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旁遮普地區一旦被中隊奪取,印度在1936年的糧食供應就會出現大問題,而且西旁遮普地區的南方就是信德邦,那里是印度和蘇聯交通線的咽喉,如果被華軍控制,托洛茨基就再也得不到印度炮灰,而印度也沒有辦法得到蘇聯的軍火。這場世界大戰的勝負,差不多就算分出來了!
不過印度紅軍也知道旁遮普和信德地區的重要性,所以早在去年9月份,印度紅軍就組建了一個信德——卑路支集團軍群用于防守信德和卑路支沿海地區,防止敵人從海上進犯。同時又在克什米爾地區部署了克什米爾集團軍群,從南北兩面拱衛旁遮普和信德地區。所以趙振的提醒也不無道理,用區區20萬大軍去攻擊關系3.5億印度阿三飯碗問題的旁遮普地區的確有些冒險。
常瑞青卻笑了笑,美滋滋地喝了口咖啡:“又霖,如果我們20萬大軍今天就向克什米爾發動進攻,那么他們頂多能打下克什米爾谷地,想要mo到旁遮普的門檻都是極困難的。但是到10月份的時候,情況肯定就不一樣了。印度阿三在印度東北、西北兩線和咱ji戰,每個月還要向中東、蘇聯派80萬國際主義戰士,加爾各答和賈姆謝普爾兵工廠又被我們的轟炸摧毀,再過幾天從印度通往bo斯的幾條公路還會遭到我們和德國飛機的空中絞殺戰,印度gcd的首都德里也在天天挨炸!我就不信魯易還能坐得住,只要他想打破困境就一定會集中兵力于阿富汗或戰場是孟加拉戰場同我們決戰。印度的人口雖多,但受制于工業基礎薄弱,終究沒有能力維持太多的軍隊,他們要在阿富汗或孟加拉加強兵力,那么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就一定會空虛無備。到時候我們或許還可以在卑路支地區組織一次登陸,如此不僅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的兵會被抽空,沒準連德里都不會有多少守軍了!”
常瑞青其實是在給總參謀部提出一個建議。趙振想了想微微點頭,雖然卑路支地區也一直有bo斯和印度的重兵布防,但是只要有格什姆島的中德空軍和阿拉伯帝國海軍支援,在卑路支地區綿長的海岸線上發動一場登陸作戰還是可以辦到的。由于卑路支地區是聯通印度蘇聯的咽喉,一旦遭遇危險,德里方面肯定不會坐視,哪怕他們卑路支——信德兵力足夠雄厚,也還是會從印度中部調集援兵。如此突襲旁遮普的成功可能性就又大了幾分。不過具體是否實行,還要視情況而定。此外,總參謀部還在考慮有沒有可能在旁遮普地區舉行一場同德里守軍的決戰,或許可以趁機攻占這個印度首都!
“…布柳赫爾同志在1935年8月中旬又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發動英帕爾戰役。在之前的6、7兩月,他一直試圖避免向華軍重兵集結且地勢險要的英帕爾地區發起進攻。為了迫使英帕爾的華軍離開要塞主動進攻,他還發起了代價高昂的喜馬拉雅戰役。可是到了8月14日,他又主動向魯易同志提出要打英帕爾戰役。而魯易同志的要求是打孟加拉灣戰役,出于對布柳赫爾同志的信任,魯易同志批準了實行英帕爾戰役,放棄了自己原來的要求。結果造成了又一個巨大的悲劇,甚至可以這樣說,印度抗華戰爭后來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的根源就是1935年8月下旬開始的英帕爾戰役。而布柳赫爾同志對此的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造成了他的離職。而他的離職,又造成了后來印度紅軍的指揮出現了一系列的漏洞…”——以上摘自乍里亞同志的回憶錄《寫在第二次世界之前》(又名《世界失敗的開始》)。
1935年8月31日。
戰事已經在印度東北地區全線越打越ji烈了。在孟加拉灣地區,中國第一裝甲騎兵軍終于在8月25日完成了上陸,隨后該軍的第一裝甲騎兵師被加強到了胡格利河西岸戰場,同北韓第一師、北韓第二師組成裝甲突擊集群向印軍第77集團軍防守的德姆盧格發起進攻;而該軍主力則被用于弗爾達一線,同華軍海軍陸戰第一師合流向弗爾達和賴布爾一帶的印軍第76集團軍發起進攻。而印軍76集團軍和77集團軍的10個步兵師則在胡格利河兩岸展開防線,阻止華軍北上,掩護加爾各答的南面。印度東北方面軍司令部還給這兩個集團軍以及它們的上級指揮機構孟加拉集團軍群司令部下達了毫不含糊的死命令。孟加拉集團軍群之第76集團軍、第77集團軍必須以現有力量,死守弗爾達——德姆盧格防線,不得以任何理由放棄陣地!
對于這兩個印度集團軍來說,這樣的任務的確是相當艱巨的。根據原先布柳赫爾擬定的計劃,這兩個集團軍只需要以一部分兵力遲滯進犯華軍,隨后退入加爾各答參與防守即可。根本沒有同華軍在加爾各答以南平原決戰的計劃。因此他們也沒有在弗爾達——德姆盧格一帶修建堅固的野戰工事。而且這兩個集團軍還都是印軍二線部隊,才組建了不到一年,裝備也比印度共和國建國前成立的老部隊差了不少。特別是部隊里的面沒有幾個蘇聯國際主義戰士,集團軍和師一級的大炮都是印度軍官自己在操縱,也沒有幾個合格的炮兵觀察員,所以原本就不足的火力也難以發揮!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源源不斷補充進來的新兵,完全靠士兵的血肉之軀在堅持抵抗。
而他們的對手中隊似乎也看出弗爾達——德姆盧格一帶的平原是個消滅印軍有生力量的血肉磨坊。擁有強大裝甲突擊力量和地空火力優勢的華軍并不急于突破,而是同印軍打起了拉鋸戰,試圖通過反復攻擊給予對手最大的殺傷。
炮聲和飛機馬達的轟鳴聲在平原上空回蕩。胡格利河兩岸的重要陣地上面,全是高高低低升騰起來的煙柱。華軍的自行火炮和c型坦克開到了距離印軍陣地不足1500米的前沿,拼命的向印軍頭上傾瀉著炮彈。殲3e龍鷹戰斗機和強1獵戶式強擊機則低空盤旋,成噸的炸彈還有航炮炮彈、航空機槍子彈雨點般砸落下來,將印軍的炮兵陣地、預備部隊集結陣地或疑似中高級指揮部所在地都打成了片片火海!不過華軍和北韓的步兵的進攻卻有些敷衍了事,沒有及時跟在壓倒性的火力后面一起進攻,而是有氣無力的反復攻擊,印度的抵抗稍微頑強一些,他們就急急忙忙地后退。好像就是為了印證偉大領袖魯易對中隊的評價——鋼多氣少似的!所以鋼少氣多的印度紅軍雖然損失慘重,陣地周圍到處都是穿著藍灰色軍服的尸體,他們倉促修建的野戰工事也差不多被夷為平地,但是仍然能依托彈坑和殘破的塹壕進行著最堅決的抵抗!
在炮彈爆炸聲中,印軍第138師師長安迪亞.米特爾趴在一個彈坑里面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著華軍的動向。連續多日的ji戰已經讓這位原本就又黑又瘦的達利特種姓出身的印度者變得更加黑瘦了,遠遠看去就像一只穿著藍灰色軍服的猴子。只是這只猴子的眼神依舊無比堅定,絲毫沒有被武裝到牙齒的中國侵略者所嚇倒。這個被50公斤的炸彈炸出來的彈坑在經過一番改造后,就成了他的臨時師部,仗打到現在這個份上,他的第138師早就湊不出一團人了,師部里面參謀、警衛還有勤務人員也大多被補充進了一線部隊,連他這個師長也上了第一線,隨時準備托起步槍去和敵人拼刺刀!
望遠鏡里,他看到十幾輛c型坦克已經排列開來,在它們的后面應該有不少華軍步兵正在編組沖鋒隊形。而在距離己方陣地不到1000米的地方,還有幾輛被反坦克槍打斷履帶的c型坦克死死釘在那里,這些坦克的周圍還有一些華軍步兵,組成了落干個火力據點,不停地用迫擊炮、34型通用機槍和45mm坦克炮轟擊印軍陣地,給米特爾同志的138師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可無論138師的官兵怎么用手榴彈,用迫擊炮,甚至用白刃突擊,都拿這些以坦克為依托的火力據點無能為力。
而且那幾輛斷了履帶的坦克車上都是有電臺的,可以直接聯系華軍后方的炮兵,也就成了他們炮兵的眼睛,只要138師的官兵開始沖鋒,敵人的炮彈就會劈頭蓋臉砸下來!
米特爾拿起電話,喂喂吼了兩聲,要通了后方的集團軍司令部:“這里是138師師部,我是米特爾師長,敵人很快就要發起新一輪進攻了!我們師只剩下不足3000人了,請求增援!請求增援!”
“科涅夫同志,第138師快不行了。”擔任印軍第77集團軍司令員的尼古拉.費奧多洛維奇.瓦杜丁放下電話聽筒就沖著科涅夫(為了方便指揮孟加拉灣集團軍群、第76集團軍、第77集團軍和第78集團軍司令部已經合并在了一起)嚷了起來:“不能再這樣打下去了,一個師填進去要不了48個小時就成了一個營一個連,我們有多少個師可以這樣消耗?我們這是打得什么仗…不是說好了要把敵人放進來打的嗎?為什么變成把我們的人頂在那里挨打?司令員,請下命令撤退吧!”
科涅夫也是一肚子的火,他瞪了眼瓦杜丁叫道:“瓦杜丁同志,我們是軍人,必須服從組織上的命令!現在組織上要求我們堅守弗爾達——德姆盧格一線,我們就要不惜代價完成任務!你告訴米特爾同志,讓他堅守到底,援兵馬上就到!”
“援兵?”瓦杜丁跺跺腳道:“你管那些用繩子捆來的才入伍沒有幾天的新兵叫援兵?這些人根本不會打仗,連步槍都不會用上了前線能有什么用?司令員同志,我們這是在謀殺,不是在打仗!”
“瓦杜丁同志!”科涅夫看著這個有點口無遮攔的部下苦苦嘆了一聲,指著司令部墻壁上掛著的印度偉大領袖的相片道:“現在不是我要這么打,是他非要這么干的,印度人的命他都不珍惜,我們還在乎什么?反正只要有印度兵補充過來就往前線填吧!”
在同一時間,在曼尼普爾山脈西麓,在英帕爾的門戶農巴鎮附近,也進行著一場更加慘烈的攻防戰。從8月27日到現在,ji戰持續了整整四天就沒有停止的時候。只是進攻一方由中國變成了印度,雙方的十幾萬大軍圍著農巴鎮周圍的山區密林拼命廝殺。雙方的步兵一再展開殘酷的叢林血戰。
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講,布柳赫爾選擇進攻英帕爾并不算最壞的選擇,至少比進攻孟加拉灣要好。雖然英帕爾周圍都是高山密林,地形極為險要,但是這樣的地形卻不利于華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部隊完全發揮威力。而且部署在密林中的印軍大炮也不容易被華軍飛機發現,使得印軍步兵得以在他們算不得猛烈的炮火掩護下,成群結隊的涌向華軍據守的堅固陣地。當然這樣進攻的代價還是極其高昂的,不過慘重的傷亡也已經被指揮作戰的蘇聯和印度軍官們完全忽略了!不斷有印軍部隊從后方調集過來,從印度各地剛剛征召來的新兵也向潮水一樣流向了英帕爾前線。防守的中國國防軍和北韓國防軍大概是第一次遇上這樣瘋狂的對手。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還參加過西伯利亞、中亞和朝鮮半島的ji戰,和素稱強大的蘇聯紅軍和素來以悍不畏死著稱的日本軍隊打過面對面的交手戰。但是無論是蘇軍還是日軍,都不會這樣犧牲自己的官兵,在敵人的火力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轉入守勢等待增援。可是眼前的印度紅軍似乎想用自己的鮮血淹沒把對手淹死,不惜以最慘重的傷亡維持攻勢!華軍的炮火、炸彈和機槍之下,印軍的尸體層層疊疊,堆積如山。經常是整個建制的步兵營步兵團迎著華軍的炮火往上猛沖最后被殺傷殆盡,但是緊接著新的部隊又源源不斷朝上涌來!
充當攻擊矛頭的印度紅軍近衛第13集團軍是從中東戰場調回來的精銳,在中東打敗過英軍和美軍,得到了光榮的近衛番號。但是在這四天的血戰中,他們卻沒能撬開中韓兩軍固守的農巴防線。他們無數次地發動進攻,又無數次地被火力強大而且同樣悍勇頑強的對手趕下來。短短四天當中,近衛13集團軍的5個步兵師就補充了超過四萬后備兵,幾乎每天都有上萬人死傷!
1935年9月1日是印度人民共和國建國1周年的日子,全印度3.5億(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那么多?)人民和偉大領袖魯易都伸長了脖子在等待近衛13集團軍的捷報。上天似乎也有意要幫印度人一把,從8月31日晚上開始就下起了瓢潑大雨,華軍強大的空中優勢無從發揮。殺紅了眼睛的印度人立即在8月31日夜里組織起加倍瘋狂的攻勢,甚至一次就向華軍的農巴防線投入了整整3萬步兵,一舉攻占了農巴防線上的四個重要山頭!
坐鎮農巴前線的是華軍第20軍軍長司令官湯克勤中將,就是那個“有多少部隊就打光多少部隊”的湯恩伯。在這個時空他是中央軍校一期的畢業生,而且入學考試和畢業考試的成績都名列前茅,一個是第五名,一個是第九名(并不是退步了,而是福建陸軍講武堂和護法陸軍軍校合并后學生數量多了一倍)。后來又以高分考入陸軍大學,畢業時還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績,所以在國防軍內的官運一直不錯——這個一考定終身的弊病在常瑞青打造的國防軍里面也是存在的,不過戰場上面的表現還是最要緊的。所以看到農巴防線岌岌可危,湯克勤也急紅了眼,緊急集結了八個炮兵團猛烈轟擊,將還沒來得及鞏固陣地的印軍炸得尸橫遍野。冒著豪雨,華軍第60師和北韓軍第8師的四個步兵團就在湯克勤的親自督促下猛撲了上去。雙方的部隊就在泥水和血水當中展開白刃戰,苦戰從8月31日夜一直持續到9月1日下午,國防軍第20軍和北韓第3軍的炮群打光了五萬多萬炮彈,付出了5000多人的死傷,才奪回了失去的四個山頭中的三個,但是也耗盡了攻擊的銳氣,不得不暫停下來整修工事繼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