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六節女孩一生愛童話 顏沉魚知道這座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出資仿京城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
五亭橋建造時因無北海開闊的水面,無法把北海五龍亭圖樣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于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
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
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艸”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
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
華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為蘆溝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梁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是華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范”。”
蓮花橋在《揚州畫舫錄》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于前。
由此可見。不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可在中秋之夜到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顏沉魚和考拉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
站在五亭橋上,極目遠眺,畫舫穿梭,風光如畫。南面有直插云霄的白塔;東面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小金山釣魚臺;北面有郁郁蔥蔥的萬花園。
顏沉魚和考拉向西眺望。湖光清澄縹碧,樹木連綿蒼翠,亭樓錯落有致,一派好風光。清人黃惺庵《望江南.五亭橋》: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五亭橋,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橋基用大塊青石砌成,十分纖巧。如果說瘦西湖象一個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橋就象一朵五朵蓮花組成的腰帶緊束著瘦美人的腰肢。更顯出她無比迷人的風姿。
配上附近纖細的白塔,一橫一豎、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漣漪。別具風采。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筑,它叫鳧莊,因其形狀似浮于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
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這座塔在揚州還流傳著“一夜造塔”之說。傳說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覽瘦西湖,游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
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京城白塔的圖樣,然后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在一夜之間制作而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雖然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現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
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
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于水,往西“春臺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致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矣。
沿著五亭橋北岸西走,穿過步云八角門,前面的這一景名“白塔睛云”,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這里原是瘦西湖北岸臨水而建的一處大型揚州園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諸景,因而命名為“白塔晴云”。現在復建之“白塔晴云”,地域范圍小了許多。
白塔晴云岸漘外拓,與淺水平。水中多巨石,如獸蹲躍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階。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處刻“白塔晴云”四字。
階前高層三間,名曰桂嶼,嶼后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現為揚州三把刀專賣店,憑公園門票在這里還可以免費領取瓊花圖片一張。花南水北之堂匾額為賴少其先生所題。賴少其,擅山水,工書法。書學金農、鄧石如,所作漆書富金石氣。
五亭橋南面一個四面環水的島上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據今已有千年歷史。元代至元年間,正為和尚重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統元年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鹽商復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揚州,賜名“蓮性寺”,并賜“眾香清梵”匾額,寺僧勒石建亭供奉,但世人仍稱其“法海寺”。
清咸豐年間,蓮性寺毀于兵火。清光緒年間再次重建。重建后的蓮性寺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云山閣、白塔及僧房。
寺院四面環湖,左有五亭橋,右有藕香橋,后有白塔,是瘦西湖上之名剎。亦為湖之勝景。法海寺在湖水南岸,寺門朝東,建筑在一處高崗上。山門前,有一截高臺階,在山門兩旁的臺階上植有松柏,臺階兩側各有一尊可愛的小沙彌石雕。
四外樹蔭前也有一群形態各異。調皮玩耍的小沙彌石雕。掃地、玩耍、讀書、參禪的小沙彌。寺廟內的佛像、法器、家具等被破壞殆盡,殿宇堂榭亦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原祗陀林住持寬敬老和尚發愿重修法海寺。
蓮性寺新建的山門殿前為兩層平臺,下一層作花壇。上一層平臺邊緣兩側建白石欄桿,每根欄柱上都雕有石獅,每邊八個。
平臺上有兩棵老檜柏,正中置一長方形鐵香爐,香爐上鑄“法海寺”三字。山門殿兩側砌八字墻,山門上方嵌一塊“法海寺”石額,為鎮江焦山茗山法師所題。門旁設一對蓮花門枕,黃墻紅門。上蓋綠色琉璃瓦。
中三間為天王殿,正中長方形佛臺上供奉大肚彌勒佛。彌勒佛后供奉護法韋馱菩薩,門楣上方懸掛黃底黑字天王殿匾額。彌勒佛兩側塑供四大天王。這四尊天王與別處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別。
沒有琵琶和寶傘,多了一柄大斧。山門殿后兩側各植一株銀杏,北雌南雄。再后便是佛殿樓和客堂。現寺內有尼姑約10人,住持寬敬。新的大雄寶殿,殿宇宏偉。妙相尊嚴、金碧輝煌、佛地重光。“大雄寶殿”匾額為著名佛學家、原華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大雄寶殿楹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大雄寶殿佛光普照匾額下方供奉著三世佛。中間是金碧輝煌的釋迦牟尼如來佛,兩側為和藹慈祥的藥師、彌陀佛高踞蓮花寶座之上。
佛祖后不是常見的大型海島觀音菩薩群雕。只是觀音菩薩與善財童子與小龍女。左邊供奉著身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專司智德。右邊供奉著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專司理德。彌陀授手萬修萬人去;眾生起行一念一佛來。
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內;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壽無量愿無量光明無量;愍有情覺有情接引有情。殿內有根據觀天量壽佛經的內容和故事繪畫而成的大型壁畫“經變圖”,全部采用天然玉石制成,在全國寺廟中十分罕見。
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極樂慈尊垂法手接引眾生同歸極樂;婆娑教主廣長舌開示群蒙早出婆娑。佛殿北門上嵌石額“法海”,陳延韡書。
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記”。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閣。寺西南筑一座面朝東北的半間碑亭,內有乾隆題詩御碑:一朵花宮結凈因,周環綠水漾波新。歌臺畫舫何妨鬧,恰是亭亭不受塵。丁丑春二月御筆 御詩寫的是白塔旁邊的法海寺不受凡塵的打擾,在美麗的瘦西湖畔靜心向法。蓮性寺東南有“藕香橋”通往“葉園”。藕香橋為磚石拱橋,原名“法海橋”。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后經揚州衛指揮重建。
清朝蓮花新河未開之時,船只需經“法海橋”下才能駛往平山堂。
“法海橋”整修,橋上石階重新鋪設,橋欄由石制改為混凝土制,柱頭飾蓮花,橋下湖道遍植荷花,橋名改為“藕香橋”。現今“蓮性寺”南又新建木質梁橋一座。
如今的法海寺不僅為揚州瘦西湖增加了一個新的景點,也為香客和信眾提供了一個清凈、安寧和修行的好場所。
據說法海寺里的和尚燒豬頭肉非常在行,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有詩云:“初打春雷第一聲,雨后春筍玉淋淋。買來配燒花豬頭,不問廚娘問老僧。”贊的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第一個燒豬頭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燒豬頭好像很有傳統,朱自清在他的《揚州的夏日》里,也念念不忘揚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燒豬頭。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聳入云,系在舊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錐,金瓶之下有寶蓋,四周有纓絡圍繞,塔鈴高懸,清風徐來,泠然有聲。寶蓋之下,為“十三天”,又名“十三層”,系佛家語。塔身中空,南向壺門內,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門雖設而常關。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石結構,外敷白,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
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輪廓線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長。
白塔通體皆白,分為三層:下層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蓮座與金剛圈。中層為龕室,形如古瓶,南面設眼光門,內供白衣大士像。
上層為圓錐形塔剎,有13層瘦長的圓圈相輪,象征佛教‘十三天‘。剎頂置六角形寶蓋,角懸風鈴,上托銅質葫蘆塔頂。
白塔基座中央是磚雕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底層為方形臺基,四周圍有欄板。柱頭皆雕石獅,形態各異。
前置小臺,臺北及兩側皆筑階梯,可以登人。光緒年間重修時,鋪設石階五十三級,象征善財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
正是:處處有象征,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曾將北海塔和蓮性寺塔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
堂前柱上楹聯為杭人唐云題書:別業臨青甸;前軒枕大河。花南水北之堂右為積翠軒,軒內專營工藝紙扇。
積翠軒軒前柱上有楹聯:疊石通溪水;當軒暗綠筠。落款為:甲子重陽秦石鼓文筆法作篆,漁門王個簃年八十有八歲。
積翠軒前建半青閣,閣門別致,為四瓣梅花型。廊柱上有程十發題書楹聯: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紅杏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