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6章 又是崖山

  公元1259年,第四位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后世重慶合川的釣魚城下。

  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對汗位展開爭奪,最終忽必烈名義上取得了大汗之位,但卻并不被多數蒙古宗王所認可,直接導致了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于是,便形成了后來的四大汗國與大元王朝的格局。

  元朝脫生于大蒙古帝國,忽必烈從一開始,就打算讓大元政權與中原文化相融合,以徹底站穩腳跟。

  剛一登基,便取義漢學“中華開統”,首次于蒙古帝國使用年號“中統”。

  隨后,又取易經“大哉乾元”將國號改為“大元”。且沿用科舉、重用漢臣。

  可自大蒙古時代傳習而來的軍事制度,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拋棄的。即使偽裝得再像一個儒家王朝,本質上卻還是軍事帝國。

  而軍事帝國的本質便是用掠奪來實現財富增長,不斷地從戰爭中獲利,來滿足軍事貴族的欲望。

  這當然無可厚非。

  無論歐亞,還是古今,馬其頓、奧斯曼土耳其、蒙古帝國,還是后世的殖民主義,擴張的原動力便在于此。

  而對于一些民族保護意識不強,甚至習慣被征服的種族來說,更不成問題。

  像是被突厥人改了宗教的阿拉伯地區,被無數個主子蹂躪過的印度半島,包括美洲、非洲的原住民,被統治個幾百年,反正在政體徹底腐化之前,很難被推翻。

  但是到了華夏,就要另說了。

  自從陳勝、吳廣兩位“哲學家”高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天起,就好像給華夏民族注入了一抹重要的靈魂元素。

  那就是,做人別太過分,否則弄死你!

  它又與儒家的隱忍相融合,形成了這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質。

  懦弱與不屈兩種水火不容的性格同時存在,交纏數千年。

  從古至今,華夏百姓表面上看,皆是平和好善、懦弱好欺的樣子。可一但被壓迫到了極致,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卻可讓任何對手膽寒。

  上面說了,軍事帝國的本質就是掠奪。即使忽必烈想盡一切辦法改變這個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軍隊打仗就是為了搶奪財富。

  舉個例子,宋軍的老對手“阿里海牙”自元軍荊湖南下之后,便是湖廣戰場的重要將領。

  這位從南下那天開始,就一路殺一路搶。掠奪之財大部分占為己有,民怨沸騰。

  而且,阿里海牙可不光搶錢殺人,他最大的財富其實是奴隸。

  可不管你是順元,還是逆元,也不管你是不是良人,只要讓他看上的,一律抓為私奴,成為他的個人財富。

  縱橫湖廣數載,這位元朝大將手中田產無數,奴戶更有數萬之眾。

  你就說,他禍害了多少人吧!

  而且,阿里海牙絕對不是最貪的。自南宋敗逃之后,元軍將領所過之處,幾乎就是三光政策。

  最后,忽必烈實在無法,把宰相阿合馬專門派到江南地區,方將將穩住局面。

  漢人面對這樣的重壓,豈能任人魚肉?不反才怪!

  所以,自元朝之初始,南方的反抗暴亂就從來沒停息過,以兩廣尤為甚之。

  平均下來,每年義民揭竿而起的起義事件,十幾起之多。

  這也是元朝得國幾十年便開始走向衰落,國祚不足百年便匆匆收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話說回來,再勇猛的百姓也是盲目的,再不屈的民族也需要榜樣。

  別忘了,漢人的性格里還有軟弱的一面。

  當趙宋皇廷棄民而去的時候,可以想象,百姓心中會是多么的絕望。

  ......

  廣東新會.崖門,正進行著一場小型的殲滅戰。

  交戰雙方,是元朝駐守在新會的南人降軍和一小股舊宋叛臣。

  崖山島上,昔日舊宋的皇宮行在已經被張弘范付之一炬。即使在對岸,也依稀可見焦黑破敗。

  此時,幾百個衣甲不全的舊宋義民端著各式兵刃,苦守在崖山島對面的大陸岸邊。

  海面上,新會水軍的幾艘小艦成合圍之勢堵死了去路,向岸上孤軍傾瀉著砲石箭矢。

  而不遠處的南屏山上,成百上千的百姓立于高處,神情木訥地看著兩軍交仗,好像與他們并無關聯。

  宋軍......

  元軍......

  百姓......

  沒有一個元人,皆是漢民!

  ......

  舊宋這方,領軍之人名叫楊亮節,來頭甚大,乃是流亡宋廷楊太后的親弟,國舅之尊。

  本來,自臨安城破之后,便與陸秀夫等人一同支撐小朝廷左右。

  可惜天意弄人,小朝廷逃至泉洲之時,遇泉洲市舶司回回人蒲昌壽叛亂,欲擒宋皇獻與元人。

  在交戰之時,楊亮節與大隊沖散,至此漂泊。

  后來,聽說宋廷聚于崖山,楊亮節便趕緊帶著兩個兒子,收攏沿海義軍,前去投效。

  可剛在半路,又傳來宋廷借璐王之勇突圍,轉戰瓊州的消息。

  沒辦法,又攜子赴瓊州匯合,卻還是晚了一步。

  等他到的時候,十幾萬軍民已然棄宋而走,遠遁海外了。

  此時的楊亮節立于中軍,迎著元人的砲石箭石,已無悲喜.。

  是的,生死之事,他已經不在乎了。

  大宋完了,官家跑了,還要他這個國舅有何用?

  可惜,至此楊亮節也想不通,怎么就跑了呢?就這么丟下祖宗基業不要了?

  回轉身形,看向身后的兩個孩童。

  那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子世昌剛滿十四,次子世隆也不過十一歲。

  此時,尚未曉事的楊世隆眨巴著大眼睛看著父親,“爹爹,小心些!”

  倒是楊世昌像個小大人一般,緊緊地把弟弟護在懷里,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地看著父親。

  見此情形,楊亮節心中生出一絲波瀾,隱隱作痛。

  終于,自懷中掏出一小袋碎銀,交給長子道:“走吧,帶你二弟走!去佛潭尋你三弟養家,將來小心做人,傳我家風!”

  楊亮節還有一個小兒子只有九歲,在逃亡途中染病,只得寄養于佛潭好心農家。

  沒辦法,身于亂世,國之不存,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十四歲的楊世昌聽罷,心有不舍,但知父親心意,只得重重點頭,“孩兒記下了。”

  說完,強拉二弟,一步一回頭地默然離去。

  “世昌!”

  未及走遠,卻是楊亮節叫住二子。

  “孩兒在呢,父親還有何吩咐?”

  只聞李亮節咬牙最后看二子一眼,低吼出聲:

  “還有一樣,給爹記住,我楊家之后,永世不得降元!”

  世昌、世隆怔了怔,回身跪倒,“謹記父命!”

  ......

  ——————————

  感謝“書友20170305214516450”的盟主打賞,晚上有加更,以示感激。

  再說幾句題外話。

  南宋末年,大伙兒只記得陸秀夫、文天祥,張世杰都知者甚少,更不要說蘇劉義、楊鎮之流。

  至于江氏三古十二齋、什么楊亮節、張玨等等等等,數也數不清的血淚男兒,知道的就更少了。

  網文中,很少有人碰宋末題材,成神好書幾乎沒有。說實話,寫宋元之交,作者也是掙扎了很久,因為風險太大。

  但最終還是決定寫宋膽,我想把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閃光都呈現出來,希望每一位看我書的朋友,能夠記住那些為華夏民族烙上不屈印記的名字。

  就像楊亮節....

  宋末國舅,生時稱侯,死后封王,故稱侯王。與宋廷走散之后,幾經輾轉不得歸,未隨崖山殉國,攜二子隱居金門。雖不及陸、張之決絕,但告誡子孫,永不降元,亦是華夏氣節所在。

  金門楊氏之祖源。

夢想島中文    宋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