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十一回 馬超龐德投交州 臥龍鳳雛齊出山(13

  諸葛亮早知道司馬徽將自己舉薦給了劉備,可是他對劉備這位主公卻并不太滿意。這倒不是說劉備人品不好,而是劉備的勢力太小了。諸葛亮覺得追隨劉備跟白手起家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早早囑咐小童子見了劉備就說自己不在。

  小書童得了諸葛亮吩咐便對來訪的劉備道:“先生今早出門,不在家中。”

  劉備沒想到諸葛亮在家耕讀還這么忙,便問道:“先生往何處去了?”

  小書童道:“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

  劉備又問:“先生何時歸來?”

  小書童道:“歸期亦不一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

  張飛一聽小書童一問三不知,便不耐煩道:“既然不在,我等歸去便是。”

  劉備道:“不妨稍后片刻,或許能等到先生歸來。”

  關羽皺眉道:“不知歸期如何等得?兄長不如且歸,再使人常來打探,得知孔明在時,我等再來拜訪。”

  劉備想想也對,便囑咐小書童道:“若是先生回來,可言劉備拜訪,我等改日再來。”說罷便領著關羽、張飛二人離了隆中。

  三人回到新野過了數日,便有士卒回報:“諸葛先生已回。”

  劉備聞報大喜,立刻命人備馬。張飛見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有些不爽道:“一介村夫而已,何必兄長親往?可命士卒將其喚來便是。”

  劉備對張飛道:“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乃當世大賢,豈可隨便招呼?”

  罷三人又往隆中而來。

  此次劉備雖說是二次來訪,可是依然感覺隆中景色宜人。正可謂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三人來到莊前下馬叩門問童子道:“諸葛先生今日在莊上否?”

  小書童認出劉備,便道:“正在堂上讀書。”

  劉備大喜跟隨童子入莊,待至中門見門上書一對聯,上聯為:“淡泊以明志。”下聯為:“寧靜而致遠。”劉備正在體會其中深意,便聽屋里傳出讀書之聲。

  劉備舉目一望,便見草堂之上一個少年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抱膝而吟道:“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劉備品味詩中含義,乃是一方名士自比鳳凰等待明主之意,于是急忙上前見禮道:“備久慕先生大名,無緣拜會。因得水鏡先生指點,這才特來仙莊。前次不遇先生空回,今日得瞻道貌,實為萬幸。”

  少年慌忙還禮答道:“將軍莫非劉皇叔欲見家兄?”

  劉備聞言奇道:“先生莫非不是臥龍?”

  少年道:“我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我等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在交州光華國師處為官,孔明乃我二兄。”

  劉備心中暗道:此次是士卒打探清楚我才來訪,怎么又不在家?到底是士卒打探有誤,還是這孔明特意回避?劉備心中雖生疑慮,可是卻有城府,并未質問諸葛均。只是問道:“臥龍先生今日在家否?”

  諸葛均道:“皇叔若早來一日家兄還在,只是昨日又出外閑游去了。”

  劉備見諸葛均面色坦然不像撒謊,便問道:“臥龍先生何處閑游?我可親往探訪。”

  諸葛均尷尬笑道:“這我可說不準。家兄平日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向。”

  劉備聞言嘆息道:“不想我緣分如此淺薄,竟兩番探訪不遇大賢,實為可惜。”

  諸葛均道:“皇叔少坐,我這便命人獻茶備飯。”

  張飛在一旁嘟囔道:“我等此來又不是圖的茶飯。那先生既不在,兄長回去便是。”

  劉備瞪了張飛一眼,又對諸葛均道:“先生不必麻煩,我等片刻便去。久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敢問所觀何書?”

  諸葛均道:“這卻不知。”

  張飛見諸葛均與那小書童一樣也是一問三不知,更不耐煩道:“問他作甚?我等不如早歸。”

  劉備喝止張飛又向諸葛均賠禮。諸葛均不好意思道:“家兄不在,讓皇叔與二位將軍辛勞一趟。若是皇叔還有要事便請先回,他日容家兄回來再去拜訪皇叔。”

  劉備聞言忙道:“豈敢有勞先生枉駕。數日之后備當再來拜望。愿借紙筆作一書留與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

  諸葛均桌案上便有文房四寶獻與劉備。劉備展開紙張寫道:“劉備久慕大名,兩次拜見,不遇空回,心中惆悵。想備漢朝苗裔,卻目睹大漢朝廷更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不由心膽俱裂。備雖有匡扶社稷之心,卻乏經天緯地之策。久聞先生仁慈忠義,特望先生出山,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為表誠心,備當齋戒薰沐,再拜尊顏,還望先生賜見。”

  劉備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這才拜辭出門。諸葛均送出門外,見劉備三人走遠這才返回堂中。就見兄長諸葛亮正在拿著案上留書皺眉觀瞧。諸葛均上前道:“我見那劉玄德甚有誠心,又是漢室宗親,有匡扶天下之志。兄長既欲出山,何不投效此人?”

  諸葛亮嘆道:“劉玄德欲為漢室平亂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以漢代秦,是由亂而入治。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余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復又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豈可輕易而定?正可謂順天者逸,逆天者勞,張角、董卓、李傕等輩并無大才卻可一呼百應,皆因順天作亂而已。由此可見漢室衰微不易匡扶,更何況劉玄德兵微將寡,若要斡旋天地,補裂乾坤殊為不易。只怕我縱然出山相助,也是徒費心力而已。”

  諸葛均聽諸葛亮一番解說似是不愿去投劉備。他有些奇怪問道:“兄長既然不愿徒勞費力,何必又令我代為試探?”

  諸葛亮苦笑道:“劉玄德雖不一定能重整漢室江山,卻不失為禮賢下士之明主,若隨此人定能展我平生之所學。在我有生之年可助其創下一番基業,至于百年之后是何人一統這天下,又與我何干?”

  諸葛均看出諸葛亮有些無奈,便問道:“兄長以為百年之后何人可得天下?”

  諸葛亮道:“北有曹孟德,南有南光華。此二人得天獨厚,只恐怕此生難分高下,天下當落于二人后輩之手。”

  諸葛均眼前一亮問道:“兄長何不去投此二人?”

  諸葛亮笑著給弟弟解釋道:“此二人麾下文武不缺,我便相投也難得重用。若是言不聽計不從,腹中韜略不得施展,我還何苦出仕?不如在此躬耕。再者兄長已然投了南光華,公休(諸葛誕的字)又投了曹孟德,萬一南北二人未能功成,我諸葛家休矣。我投劉玄德也可為諸葛家留條出路。”

  原本諸葛亮確實嫌劉備兵微將寡實力太差,可是劉備兩次登門求賢若渴,這讓諸葛亮找到了投效劉備的理由。因為諸葛亮發現不論去投何人都是錦上添花,唯有去投劉備是雪中送炭,必定可得重用。還有一點諸葛亮沒和諸葛均說,就是諸葛亮很想試試自己的本事,看看能否扭轉這乾坤定數。

  卻說劉備回到新野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欲再往臥龍崗探訪諸葛亮。這回不止張飛不爽,關羽也不痛快。

  關羽勸道:“兄長兩次親往拜見,其禮太過。想必是那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相見。兄長何必再往?”

  劉備搖頭道:“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返方見一面。我欲訪大賢豈能失禮于人?”

  張飛道:“兄長差矣!一山野村夫怎可與先賢相比?這番不需兄長前往,他若不來,俺只用一條麻繩將他縛來便是。”

  劉備聞言苦笑道:“你豈不聞周文王訪姜子牙之事?文王尚且如此敬賢,你我不及文王豈能無禮。你若不愿前往,這番便休去,我與云長同往便是。”

  張飛聽劉備要丟下自己便道:“兩位兄長都去,俺也要同去!”

  劉備道:“你若同往不可失禮。”

  張飛應諾之后,三人便攜帶從人、禮物又往隆中而行。這次距離草廬半里之外,劉備便下馬步行以示尊敬。來到莊前叩門,還是那小書童開門相迎。

  劉備問道:“臥龍先生今日可在莊上?”

  小童子笑道:“昨夜方歸,此時正在草堂上熟睡未醒,我這便前去通稟,還請皇叔稍后。”

  劉備拉住小童道:“仙童且慢通報,既然先生未醒,我等稍后便是。”說罷吩咐關、張二人在門前等候,劉備自己緩步而入,躬身立于草堂臺階之下。

  關羽、張飛在門外站立良久不見動靜,便進門來看。見劉備侍立階下,張飛大怒,對關羽道:“這諸葛亮如此傲慢當真該死!兄長侍立階下,他竟高臥不起,俺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是不起!”

  張飛說著便要動手放火,關羽急忙拉住,他心中雖怒可是卻不想壞了劉備大事,勸張飛道:“我等已然等了許久,你這一鬧豈不讓兄長白等?我等就在此等候,倒要看看這諸葛亮有何本事。他若真有大才也就罷了,若是無德無識之人,我定一刀將他劈為兩段。”

  劉備見二人在門口嘀嘀咕咕說個不停,生怕吵醒諸葛亮,便命二人退出門外等候。小書童也覺得不太合適,見諸葛亮在床上翻身,便要上前通報,卻又被劉備攔住道:“且勿驚動先生!”

  諸葛亮其實根本未睡,只是為了試探劉備誠意而已。劉備又立了一個時辰,諸葛亮覺得差不多了,這才悠悠轉醒口中吟詩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假如此時拜訪諸葛亮的不是劉備而是南燁,那他一定能猜到諸葛亮是在裝睡,因為即便諸葛亮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夢中作詩,而且睡醒一覺睜眼就吟詩的人實在有夠奇葩。可是劉備求賢心切,腳又站的發麻,就沒注意這些細節,心中只剩一個念頭:“你丫可算睡醒了!”

  小書童見諸葛亮起身便上前報道:“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了。”

  諸葛亮斥責小童道:“何不早報?容我更衣。”說罷轉入后堂,又過半晌才整衣冠出迎。

  劉備三顧茅廬總算見到了諸葛亮,只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態。單看賣相,諸葛亮確實比龐統強多了,劉備當時便生好感,行禮下拜道:“涿郡愚夫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兩次拜望,不得一見,留書于此,不知先生見否?”

  諸葛亮還禮道:“南陽野人孔明,疏懶性成。屢蒙皇叔枉臨,不勝慚愧。觀書中之意,足見皇叔憂民憂國之心。”

  二人客氣一番敘禮完畢,分賓主落坐,童子獻上茶湯。劉備道:“先生既然知我來意,還望先生不棄賜教。”

  諸葛亮道:“亮年幼才疏,豈敢在皇叔面前胡言天下大事?”

  劉備見諸葛亮謙虛便道:“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見先生乃經世奇才,非才疏學淺之輩。既然先生身懷安邦定國之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備平定天下之策。”

  諸葛亮笑道:“愿聞皇叔之大志。”

  劉備見堂中別無他人,便輕聲直言道:“漢室垂危,奸臣竊命。備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今無所成就。先生若肯開備愚魯出山賜教,實為萬幸!”

  諸葛亮道:“自董卓起兵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卻能克敵制勝,既是天時,亦為人謀。如今曹操麾下百萬之眾,占八州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叔雖有除賊之心卻無力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皇叔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光華國師有識人之術大道玄奇,天下賢才歸附百姓敬仰,各地動蕩十余年而交州不亂,皇叔又與其交好,亦可為援而不可圖。

  天下除此三家之外,皇叔皆可謀求。荊州北據漢、沔,南臨交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明主不能守,是天賜皇叔之地。益州險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得之以成帝業。如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謀之士思得明君。

  皇叔乃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麾下有關、張之勇,若能得荊、益二州,西和諸國,南連國師,東結孫權,內練甲兵。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荊州之兵北上洛陽,皇叔親率益州之眾以擊長安,東西二都得之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為皇叔所謀,皇叔以為如何?”

  劉備聞言離席拱手道:“先生之言令備頓開茅塞,如撥云霧而睹青天。”

  諸葛亮又取出一畫軸掛于墻上,指圖對劉備道:“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皇叔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東讓孫權占地利,皇叔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天下也。”

  劉備聞言奇道:“先生言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我占人和。不知光華國師如何?”

  諸葛亮沉吟道:“國師自保交州一地十余年未曾出兵謀一地,雖有揚州劉繇、益州董斟相投,卻非國師謀求,可見國師并無心爭天下。如此下去,便是天下一統,國師所有還是交州之地。依我之見,那時國師定然舉州歸降,以免生民涂炭,因此不足懼也!”

  劉備追問道:“假若國師有心爭天下又當如何?”

  諸葛亮皺眉道:“國師成名甚早,斗張角,斬董卓,殺李傕,除袁紹,可奪曹操之天時。交州安定已久,揚州、益州國師各占其半,若要發兵,揚、益二州無險可守,可奪孫權之地利。國師又興鏢局,設錢莊,救洛陽之瘟疫,遷流民于交州,百姓皆感其恩德,可奪皇叔之人和。國師若爭天下,恐怕天下無一人可與之爭鋒。皇叔寧可謀曹操,不可謀國師。”

  劉備聞言吃驚不小,不過目前他也沒有與南燁相爭之意,想的太遠也是無用。劉備收回心神,看著圖中荊、益二州皺眉道:“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豈忍奪之?”

  諸葛亮道:“劉表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益州之地必歸皇叔。”

  劉備聞言頓首拜謝,又對諸葛亮道:“備雖名微德薄,但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日夜聆聽先生教誨。”

  諸葛亮假意推辭道:“亮久樂耕鋤,懶于出仕,恐不能奉命。”

  劉備聞言大哭道:“先生不出,蒼生如何?”言罷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諸葛亮本就決定出仕劉備大展宏圖,此時見其意甚誠便道:“主公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命關、張二人獻上禮物。諸葛亮推辭再三方才收下,又留三人共宿一夜,次日與劉備一同離了隆中同歸新野。

夢想島中文    數據三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