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政經領域數十年,老人深刻理解當下華夏的核心基調是“求穩定、謀發展”。
但也正因為這六個字,其中包含了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取舍、妥協與權衡。
這一次,他雖然準備了兩種方案供上面選擇,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最終都會導向他想要的結果。因為從全局看,答案已經清晰無比。
僅從互聯網領域看,叫停螞蟻,彼岸似乎將如日中天,存在壟斷隱憂。
可放眼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棋盤,這只是一個可以管控的“小問題”。
當前華夏經濟的三大支柱是互聯網、房地產和金融業。
互聯網代表了技術創新、消費升級和效率革命,是吸納資本和高薪就業的重要領域,極大地拉動了線上消費,主要驅動消費。
房地產通過土地財政、房地產開發投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主要驅動“投資”。
金融業則是同時服務于“投資”和“消費”,是經濟的血脈,為投資和消費提供資金支持,它本身也是高附加值的服務業。
別看現在整體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步入巔峰的時候,往往也是風險最大的時候。
其實他心里最清楚當前真正的情況。
金融行業開始步入強監管周期,旨在去杠桿、治理影子銀行,增速為之放緩。
而房地產中那些房企和城投的一些情況,其實他在收到陳默關于恒大的報告之前,就有所調查和了解,觸目驚心。
與之相比,螞蟻這件事真跟一個體型稍微大一些的螞蟻差不多,而那邊才是真大象。
三大支柱已去其二,互聯網絕不能再生亂局。
即便未來整體經濟增速放緩,但只要國內消費引擎強勁,經濟的基本盤就能穩住,社會大局就能安定。
有陳默這樣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商業智慧的領軍者在,希望就在!
放眼全局,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權衡?
當然,最終讓他下定決心押注彼岸的,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陳默和他領導的彼岸集團,渾身上下都是“干凈”的。
這在當今這個資本與權力交織的復雜世界里,這份“干凈”堪稱獨一份,是無價的信任基石。
兩小時后,一份簡短批示下達,僅四個字:“從速從嚴!”
9月2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圓滿落幕。
9月21日,京城里一場緊急會議召開,對就當前新帶主要業務模式的合規性進行研判。
僅僅一天之后,仿佛是有所預感,螞蟻集團在周末單方面公布了IPO發行價,總估值高達約2.6萬億元,即將成為全球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與此同時,許多國際資本勢力也開始高調發聲。
貝萊德首席執行官率先發表聲明,軟銀集團孫子正義在東京召開的緊急記者會緊隨其后。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三家投行聯合發布研究報告,一致維持對螞蟻集團的“增持“評級。
報告中將此次事件稱為“非理性市場干擾”。
這些國際資本的發聲時機之精準、措辭之統一,仿佛經過精心編排。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媒體大多保持靜默,唯有《36氪》在轉載外電報道后發出犀利評論:
“這顯然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資本背書,意圖通過市場施壓來宣示資本話語權”
當這些消息傳回國內的第一時間,螞蟻集團總部,老馬緊急召集高層會議。
會議室里氣氛凝重。
除了老馬本人,董事長井賢東、總裁胡曉名以及多位股東代表悉數在列。
老馬面色鐵青,突然一拳砸在會議桌上,震得茶杯作響。
“媽的.一幫豬隊友!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為這樣就能施壓嗎?這是在火上澆油!生怕螞蟻死得不夠快是不是!”
他聲音嘶啞,幾乎是從牙縫里擠出來這幾句話。
老馬閉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氣,像是強行把怒火壓回胸腔。
幾秒后,他才緩緩睜開眼,語氣低沉卻清晰:
“所有人聽著,現在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局勢對我們極其不利。
事已至此,抱怨沒有意義——我們只能提速、再提速!接下來,我們是在跟時間賽跑。
只要沒有新的監管政策突然出臺,上市就還有希望。
諸位”他目光掃過全場,“我們必須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勝利就在.”
話音未落,一道刺耳的鈴聲突然響起。
老馬皺了皺眉,掏出手機接通。
他聽著電話,臉色逐漸由怒轉青,再由青轉白。
最終,老馬頹然跌坐回椅子,手機從手中滑落,“啪”地一聲掉在地上。
眾人隱約聽見他喃喃吐出兩個字,一時分不清是“晚了”,還是“完了”。
幾分鐘后,消息傳開,會議室里每個人臉上都蒙上一層死灰。
空氣仿佛凝固,整個會議室陷入一片死寂——與其他樓層依舊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形成強烈反差。
那些還在做著財富自由夢的人們,渾然不知美夢即將驚醒。
當天會議的最后,老馬只留下一句話:“接下來,我們將步入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所有人保持緘默。”
第二天清晨,一架載著老馬等人的飛機由杭州直飛京城。
此前即便是針對彼岸相關負責人,也僅是點對點的談話。
而這一次進京述職,就跟這次IPO規模一樣——同樣的前無古人。
巧合的是,當天晚上新規出臺。
該辦法直指這次事件凸顯的核心業務——也就是小額借貸的運營模式,對資本金、杠桿率、聯合貸款比例等方面設置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與此同時,有關媒體集體發聲。
《要避免金融科技成為非法套利的手段》
《警惕過多地靠借債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的現象》
《金融科技不能違背金融運行的基本規律》
某網員文章《某人在公共場合所言危言聳聽且張冠李戴》。
證券時報發表文章指出“.把某一事物簡單化,甚至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在根本上阻滯了金融業務的發展和創新,于邏輯、于現實都很難講得通.”
最終蓋棺定論的,是一家二流媒體刊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