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3章 背鍋俠杜威(15)

  英格拉姆的話引發了另一個討論話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究竟能不能丟?如果可以舍棄,丟了會有什么后果?如果不能丟,該如何守?

  包括其本人在內的絕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島守不住除非再打出一次1:4的中途島戰役,即便是指揮中途島戰役的尼米茨本人對此也沒有這種奢望,現在差距比當初還大,形勢比當時還嚴峻,再來一次1:4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即便中途島戰役,當初也沒想著打1:4,充其量認為是平手或小勝,最后的戰果完全具有偶然性。

  他認為如運作得當,也許能打個2:3的小勝概率低于30,但平手或3:2小負的概率卻大于60,至于1:4這種戰果的概率,他認為低于5。

  杜威自然而然就問:“丟掉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后,我軍形勢會怎么樣?”

  “德軍占據該島就正式就擁有了入侵加勒比海的跳板,向西可向委內瑞拉和巴拿馬一線進攻,向東可配合南美守軍對付累西腓集群,向北可向波多黎各一線進攻”英格拉姆一邊在地圖上勾勒著進攻箭頭,一邊分析,“從維爾京群島到格林納達這條半弧形島嶼線上,分布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戰略意義不一,馬提尼克、多米尼克兩島上有一定駐軍,可惜實力很弱。馬提尼克只有3000余自由法國部隊,多米尼克大概有1000多陸戰隊,如果連最大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都保不住,這些島嶼就更守不住,指望這條半弧形島鏈封住德軍完全是奢望,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是波多黎各、海地島(海地與多米尼加)、牙買加與古巴4個大島,他們是防御佛羅里達半島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是他與特納的主要分歧所在,后者認為德軍占領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后,自然就切斷美軍通過加勒比海內線向累西腓補給的能力,要對累西腓進行補給,必須由大西洋艦隊主力掩護走中大西洋一線,換而言之,特納認為德軍不會拿這條島鏈怎么樣,因為實質性意義不大。

  “除非德軍不管委內瑞拉和累西腓的我軍直接向加勒比海縱深一線進攻,否則我認為他們短期內不會向半弧島鏈進攻。”

  杜威皺著眉頭問道:“這4個大島上我們有多少兵力?”

  “經連續調度與兵力部署,古巴現有10萬守軍,海地與多米尼加5萬,波多黎各與牙買加各為3萬余,另外共部署了陸航飛機2000余架、海航飛機500余架,四島互為犄角、相互支撐。”克拉克開口道,“主要問題在于三點,第一,海軍實力不足,4個大島只有驅逐艦和潛艇,沒有巡洋艦以上級別艦隊,只能襲擾而無法正面作戰;第二,岸防工事仍嫌不足,大口徑岸防炮和永備工事太少,擋不住敵軍主力艦隊炮擊,論防御水平不但不能與瓦胡島相提并論,連累西腓和巴拿馬的水平都不如;第三,航空兵力新手居多,戰斗力存疑”

  第三點得到了阿諾德上將的確認,巴拿馬戰役中陸航拼死打過一次,死傷累累,到現在還沒能恢復元氣,部署的2000多架陸航飛機中熟練機組只有500余,海航熟練度稍好些,也不會超過一半。換而言之,真正能作戰的航空兵力是800架飛機左右,其余1700架全是趕鴨子上架的菜鳥,還在進行實地訓練,能不能在第一次作戰中活下來都是未知數。如果能活下來捱過3次戰斗,馬上可轉變為老手這是道地的蘇聯紅軍經驗。

  “從地理態勢上看,四島連成一串,越靠近本土,我軍防御能力和航空兵力就越強,還能在緊急情況下得到佛羅里達一線增援,因此海軍制定了節節抵抗、以逐島戰役削弱德軍進攻能力、最后投入海軍主力反擊的計劃。英格拉姆上將概括的進攻方向確實存在,但比較起來,我更歡迎德軍往北打這有助于磕掉他們的大牙。”特納表示,“當初估計德軍對上述4島進攻不早于1945年3月,目前進度基本吻合,可能略有推遲。”

  特納的計劃在陸軍看來不夠完善,太過理想化:這點島嶼守軍和防空力量,根本不具備堅守1個月以上的能力。空軍則抱怨根本抽不出那么多熟練機組,現在熟練機組剛升到3000大關,西海岸要防、累西腓要管、東海岸也要部署兵力,不可能在加勒比海部署太多航空兵力,如主力傾向于加勒比海,德軍調頭去進攻紐芬蘭怎么辦?

  于是圍繞這個話題又展開了新一輪爭吵,聽得杜威無所適從,最后只能抓住斯普魯恩斯問:“如果德軍先占領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然后在3月份進攻加勒比海四大島或其中之一,海軍有戰而勝之的把握?”

  “有一定把握,概率超過50”

  根據參謀們兵棋推演的結果,在前期逐島爭奪戰時,德軍要付出12艘戰列艦、12艘艦隊航母的代價,而3月份投入作戰的大西洋艦隊又可收獲1月份竣工服役的2艘新航母,在至關重要的航母兵力上可形成7vs3或7vs4的優勢,這樣獲勝幾率會大很多,哪怕德軍一艘航母也不丟,7vs5狀態下也有一定勝率。

  杜威點點頭,他總算明白為什么陸軍眾將臉色這么難看,海軍還是老一套:讓陸軍、陸航去和德國優勢艦隊耗,耗到對手差不多再投入海軍艦隊主力打反擊,打贏了是海軍挽救國家,打輸了么是前期陸軍不給力,不過他不想捅破這層窗戶紙,戳穿了陸海都下不了臺,正如贖夏威夷平民的舉動一般,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說的。

  “現在加勒比海地區陸軍司令是哪位?”

  “沃爾特克魯格中將,他原先是第三集團軍司令官兼南部防衛司令,2個月前剛剛調任中美洲加勒比海戰區司令官并兼任陸軍司令是杜魯門總統卸任前簽批的命令。”

  這么一說杜威便有印象了,杜魯門當時和他談起過,因為杜威對軍界將領不是很熟悉,所以沒干涉就點頭應允了,不過克魯格這名字還是讓他靈機一動,遲疑著問道:“他與德國克魯格元帥?”

  “有一定歷史淵源,大概歷史上屬于一個家族的主系與旁支不過隔得挺遠,克魯格將軍8歲時就移居了美國。”克拉克不知道杜威在擔心什么,盡可能小心翼翼地解釋。

  沃爾特克魯格是不折不扣的德裔,1881年出生于西普魯士普拉陶,1889年移居美國俄亥俄州,趕上了美西戰爭的尾巴,還在菲律賓服役過很長時間,后在陸軍勤務學院任教,由于懂德語而翻譯過幾本德國戰術著作,成為研究德軍的專家,很得潘興老爹賞識,一戰中出任參謀職務,停戰后任時駐德國的第4軍參謀長(他的永久軍銜不過是上尉,以如此軍銜出任軍參謀長,可知是何等超常重用)。

  19231925年任陸軍部作戰計劃處處長,更神奇的是1926年畢業于海軍學院并隨后留校任教了4年,稱得上絕無僅有的海陸復合型人才,1936年晉升為準將,隨后又到陸軍在陸軍參謀部任主管作戰計劃的助理參謀長和潘興一樣,馬歇爾也很喜歡他。

  挑選他出任加勒比海戰區陸軍司令是克拉克的推薦,他認為像克魯格這樣懂陸軍、懂海軍、有海島服役經驗(在菲律賓待過很久),德裔出身且懂德軍的人才在陸軍中萬中無一,且資歷、年齡、軍銜都夠格,簡直是上帝為美利堅量身定做的加勒比海戰區司令官。

  該建議深得麥克阿瑟、馬歇爾等人認同,于是一路綠燈,為更好防御南翼,克拉克又提出將中美洲和加勒比海與南美切割開,獨立組建中美洲加勒比海戰區,沃爾特克魯格成了新組建的中美洲加勒比海戰區首任司令官,地位與南美戰區司令官史迪威中將平起平坐。

  杜威點點頭放心了,事實證明,軍中最能打的還是德裔將領,別說克魯格很早就移民美利堅,為美利堅立下過汗馬功勞,就算他真與克魯格元帥有關也沒什么大不了后者不是被元首以叛國罪絞死了么?敵人的叛徒不就是本方的幫手?

夢想島中文    鐵十字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