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末路將至

  今日會晤,使得蕭瑀對于李承乾之看法產生巨大轉變,一直以來由于李承乾對于房俊這個肱骨之臣幾乎言聽計從、從無反駁,使得所有人都將其當作一個毫無主見、軟弱怯懦之人,對其將來繼承大統抱有抵觸之心。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既得利益者想在新君即位之后保持權力,未能躋身中樞者希望逢迎新君更進一步,誰又愿意見到新君尚未繼位,便已經預訂一個一手遮天之權臣的局面?

  然而現在看來,并非李承乾當真無主見,事事依從房俊,而是房俊的確太過優秀,每一件事都與太子意見一致,得到太子無限的倚重與信任。

  而這份信任,是每一個身為人臣者都亟待得到的,那意味著無以倫比的權力與利益。

  所以蕭瑀正色道:“也請殿下放心,老臣必定四方奔走,不使殿下身臨險地、孤注一擲!”

  他不信眼下的關隴門閥當真敢效仿當年之舉,行下廢立之事,這只是一個太子而已,上頭還有李二陛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只要運籌得當,未必不能壓得關隴門閥懾服,甘心認罪,將這一場巨大的風波消弭于無形之中。

  若是那般,他便是在太子面前立下了赫赫之功!

  需知道,太子可是打算與關隴門閥死磕到底、甚至玉石俱焚的!只要自己將此案圓滿解決,那邊等同于解救了東宮上下千余口性命…

  說一句“再造之恩”,亦不為過。

  李承乾欣然頷首:“宋國公乃國之柱石,您老辦事,孤自然放心。今日之危局,乃孤平生僅見,其中之兇險,更是聞所未聞,還望宋國公以國事為重,以社稷為重,協助孤解決此等難題,穩固江山。”

  他自然知曉自己因為寵信房俊,使得好多臣子覺得不可能取代房俊之地位成為儲君之近臣,故而心有成見,有所疏遠。但是一旦有了立下大功的機會,有可能比肩甚至趕超房俊對于儲君之功勛,必然竭盡全力,試圖取而代之。

  說到底,逐利是人之本性,但衡量付出與收獲是否平等,卻是世間至理。

  只要讓一些人看到其付出有可能得到超額之回報,自然無視艱難、趨之若鶩…

  蕭瑀沉聲道:“殿下放心,老臣必當盡皆全力,不負殿下所托!”

  待到蕭瑀離去,李承乾一個人坐在書案之后,呷著茶水,望著窗外冰雕玉砌的景致,思維飛越,居然渾然忘記眼下之危局,而是更加在意西域之戰事。

  最重要的,自然是房俊一而再、再而三的屢創佳績帶給他的震撼。

  自關中出發出鎮河西之時,所有人都認為房俊率領右屯衛乃是“向死而生”,為了帝國尊嚴、關中安危,舍生取義、視死如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非但是朝中官員、勛爵,即便是市井百姓,亦對房俊之抉擇欽佩無地,紛紛灑淚相送,因為大家都認為不知何時將會傳來右屯衛戰敗之消息,甚至是房俊馬革裹尸、陣亡于疆場之上…

  然而未過多久,便傳來河西大捷之戰報,整個長安城歡聲雷動。

  于不可能之處大獲全勝,使得長安上下紛紛將房俊譽為“戰神”再生,將其聲望推至前所未有之巔峰。

  即便如此,在隱約感覺到關隴門閥心懷不軌、蠢蠢欲動之時,李承乾亦是無比擔憂房俊西征之安危。

  敵人再強,明刀明槍敗在面前,總歸還能騰挪躲避、運籌帷幄,可是最強的敵人潛伏在身后,不知何時、不知何地忽然一擊背刺,這才是最要命的。

  可誰能想到,簡簡單單一個“驅虎吞狼”之計,便將潛入西域腹地的突厥人與阿拉伯人一網打盡,徹底掃清安西軍后方之隱患,使得長安前往弓月城一線的補給線徹底暢通…

  尤為重要的是狠狠的打擊了關隴門閥培植在西域的勢力,使其再也不能如以往那般恣意妄為,將絲路甚至是整個西域視為關隴之封地,肆意攫取本屬于國家的利益。

  可以想見,此番大捷一旦在長安城內傳開,所取得之震動較之前番河西大捷尤甚!

  怕是房俊“軍神”之命愈發坐實,無數人為其歌功頌德。連帶著,他這個儲君之地位自然愈發穩固…

  李承乾熟讀史書,知曉但凡欲行大事,必有名臣相輔方能成功之道理,一個人再是英明神武,若無杰出之士輔佐,亦難成大事。

  或許,房俊當真就是上天派來輔佐他成就大業的肱骨之臣?

  細細思之,自從房俊崛起乃至于親近東宮,自己的處境似乎便一日好過一日,非但從以往那種朝不保夕、誠惶誠恐的狀態之中脫離,而且每每遭遇兇險,都能得房俊傾力襄助,從而化險為夷。

  若說不是天命如此,還真就沒法解釋…

  正如李承乾所想那般,阿拉溝之戰的結果在送抵宮中不久,隨著有功之士的名簿送到兵部求情敘功,旋即爆發開來。

  先是大食人厲兵秣馬入寇西域,安西軍孤木難支節節敗退,眼看著大半西域盡落入蠻胡之手,絲路斷絕,后有吐谷渾奇兵突襲欲謀求河西劍指關中,導致社稷震蕩、朝局不穩,今年以來,可謂多災多難。

  然而正是這等帝國危及之時,房俊挺身而出,先是于大斗拔谷大敗吐谷渾鐵騎,將其二十年生聚之精銳一朝殲滅,如今又橫掃西域,將突厥人、阿拉伯人潛入西域腹心之軍隊一鼓蕩平,徹底通暢由長安前往西域之道路。

  都說“國難思良將,亂世出英豪”,這等危急時刻房俊猶如彗星一般耀眼的表現,豈不正是“良將”“英豪”所應具備之風范?

  一時之間,闔城震動,長安內外,士氣大振。

  對于百姓來講,沒有什么比安穩的生活更為重要,眼瞅著盛世已至,天下安居樂業、百廢俱興,誰有愿意整日里戰火連綿、局勢動蕩?百姓之歡欣鼓舞可想而知。

  然而有人歡喜,自然就會有人發愁。

  那些就等著右屯衛折戟沉沙以便斷去太子一臂的人接二連三的失望,難免心中憂愁,心中發虛。

  難不成太子當真是天命所歸?

  否則何以明明在三五年前便有了被廢黜之征兆,卻在幾年逐漸風生水起、步步走運?

  “天命”,從來都是華夏文化最為崇敬之詞匯。

  任何事物一旦依附于“天命”,那便是上天之意志,人世縱然千般掙扎,亦是不能更改。誰若是不順天命、逆天而行,那自然是自取滅亡之道。

  連帶著,使得李承乾之聲勢也陡然暴漲,諸多朝中官員、王公勛戚,心中開始琢磨著要如何順應天命,親近太子,等到將來新君繼位之后能夠攫取更多的利益。

  正所謂“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有房俊這等上天庇佑之福將輔佐,豈不正能說明太子天命所歸、不可撼動?

  晉王府中,李治一身常服,看著跪在堂下痛哭流涕的長孫淹,手里捧著茶杯,面無表情,默然無語。

  長孫淹痛哭道:“此事皆乃臣下之錯,受了侯莫陳家、宇文家等人唆使,故而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舉措,罪該萬死。只不過臣下之初衷乃是斬殺房俊,為殿下清理晉位儲君之大礙,絕無半分通敵叛國之心思,還望殿下明鑒!”

  房俊的戰報送抵長安之同時,長孫家在交河城的人便同時將密信送入府中,詳細述說交河城發生之事,以及長孫明之身死、長孫漢之被俘,更將這場大戰的詳細經過告知。

  長孫淹頓時就慌了神…

  父親身在遼東,長孫濬身死之后家中一切事務皆由長孫淹打理,西域之事更是出自他一手謀劃,如今這般后果,他如何不驚慌失措?

夢想島中文    天唐錦繡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