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本新書:全球末世:我的房子能升級,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就這底盤水平,可以說已經是碾壓一眾豪車了。
正因如此,人家車子才能買到三十幾萬,卻依舊有消費者買單。
因為消費者不是傻瓜,車子是好是孬,只要開出去溜兩圈就知道了。
至于我們傳統的車企,以前在這方面舍得花錢的還就真的不多了。
不過最近兩年,也有不少企業就突然開竅了,比如長城,比如BYD。
就都花錢請歐洲的團隊幫忙調教底盤了。
這里面步子邁的最大的就要數長城了。
前些年他們一直是山寨CRV和奔馳的底盤。
可說實話,他們的做飯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說,底盤雖然是全盤照抄了別家的架構,但真正能夠做到人家的水平,卻還差了點意思。
當然這說的是他們的高端車型H9,就是照抄了BBA的某款高端車的底盤。
雖然架構是類似,但說起性能方面就差了些意思。
之所以說差了些意思,不是差得遠意思,這主要還是因為長城車,可以說是國內車子在調教底盤方面技術比較領先的一個廠家。
因為和那號稱最美H國車的車企,或者是長安,BYD比起來,他們造車的時間更久。
最早是造皮卡車起家,而且造小汽車開始就是從SUV入手的。
所以他們在底盤的調教方面,其實也是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數據的。
這也造就了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為啥他們的H6一下就能成為國民神車,霸占國內小型車銷冠五六年的一個主要原因。
因為這車開起來真的很穩。
你可以說這車開著動力差,油耗高,但你絕對不能說這車開起來不穩。
雖然底盤結構是照抄了CRV,但這車最牛掰的地方就是在開高速的時候,可不會像CRV那樣發飄。
開起來的駕駛感受,還是很穩的,能夠給駕駛員提供足夠的信心。
畢竟消費者不是傻B,不信大家可以看后來,國內還有無數廠家,也學著他們的套路,造了不老少的SUV產品出來。
你比如長安的C系列75產品,就造了好幾代,又或者最美H國車的B越,也造了好幾代。
甚至這些車,都曾經一度威脅過長城H6的老大地位,可最后卻都不約而同的挑戰失敗了。
被H6穩穩的按在老二或者老三的位置上,最后甚至還被CRV騎到了頭上。
這是為啥?
就是一個行駛品質的差距!
這其中某75產品就愛爛底盤,因為為了節省,底盤某些關鍵部位居然不用鍍鋅板。
而某越產品,則是開個兩三年之后,就會出現底盤松散等原因。
這里面就涉及到和長城在底盤調教方面的差距了。
可是長城雖然在底盤調教方面很有功底,但那也只是在國產車的范疇。
你要說他們能夠達到歐美水平,那他們可差的還遠。
而他們也自然是深知自己的優缺點。
所以在后來底盤調教方面,他們也沒有選擇去學那些造車新勢力,專門組建團隊,卻和奔馳,或者保時捷的技師團隊去學。
而是專門組建了團隊,開發出了一個自己的全新平臺!
這樣的魄力在國內車企而言,可是實屬罕見。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平臺,對于一個車而言意味著什么?
這玩意就相當于你擁有了一個超級硬件系統,有了這個硬件平臺之后。
你今后就可以以這個平臺為基礎,任意往里面添加各種發動機,變速器,任意的調配,整合各種車型。
從小轎車,到重型SUV,全可以用這一個平臺。
而目前全球的大型車企,幾乎全都是在搞平臺話。
比如沃爾沃,大眾,甚至最近幾年炒作的沸沸揚揚的豐田TNGA架構,就都是一個全系統的平臺。
而想要搞出一個新平臺出來,雖然看似很簡單的就是一個白車身,主副車架的架構,但這看似最簡單的地方,卻恰恰就是投資最多的地方。
因為你要考慮各種力學,和比重的分配。
這卻恰恰也是最難的。
而國內的傳統車企,敢在這方面下功夫的,目前除了長城之外,也就只有一汽有這個實力和能力,并且真掙在做了。
至于國內的其他傳統車企,那基本都是打一槍換個一地方。
出一款新車,基本就換一個造型,甚至換一個平臺。
至于他們原來的平臺哪來的,呵呵,很簡單,國外買來的。
請國外的開發團隊來出方案,而這些國外的團隊,基本都是國外那些知名汽車團體的三方企業。
這下大家明白,我們都在什么地方花專利費了吧…
另外一家在底盤上舍得下功夫的就要數BYD了,當然他們依舊保留著自己小摳的習慣。
并沒有學習那些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去建團隊,去找奔馳或者保時捷學習。
而是自己組建了一個團隊,一點點的摸索,一點點的根據自己家車的特點,來調試。
而在他們最新一代的旗艦車型,漢EV,和唐DM上,這種高級感就已經漸漸體現出來了。
只要是開過這兩款車的人都能感受的出來,雖然用料并不是像豪車那樣到處都是鋁合金。
但就靠著普通沖壓鋼件,就能調教出那樣的駕駛感受,你不得不說,人家的工程師團隊是真的用了心。
至于說長安的車,最近幾年也是進步神速,不過只要都體現在外形上了。
車子開外形確實很帥,發動機的參數也確實很漂亮。
但開起來嘛…
光是一個麋鹿測試就差點翻車,你就知道品質如何了。
至于說他們所說的數據非常漂亮的發動機,在油耗,和功率方面也確實沒什么驚艷的表現。
所以…
還有另外一家最美H國車,這家車企嘛,最近幾年可以說頗有些異軍突起的味道。
但實際上嘛…
業內同行就一句話,做車真的不能光靠營銷啊!
雖然最近幾年他們也推出了幾款宣傳的非常響亮的所謂性能車。
每次只要亮相,那就開始蹭熱度了,來自北歐的技術,北歐的調教,甚至北歐某款神車的平臺。
可實際上呢!
誰買,誰是那啥…
各個都是油老虎,后期掉價,那簡直…
底盤開起來確實有高級感,可問題是技術全都是人家幫你搞定的,你自己有啥?
號稱是某家車企的母公司,可實際上確實花錢請來了一個大爺。
哪家歐洲公司,管不得,罵不得,想要技術還要不得。
甚至他們還得幫人家打開國內市場,簡直就和祖龍的買辦一個德行。
哪里是人家的母公司嗎?分明就是人家的兒公司,孫公司。
本來那就是一家快要倒閉的公司,可后來硬是靠著他們輸血,并且幫忙打開國內市場,硬是給救活了過來。
一家二線品牌,結果還是他媽,嗯天天幫忙炒作給神話了。
收購了十多年了,結果想要人家的技術,卻半點都搞不來。
反而自己每次出新車,都要去蹭人家的熱度,你說尷尬不尷尬?
當然因為某些特殊的背景原因,業內同行對這家公司都是敢怒不敢言。
反正對于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懂行的人幾乎都不看好。
真功夫沒多少,花架子,搞宣傳就最厲害,非常符合他們祖龍特性。
至于說國內還有另外一家被低估的車企,那就是一汽了。
要說以前,肖鋒對這家車企的印象也并不太好。
甚至一度以為,這家車企就是國內車企的敗類。
有那么一段時間,他還信了某系媒體的邪,認為這家車企,就是不求上進的車企。
每年拿著國家五百億的研發經費,可最后卻什么都研發不出來。
天天和國外車企一起合資,來收割國內的消費者,真是不爭氣的典型。
可后來,在了解的越來越多之后,他才算明白了真相。
想來這家車企,也是真不容易啊!
國內的第一臺汽車下線的地方,每年別說是拿國家的500億了,要說他們上繳國家500億還差不多。
而這些年來,他們作為央企鉛筆小說 ,可是一直源源不斷的再給國家上繳稅收。
可實際上國家給企業的反饋,那真是…
哎,一言難盡啊!
就給那么點錢,能留住人才,才怪!
怨不得這家企業,只要是搞汽車的都說他們是黃埔軍校呢。
培養的人才多,但留不住啊!
你就說他們研發汽車,最早就是搞卡車,畢竟那個年代國家對小汽車的需求不多。
他們又是造卡車,又是造拖拉機,造了那么多,可大多數都被無償拿走了。
畢竟那個時代是計劃經濟,說拿走就拿走了,不能講市場收益。
后來你說他們辛辛苦苦研發了一個東風系列出來,可還沒等自己賺錢盈利。
就被上面硬生生給拆分,然后建了個二汽。
你說人家就算一心講奉獻,可心里能沒有怨氣?
后來,大眾進入國內搞合資,最早選中的也是一汽。
但有領導覺得不行,南邊也要有一個。
然后就又從一汽調派人手去支援了某氣,然后就有了另外一個大眾。
在之后還掉了某省官員去主政一汽,結果從那時候開始一汽就放緩了前進的腳步。
并且在后面漸漸就萬馬齊喑了…
此處不宜多說…
鉛筆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