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二十一章 借兵之議(三)

  陳海剛將他離開后這四五個月魔獐嶺及西北域的形勢變化初步了解過,身在燕臺關的姜晉,就直接傳音讓他前往燕臺關都護將軍府詢問渡海借兵之事。

  陳海讓其他人留在云門塞,他就帶著周云山、沙天河,直接往燕臺關御劍飛去。

  云門塞往東位于燕關臺防線的內圍,以往這邊峰奇谷秀、林深澗清,瀑布極多,但此時也是處處焦土,山崩石裂,可見魔族曾不止一次,直接將兵鋒切入云門塞與燕臺關之間的內線。

  陳海頂著凜冽的罡風,往燕臺關飛去,也能看北面山嶺的形勢,原隸屬于燕臺關的潛山、泉林、金臺三塞已經落入魔族手里,魔族在那里修筑規模更大的魔寨妖城,密密麻麻都是魔兵魔將,仿佛完全被魔族經營成往南進行滲透式進攻的橋頭堡,也能感知到魔族那里部署相當不弱的法陣。

  這三處要沖之地落入魔族之中,使得燕臺關北面以及東翼的防線壓力,絲毫不比云門塞…

  陳海與周云山、沙天河飛入燕臺關。

  燕臺關在外圍又修筑了一道護墻,也有燒灼坍塌后反復修繕的痕跡,使得燕臺關主城更為突前,以便在戰時能夠出兵增援諸塞,最內側的西南城,此時又多了很多凡民,戰事間歇期,街巷還頗為熱鬧。

  陳海神識掃望過去,就知道重新聚集到西南城的凡民,多為基層將官的家眷,他猜想應該是姬江野、姜晉、元周他們為確保基層武官能有與城池有共存亡的信念,強行將他們的家眷遷過來了吧。

  西北域這一刻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天呈山魔族,還包括從天呈山往北深入魔域上百萬里甚至數百萬里源源不斷南涌的魔物,這一刻仿佛沉睡上萬年的整個魔域都被激活了,此時退守屏馬山防線已經不現實了。

  屏馬山防線綿延七八萬里,必守的關隘數量太多,太分散,以前僅防御天呈山魔族還行,但現在就算有上千萬兵馬,被攤薄下來,也極容易被打漏,同時還不能阻止大批的魔物直接越過高險的屏馬山,滲透到屏馬山以南,西北域最精華的怒川江大平臺肆意屠殺平民…

  魔獐嶺已成必守之地,利用魔獐嶺及屏馬山雙重防線結構,才能最大限度的減輕億萬魔物對西北域腹地人族進行血腥屠殺。

  有些時候必須手段鐵血而殘忍,陳海帶著周云山、沙天河奔都護將軍府而去。

  都護將軍府這邊早就有人候著,見著陳海到來,就引著他直接往議事殿而去。

  大殿之中,姬江野坐鎮正中,元周、姜晉以及諸將分列而坐,表情嚴肅的等著陳海陳述他此次渡海之行的收獲。

  此時,西北域所面臨的壓力日益巨大,甚至北廷柱國將軍府所面臨的壓力都要比西北域小得多,那邊大量的精銳魔兵都被古蘭山脈的缺口吸引過去了——為方便西北域三宗更好的抵御魔劫,烈王秦冉暫時無暇兼顧西北域戰事,雍京下旨由姬江野統署柱國將軍府的軍政事務。

  魔獐嶺事關西北域的生死存亡,姬江野自然沒有什么心情縮在后方。

  “陳海見過掌教真人,”陳海朝姬江野等人施禮道,又將周云山向姬江野等人介紹道,“魔劫洶洶,弟子看西北域無論人馬、物資都有緊缺之憂,未雨綢繆,便想著與周族還有幾分香火情,便硬著頭皮渡海趕往九郡國借兵、借物資,以御魔劫——這位是扶桑海域九郡國樞密副使、漱玉宮秘宗護法長老周云山,特隨弟子渡海來見掌教真人,以商議扶桑三島借援西北域諸事…”

  陳海不告而別,在這邊戰事最兇烈的時候,跑去扶桑海掀風攪雨,此時又直接將九郡國周族的特使帶入燕臺關,換在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嚴重的不守規矩,但現在誰也不知道魔劫將持續多久,北陵鎮發揮的作用不是隨便哪個鎮能夠替代,而此時哪怕是從扶桑海借到一兵一卒都是好的,大家也只能捏著鼻子不問陳海擅離職的罪。

  姬江野點了點頭,給陳海、周云山、沙天河三人看座,朝周云山頗為客氣的問道:“魔劫洶洶,扶桑海周族能深明大義、能識大局,姬某人感激不盡,但不知道周族能借出多少人馬共御魔劫?”

  周云山說道:“多少人馬物資都好說,但我們這些年來,與陳大人通力合作,我周族獲益匪淺,即便是增援魔獐嶺共御魔劫,我們還是希望能與陳大人、能與北陵鎮合作,畢竟跟其他人也不熟,還請真君見諒…”

  姬江野瞇起眼睛,朝陳海望去,很顯然陳海與周族已經達成密議,但北陵鎮此前數番御魔血戰并無半點退縮,戰功遠在諸鎮之上,周族指定將借出的物資、人馬,合并到北陵鎮使用,雖然會使北陵鎮繼續坐大,強化陳海的權勢,但在當時的情勢下,還能有其他什么更好的選擇?

  當然了,陳海當真有能耐支撐到魔劫過去,在他踏入天位境之時,萬仙山新開一脈,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姬江野看了元周一眼,見他也是應許,便跟周云山點頭說道:“北陵鎮御魔戰功卓著,周族借給我西北域三宗的物資、人馬,主要由北陵鎮統一調配、使用,這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周云山聽了這些,滿意地點了點頭,將他與陳海事先擬定好的借援清單呈了上去。

  姬江野接了過來放眼一瞧,眼瞳也是驟然亮了起來。

  姜晉、元周掃望過云,都是倒吸一口涼氣。

  第一批隨周云山等漱玉宮秘宗護法長老過來的辟靈境、明竅境精銳武官就多達七千人,而預計能輸送過來的精銳武官總數差不多將是此數的三到四倍;后期也會視這邊所需,將一部分擁有通玄境修為底子的悍卒,人數以后再議。

  這差不多就能完全滿足了北陵鎮對高端戰力的需求,甚至能將兵馬恢復到烈王當初所給的五十萬人編制。

  姬江野他們對扶桑海的形勢也有所了解,他們的神識極為強大,云門塞距離這邊不足二百里,陳海帶入云門塞的千余精英戰將,多為周族攻陷四鹿島之后所得的降將、俘將,他們也一目了然。

  九郡國剛剛才占領四鹿島的一隅之地,為防止日后統治四鹿島,將俘兵降將送給陳海消耗,實在不難令他們想象;畢竟周族之前平復蕭氏叛亂,將大量的戰俘販賣給陳海,就是先例。

  不過看到后續的借援物資清單,姬江野他們是相當的震驚了。

  每年一億斤玄陽精鐵、五千斤精玄金、黑斛、紫葉藤、益血草、血鱘脂等中低級靈草靈藥一千萬斤,以及大量之前用來跟西北域用來進行海貿的物資,諸人心里暗暗估量,周族這差不多要將四鹿島一島的產出,全部借給北陵鎮啊。

  以前九郡國通過天營城,與西北域進行大規模的公平貿易,每年交易的物資總量,也不到此數的三分之一。

  姬江野與元周面面相覷,才知道他們剛才答應了有些太唐突了,目前西北域在屏馬山、魔獐嶺兩道主要防線上,所需要的物資都不過是此數的七八倍則已,現在以西北域三宗的名義上跟周族籌借這些物資,然后全部供應北陵鎮,會不會令其他軍鎮不平,這都是姬江野、元周需要考慮的事情。

  隨著大量魔物往腹地滲透,以及對現有資源掠奪式的開采,西北域后續的物資供應只會降少、難以增加,周族所借援這批物資,即便全部指定給北陵鎮使用,對西北域的御魔戰力也是極難得的補充,不容他們此時拒絕。

  姬江野與元周通過神念溝通片晌,便想過段時間找陳海讓北陵鎮讓出一些利益或許更合適一些,當下便與元周同時在周云山拿出的條陳簽押。

  周云山說道:“萬里海途,風浪渺渺,既然得蒙真君首肯,我這就傳訊回去,以最快的籌集物資送到東都山去,”接著話鋒又是一轉,說道,“為堅定弟子協助諸位真君共御魔劫的信念,這次除了借援的精英武官外,他們的妻兒老小,也一起渡海進入在東都山暫居——周氏有個不情之請,還請姬真人首肯…”

  周族如此慷慨解囊,即便提些過分的要求,姬江野也能應充下來,說道:“周真人客氣,還有什么要求,但說無妨!”

  “這次將借援武官的家小都送過海來,也是想堅定借援官御魔的信念,當然,我與陳大人商議,將借援武官的家小暫時安置到東都山,也要盡一切可能,替他們解決掉所有的后顧之憂,”周云山說道,“借援武官在外統兵御魔,子侄修行必然就疏于教導,周氏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就是想在東都山開設一座學宮道院,傳習教導這些借援武官的子弟修行,一旦魔劫結束,又或許姬真君覺得沒有必要再借扶桑海的兵馬御魔,我們就會連借援兵馬帶學宮道院一起撤回扶桑海去…”

  西北域是三宗的地方,即便玄元上殿想到西北域增設道院,當年也被三宗聯手擋了回去,而吳澄思、吳云湖原本就是西北域的土著勢力,為了獲得烈王的支持,想要在西北域新開一宗,看看他們現在已經付出多少代價了。

  換作其他時刻,姬江野會毫不猶豫將周云山的這個請求給擋回去,但現在細想想周云山的請求,也沒有過分之處。

  雖然借援武官都是四鹿島的降將、俘將,但他們以及他們的子侄,總歸還是算扶桑海三島的子弟,總歸還是要算周族借出的兵馬,不管最后被消耗成什么樣子,周族借助道院等手段,將這些人掌握到自己的手里,并沒有什么奇怪的。

  當然,姬江野也不擔心周族敢對西北域有什么野心,畢竟相對于擁有逾三十位天位真君的三宗,還不是小小周族所能覬覦。

  只要此時約定好,魔劫一結束,周族在東都山新設的道院必須撤回,這樣的權宜之計,看上去也不會有什么后患。

  見姬江野、元周毫無察覺的落入他的彀中,陳海才稍稍松了一口氣。

  拿下雷陽宗后,北陵鎮預計能從四鹿島獲得兩萬余精銳武官,能將北陵鎮打造成陳海心目中真正的精銳,但為了北陵鎮能源源不斷得到后備武官的補充,以及真正能讓這兩萬多降俘武官在東都山扎根,設立道院教導其子弟,是陳海必須要立即去做的一件事情。

  而最終要保證這部分人始終是他的掌控之中,道院的事情,就不能讓萬仙山插手。

  周云山提過條件之后,陳海則開始提他的條件:“魔劫暴發之時,弟子臨危受命,率營城兵以守新雁城。營城兵包括從周族贖買的戰俘,雖然皆是精銳,但也僅有百萬之數,守新雁城死三十萬、殘十萬,余六十萬可用之兵,之后弟子編北陵鎮四大行營,共計二十六萬人馬,許三十四萬將卒遷東都山安身立命,以為后備兵員。誰曾想魔劫洶洶至斯,云門塞守御之慘烈,掌教真人有目所睹,天營城也屢屢遇襲,傷亡極為慘重,兵馬損耗逾二十萬,此時北陵鎮還編有二十六萬精銳,但后備兵員實際已經不足十四萬。雖說周族慷慨解囊,后續還將輸送一部分精銳兵員過來,但我北陵鎮乃崇國西北域之軍鎮,要是兵員多用借援,弟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崇國之戰將,還是周族之戰將了…”

  陳海提的這個問題,大家也都有所認識。

  雖然北陵鎮的后備兵員匱缺,遠沒有陳海所說的那么慘,畢竟陳海之前將魔獐嶺以北三四百萬流囚都遷到東都山去了,那里面選出十數二十萬合格的兵員,問題應該不大,但千里方圓東都山,將東都姜氏姜震這一脈都計算在內,能在御魔戰場之上發揮作用的合格兵員,甚至上也是有限。

  要是北陵鎮繼續這么高強度的消耗下去,又或者說他們指望陳海后續繼續率領北陵鎮敢打硬仗,他們不答應額外解決后備兵員的問題,陳海此時手里所掌握的戰爭潛力,最多也只夠消耗三五個月的。

  以天呈山為首的魔族,之所以在魔獐嶺之前一直強攻不止,為的就是要和人族打最慘烈的消耗戰。

  目前看來是北境極廣泛范圍的魔域,大小魔族部族都被激活了,天呈山魔族所能補充的精銳魔兵,甚至比崇國的后備兵員都要多。

  目前人族被動的守防線還能有一些優勢,也只能咬牙堅持下去。

  “行,我們會有考慮。”周云山帶著誠意而來,姬江野會盡可能當場答應他的要求,但對陳海就沒有必要這么干脆利落,只是表示他知道這事了。

  姜晉陰柔的看了陳海一眼,也沒有說什么。

  召泉郡之前是萬仙山吳氏的固有勢力范圍,在盜胎案發生之后,被萬仙山姜氏所吞并,陳海要擴大北陵鎮兵員招募范圍,擺明了是想涉指召泉郡,這無疑是要從姜族手中硬生生挖出一塊肉來。

  目前北陵鎮是鐵板一塊,姜晉完全插手不進去,陳海意圖染指召泉郡,他怎么可能會同意?

  陳海也不急著現在就要姬江野、姜晉、元周給他明確的答復,最終答不答應,還是要看形勢的發展。

  這邊事了,陳海留謝覺源、黃歧瑋在云門塞,助沙天河、朱天和、姜赫、楊隱他們守城,他跟姬江野告假,就帶著周云山、寧嬋兒、蒼遺他們返回東都山了。

  為了確保燕州機密沒有一絲泄漏的可能,天營城獨立行營、第二行營、第三行營,除了派謝覺源、黃歧瑋協助統領外,主要以四鹿島降將進行加強,而從燕州秘密調過來的人,除了主要加強陳海親自率領親兵扈衛營及第一行營外,陳海還要抽調陳雋、葛玄喬、吳蒙等人出來,協助左耳以涑玉宮秘宗護法長老的名義,主持天營學宮。

  六千多俘將,親眷家小九萬余人遷入天營城安置,其中適宜修煉、根骨還不錯、能稱得千人之選的子弟,有兩萬多人——這些子弟修為雖然修為,年紀也少,但跟他們父輩一樣,實際上都是四鹿島年輕一代的精華,將他們編入天營學宮,一方面能加強天營城的守備力量,為北陵鎮培養后備武官、匠師,一方面能讓陸續送過來的降將最終融北陵鎮,而且這才是燕州往星衡域真正扎下來的第一根堅固無比的釘子,陳海自然要全部采用燕州出身的教習!

  在這一刻,陳海才有在星衡域真正有點根基的感覺,當然,一切的前提還是要能扛過這一次的魔劫…

  魔獐嶺的戰事以及彌漫整個崇國中部、北部地區的魔劫,到建興三十四年夏季還在持續著——這時候周族已經完全拿下四鹿島,前后總計除了將兩萬修為在明竅境、辟靈境的降將送到東都山,還將二十萬俘兵送過來,補充這邊的兵員消耗。

  不過隨著大量精銳武官的輸入,雖然最初時這些降將的士氣很差,作戰也很怠懈,但北陵鎮二十六萬兵馬的精銳武官比例之高,已經超過三宗其他軍鎮一大截,加上天機戰械的裝備程度,要比其他軍鎮高出一大截,之前慘烈的傷亡比例也大幅縮減下來了。

  即便如此,過去一年,北陵鎮還沒有戰死近十萬人。

  建興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周云山親自押送最后的一批降將及家眷抵達天營城,這一批人有一半是雷陽子等人的親族家眷。

  雷陽子這輩子生有四子三女,但四子三女都沒能修成道胎,此時都已經逝世,也由于宗族之內沒有足夠有分量的人,雷陽子始終沒有在四鹿島建立王國,一直以來都以雷陽宗統治四鹿島。

  而雷陽子四子三女留下的后嗣里,剔除了五世之外、血脈疏遠、又沒有什么根骨、資源的族人,武靈王周斌最終將雷陽子留在四鹿島的一千六百名親族以及劉亞夫、魏哲的妻小親眷送到東都山天營城來。

  雷陽子、劉亞夫、魏哲三人到這時,被囚天地營的地宮已經整整一年多了。

  陳海親自到地宮將他們押出來,他們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心灰意冷,也無意感知天營城內繁雜不堪的氣息,陳海在前面走,他們就在后面跟著。

  見陳海在扈衛的簇擁下,走到一座巷子口停下來,他們抬頭看了看牌樓寫著“田子坊”三字——從建筑上看這里跟城中其他的街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暗中盯著這邊的兵馬未必稍稍多了一些。

  雷陽子不知道陳海何意,這時候一個紅衣少女端著浣紗的竹籮出來,年紀輕輕就有明竅境修為,可以說是不弱,但看到巷口站在一隊虎狼將卒,嚇得臉色慘白,像受驚的小白兔就要躲回去,驀然間看到陳立身邊的雷陽子,滯站在那里驚呼道:“太爺爺…”

  雷陽子再是鐵石心腸,心里也是一痛,負手朝陳海說道:“老夫早就是你的階下囚,你想要老夫做什么,何苦如此費盡心機?”

夢想島中文    踏天無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