓外。

  第二天上午,他來到了城外的洞庭湖畔,接見比他早到的湖廣道境內的各路蕃人首領、洞主們。

  蠻人獻上了大量貢物,主要是:麩金、布匹、白銀、丹砂、藥材等,基本就是本部落的土特產。

  湖南當然有大量未改土歸流的部落了,主要位于與黔中道交界的西部地區。

  那片區域群山連綿,民風彪悍,野性十足。

  此番圣人西巡湖廣,諸部頭人提前旬日抵達,還攜帶了各色貢品,態度十分恭敬了。

  他們被安排在了館驛之內。好巧不巧的是,隨駕禁軍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每日訓練、吃飯、訓練,如此循環往復。

  酋豪們不明所以,待看到禁軍雄壯的軍威時,又面露驚容,貌似十分震撼。

  效果達到了。

  套路不怕老,只要用對地方,用得恰到好處,就沒人敢說什么。

  湖南不比北方,各種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來歷的羈縻部落多如牛毛。

  他們互相之間也有仇隙,時不時互相攻殺,不知多少山寨毀于一旦。

  蠻人畏威而不懷德,跟他們打交道,就得用這種相對不客氣的手段,厲行震懾,讓他們生不出任何反抗的念頭。

  邵樹德坐到了高臺上的黃傘蓋下,接受諸部酋豪跪拜后,拿起禮單看了看。

  貢品中值錢的東西不多。不過這事本身就是看個態度,邵樹德也沒指望蠻人的口袋里有幾個錢——這次沒有來的部落,后面肯定要挨收拾的,無論花費多少精力。

  他甚至都已經派了禁軍一部,在州軍向導的陪同下,前往西邊,挑幾個典型辦了——這才開國二十年,你們就我行我素,不聽號令,再往后發展,會到什么地步?

  一整天的接見、交流完畢后,他又拿起了另外一份軍報:張永、王黑子二人已快馬抵達岳州東南,明日即可進城。

  終于回到朕的眼前了。

夢想島中文    晚唐浮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