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432章 埋伏

  鄴城,這個建在漳水南邊的古城,在三十多年前被曹操看中,成為曹魏的開國國都。

  建安十五年,曹操統一北方后,為彰顯權威,宴飲文士,建了銅雀臺。

  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后,擴建鄴城,在銅雀臺東邊建起了金虎臺,作為軍事指揮中心。

  建安十九年,曹操晉魏王后,又在銅雀臺西邊建起了冰井臺,兼具倉儲與軍事功能。

  三臺并立,以鄴城城墻為基,緊挨漳水,俯瞰漳水南北兩岸,同時又控制著鄴城周圍最主要的渡口——鄴城津。

  鄴城津是連接鄴城與北岸軍事要塞的主要通道——比如說曹操建在漳水北岸的玄武池水軍基地。

  張苞駐馬在鄴城津的北岸,遙望南邊那三座巍巍高臺。

  馬蹄下的渡口,一片狼藉。

  槍尖挑起半截焦黑的鐵鏈,鐵鏈末端還拴著同樣被燒得焦黑的橋樁。

  漳水在此處本有木橋直通銅雀臺,如今只剩幾根被燒得光禿禿的橋樁戳在河心,像被拔了牙的巨獸頜骨。

  曹操擴建鄴城后,鄴城渡因為可以直通銅雀臺,進入鄴城,故而就成了曹氏當權者的專用通道。

  此時這條通道,已經被徹底破壞。

  沒有留下任何一點有助于渡水的東西。

  很明顯,鄴城的魏軍已經提前得到了消息,把這條曹魏皇權象征的通道毫無顧忌地毀掉。

  不用千里鏡,張苞就可以猜到,對岸望樓上,明里暗里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正盯著自己這邊。

  不遠處的玄武池,火光未滅,正冒出滾滾濃煙。

  船只殘骸在池面鋪成黑毯,燒酥的龍骨支棱如鬼手。

  確定渡口無法渡河,張苞問道:

  “附近還有渡口嗎?”

  事實上,就算是渡口沒拆,張苞也沒打算從這里強渡。

  鄴城的城墻再加上三座高臺,就這么杵在水邊。

  想要從這里渡河,那就是強渡再加攻城,而且還是選擇最難攻打的地方攻城。

  除了讓將士白白送死,沒有其它效果。

  聽到張苞問話,向導連忙回答:

  “有,除了這個渡口,東邊百余里有一個渡口,西邊有一大一小兩個渡口。”

  看到張苞沒有說話,向導于是繼續解釋道:

  “東邊渡口叫斥章津,乃是扼守青州與冀州的渡口之一,從那里可順水直通青州。”

  張苞聞言,神色一動。

  不過他還是問了一句:

  “那西邊呢?”

  “在鄴城西邊四十余里,有小渡口名曰三戶津,百姓多是從那里渡水,鄴城西市販夫多自三戶津渡漳,販繒帛于并州。”

  “往西六十里,有大渡口名曰梁期津,乃是連接并州與冀州的要沖,鄴城向太行山麓調兵運糧,皆是從那里經過。”

  張苞大喜,想都沒想:

  “傳令,立刻前去梁期津!”

  看到漢軍并沒有在對岸逗留,而是繼續向西而去,銅雀臺上觀望的魏軍松了一口氣。

  “快,再多加點干糞!”

  狼煙越發地粗了,再加上十丈高臺的助力,狼煙數十里外清晰可見。

  梁期津,作為連通冀州與并州的咽喉要道之一,曹操平定并州時,張遼部即由此渡口運兵。

  正是看到了此渡口的重要性,曹操曾在此設津尉,駐兵五百,又置烽火臺六座,與鄴城金虎臺相望。

  只是待曹操徹底平定北方后,冀州就成了曹魏的大后方,梁期津重要性有所下降,駐兵也有所減少。

  待曹叡當政,由于在西邊屢屢失利,不得不抽調后方大量兵力對前線進行補充,梁期津曾一度撤銷津尉。

  司馬懿入主河北后,太行山狼煙四起,梁期津的重要性再次凸現。

  只是司馬懿終不能與曹操相比。

  而此時的魏軍,更不可能與曹操時代的曹軍相比。

  面對季漢的強大壓力,河北兵力未免有捉襟見肘之憂。

  故而司馬懿雖在梁期津重設駐兵,以助轉運人馬糧草,但人數不過百人,且多是老弱。

  由于提前得到了鄴城的狼煙示警,待張苞率軍到達渡口時,這百來人就已經全部退到了對岸。

  在退走之前,他們還放了一把火,看樣子是打算把木橋和渡口周圍的大小船只都毀掉。

  不過因為張苞率領的是騎兵,速度很快,駐軍只來得及破壞掉兩岸的吊橋機關,燒掉了一部分橋梁。

  看到漢軍騎兵到來,正在破壞對岸橋梁的魏兵頓時就是哄然逃散。

  留給張苞的,是一座兩頭皆被破壞,唯留下中間部分立在河中心的殘破橋梁。

  仍在水里冒著黑煙的渡橋,以及對岸逃遠的魏軍背影,仿佛在嘲笑著張苞來遲一步。

  張苞面色有些不善,丈八蛇矛重重刺入焦黑的橋樁,槍尖帶起的木屑里混著火油的刺鼻味。

  鄴城燃起的狼煙,足以讓渡口守軍有一天一夜的時間來進行破壞。

  臉色不好,只不過是因為心里的那點僥幸未能如愿。

  不過這里沒有像鄴城津那樣被毀得那般徹底,未必不能利用起來。

  最重要的是,對岸沒有守軍。

  也就是說,只要在偽魏援軍到達之前,搭起浮橋,自己就可以控制住冀州通往太行山的咽喉,進而威脅司馬懿的后路。

  一念至此,張苞不再猶豫,厲聲喝道:

  “取筏,搭橋!”

  吼聲甚至壓過水聲。

  皮筏子,這個原本是流傳在涼州的渡水工具,在經過馮某人的發掘之后,已經成為漢軍的戰略物資之一。

  平時不用的時候,不會占用太多地方,重量也輕。

  需要用的時候,只要充好氣,再配上南鄉牌麻繩,無論是來當成泅水的工具,還是用來搭建浮橋,都是極為方便。

  比起就地伐木作筏,那是快了不止數倍。

  所以成為行軍必備之物,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從涼州到并州,再到塞外,無數草場牧場,又為此提供了足夠的基礎。

  有人拿出一個帶著尖頭的竹筒,再用一頭套有膠體的木柄組合成打氣筒。

  在“撲哧撲哧”的打氣聲中,原本干癟的皮囊在此起彼伏的打氣聲中迅速鼓脹。

  季漢對魏吳兩國的優勢,不是靠那一樣兩樣三四五六樣新鮮東西的,而是有著完整系統性的運作體制的優勢。

  組織能力,生產能力,權利的分配,升遷制度,資源調配…等等等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

  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已經有皮筏子被推入水中,十名水性極佳的漢兵已赤膊躍上。

  “橫索!”

  岸上的人把麻繩與魏軍沒有來得及破壞的鐵鏈絞成牽引索,扔到皮筏上。

  隨著皮筏向對岸不斷靠近,第一道浮索已由敢死隊拽過河流。

  “快!把筏子都接好!”

  光著膀子的士兵開始將羊皮筏用浸過桐油的麻繩串聯。

  魏兵在逃走前雖然破壞了橋面,但立在水里橋墩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這給搭建浮橋省了不少事情。

  只要把浮索綁到橋墩上,就能牢牢地進行固定。

  而河中間還沒有被破壞的橋面,則是被拆了下來,鋪到皮筏上,又省了不少伐木的功夫。

  看著浮橋不斷地向著對岸延伸,站在岸邊的張苞心底冒出一個念頭:

  自己那個妹夫,雖說是好色了點,人品不太行,巧言令色哄得三娘和四娘都同時委身下嫁一夫。

  但怎么說呢,他那一身的本事,確實是世間少見…

  當夕陽將水面染成赤金,最后一個繩扣被死死地綁在樁子上,浮橋宛如一條巨大的蟒蛇橫跨兩岸。

  兩岸的將士都發出歡呼聲。

  “試橋!”

  先鋒騎卒牽著戰馬,開始試渡。

  為了以防萬一,無論是人還是馬,身上都綁著充了氣的羊皮筏子。

  戰馬的蹄鐵還特意裹了麻布防滑。

  第一匹戰馬踏上浮橋的瞬間,羊皮筏發出令人牙酸的摩擦聲。

  十匹戰馬順利到達對岸。

  “渡水!”

  日頭已經滑到了山頭上頭不遠的地方,又只有一條浮橋,天黑之前,大軍不可能全部過河。

  但張苞需要抓緊時間在南岸建起營寨,以防萬一。

  待夕陽觸碰到山頭,已有近三千人馬渡到了對岸。

  “去,派出一千人,去前方樹林里伐木,再安排一千人運木,剩下一千人挖溝。”

  雖然時間有些緊迫,但大不了天黑以后,趕工一下。

  因為夜盲癥對于漢軍來說,不算什么大問題,

  張苞剛剛安排完畢,只聽得上游忽然傳來悶雷的聲音。

  張苞有些疑惑正要循聲看去,豈料座下的戰馬突然人立而起。

  驚得張苞猛扯韁繩的瞬間,心里同時感到一陣不妙!

  在很多時候,戰馬的敏銳性往往遠超人類。

  南岸不遠處的密林和上下游的蘆葦蕩中,突然戰鼓震天,旌旗四起,喊殺聲四面而至。

  “不好!有埋伏!”

  張苞驚怒交加,然則他的暴喝聲卻是淹沒在嘈雜中。

  與此同時,魏軍連弩手的身影在密林和蘆葦蕩中如鬼魅浮現。

  “迎敵!舉盾!”

  幸好,提前到達南岸的漢軍都是精銳,雖然沒有防備,但在一陣混亂過后,居然能很快退到岸邊,開始結陣。

  “蓬蓬蓬!”

  從三面包圍過來的魏軍已經開始射箭。

  箭矢如蝗飛。

  一時間,南岸上空竟是暗了下來。

  仿佛夜色提前到來。

  漢軍的盾陣還沒有完全立起來,有人被箭矢射中,慘呼著倒地。

  而在如雨的箭矢中,更有石塊呼嘯而至,砸得牛皮盾轟然炸開,飛濺的銅釘嵌入后面士卒的面門,將兩顆眼珠釘在顴骨上。

  對面竟然還有霹靂車。

  由此可見,這絕不是臨時設伏,而是早有預謀。

  張苞看到將士們的慘狀,目眥欲裂:

  “狗賊!安敢如此欺我!”

  怒吼聲中,有著無盡的懊悔和愧疚。

  在搭好浮橋以后,他就應該第一時間派出斥侯,搜索附近。

  然而從居庸關到鄴城,這一路過來,魏軍不是望風而降,就是望風而逃。

  就算是路上遇到城池,最多也就是閉門不敢出戰,更多的則是舉城迎接自己。

  這些年來,因為接連不斷的勝利,大漢上下,不少人對魏國本就有輕視之心。

  雖然出發前鎮東將軍有所提醒,但因為從涿縣到鄴城這一路來偽魏的表現,連張苞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有了輕敵之心。

  而鄴城守軍為了阻止他渡過漳水,竟然不惜焚毀鄴城渡和玄武池,更是堅定了他對魏軍不敢與漢軍鐵騎相爭的念頭。

  以至于看到梁期津的魏軍倉皇逃走,那更是情理之中。

  沒有及時派出斥侯,正是他大意的表現。

  而在這一刻,他終于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戰馬嘶叫聲中,腥熱的馬血噴在他的臉上,讓他嘗到鐵銹味里的苦。

  不過幸好,在付出不小的傷亡后,漢軍的盾陣終是立了起來。

  而與此同時,上游洪峰終于到來,數不清的檑木順流而下。

  這些巨木被削成棱角,表面釘滿倒刺鐵鉤,專為撕裂浮橋而制。

  浮橋在洪峰中發出垂死的呻吟。

  羊皮筏的浸油繩索在巨力拉扯下來回收縮,張苞眼看著三具串聯的筏子被挑上半空,橋上的數名士卒被絞成血肉麻花。

  接著,岸上樁子的鐵環突然崩飛,錨鏈在慣性的作用下,抽碎兩名士卒的頭顱,紅的,白的,灑了一片。

  最后,主索終于從中間炸裂,斷裂瞬間發出琴弦崩斷的悲鳴,整座浮橋已扭曲成巨蟒垂死的模樣。

  羊皮筏在浪尖翻騰如鱗片剝落,木板碎成漫天木刺。

  兩岸的漢軍被徹底分割。

  很顯然,魏軍就是想要吃掉南岸的漢軍。

  眼看著弓弩對已經立起盾陣的漢軍威脅大減,魏軍的戰鼓聲再變,魏軍步卒開始沖陣。

  戰馬已亡,張苞不得已換了另一匹馬,手持長矛,立在岸邊,怒目圓睜,看著從三面不斷接近的魏軍,手背青筋暴起。

  漢軍在如此短的時間組成盾陣,已是難得,想要以弓弩阻攔,根本不可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人毫無顧忌地不斷逼近。

  張苞能做的,就是不斷地下令,調整好陣形,準備一決死戰。

  “站好穩住,拿好兵器,聽好號令!”

  “大漢男兒,為家為國,何懼生死?”

  “風!風!風!”

  “大風!”

  兩千多的南軍將士,此時終于表現出漢軍精銳應有的氣勢。

  特別是張苞特意站在大旗下最顯眼的位置,舉槍長呼,給了將士極大的鼓舞。

  “不要怕,只要堅持到天黑,賊人就拿我們沒有辦法!”

  漢軍精銳基本沒有夜盲癥,不怕天黑。

  但張苞就不信,對面的魏軍也能和他們一樣,敢跟他們夜戰。

  雖然中了埋伏,但張苞也不是初上戰陣,好歹算得上是南征北戰。

  看到對方并沒有利用優勢慢慢磨死自己,而是要迫不及待地讓步卒沖上來,張苞很快就想到關鍵所在。

  而此時,他舉著千里鏡,終于看清了對方主將的大旗。

  郭字大旗,血色殘陽的余暉里,有些猙獰。

  雙方都有人下意識抬頭看向殘陽,只見山頭已經把小半日頭遮掩住。

夢想島中文    蜀漢之莊稼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