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陳應的語意表達不清,葛通拿出規劃模型,送到陳應面前的時候,陳應還有點不舍得將這個莊園建造成鋼鐵作坊了。
看著栩栩如生的模型,未來陳家莊的明堂、廂房、雅舍、樓閣、亭榭、小橋…四周環以深溝高墻,內部房屋毗聯,四隅與中央建塔臺高樓。
葛通的識字不多,口才也不出眾,可是手藝卻不錯,他不僅精通機械、冶煉,還精通木器加工。僅憑著雙手和粗劣的工具,居然打造了一個三尺見方的模型。
在葛通給陳應的規劃中,未來的陳家莊將以陳氏明堂為中心,將八棟大院、二十四棟小院分隔兩旁,明堂正前方是一道甬道,以寬十二步,長約一百六十八步,在這條筆直的甬道上,將將穿越內四,外四八道院墻,四周的院墻高達四丈高,事實上已經脫離了院墻的范疇,厚約三尺六寸的院墻開外的青磚墻包圍,形成一座塢堡式的建筑。
甚至還計劃修建一條溝渠,聯通灞水,從灞水進入渭河,形成陳家莊對外界的水運交通體系。這條人工溝渠,不僅承擔著未來陳家塢堡的水運運輸,同時,還充當著護城河的角色。
此時,看著這個陳家莊的模型,陳應感慨萬千。葛通拿出的不是一幢普通的莊院,而是塢堡。
塢堡,又稱塢壁,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筑,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當時北方大饑,社會動蕩不安。富豪之家為求自保,紛紛構筑塢堡營壁。東漢建立后,漢光武帝曾下令摧毀塢堡,但禁之不能絕,由于西北邊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動組織自衛武力。黃巾之亂后,塢堡駐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為故吏、賓客的避風港。
由于建筑這么一座塢堡,耗資頗大,一般比尋常的宅院貴上十倍不止,一旦太平年月,就會慢慢減少,可是在五胡亂華時期,一部分漢人被迫背井離鄉,衣冠南遷,而有一部分漢人則不想遠離故土,可是五胡期間,諸胡屠戮漢人如同豬羊,早已漸漸絕跡的塢堡紛紛在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僅并州為例,僅苻堅攻取并州時,就有獲得一百余座塢堡的投降,獲得二十余萬民眾。
葛通生活在朔州,自隋朝大業末年,朔州就時常面臨著突厥人的侵略,朔州漢人地主和豪強們,為了自保,建造了塢堡式的建筑群,這樣的塢堡,其實就是一座小城,在受到突厥人攻擊的時候,可以結堡自護。
這種塢堡在明清時代,又形成了地方的團練,可是進入熱武器時代,這種塢堡建筑群,從華夏建筑體系中這才漸漸消失了。
作為一名將軍,看著這座方圓不過三尺的模型,陳應下意識的把自己的位置擺在攻擊的一方,最終無奈的發現,像這種塢堡,如果在糧食充足,器械充足的情況下,三五百守衛,至少可以應對五千規模以下的敵人進攻,而且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守住。要想攻破這樣一座堡壘,除了用人命去填,根本就沒有別的辦法。光想填平五十步寬,深及兩丈的溝渠,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且在八箭高達六丈的箭塔壓制下,填壕的工作,將是一條血腥之路。
陳應并不想把自己的小命,交給別人手中。他第一時間,就想到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個陳家莊,不,陳家堡打造出來,至少將來可以庇護自己和家眷、子孫后代。
但是,要完成這么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難度不亞于平地建筑一座小城,所耗費錢糧,將是一個天文數字,修建城池,官府可以出面興徭役,征召百姓自帶干糧前來服役,那么主要開支,無非是磚石和木材,成本要低得多了。
然而,陳應要修建這么一座塢堡,不僅僅需要承擔募工的費用,還要承擔工人的食宿、工錢,還有大量的建筑材料,特別是在沒有鋼筋和水泥的時代,建筑的粘和劑都是用糯米汁澆灌而成,偏偏關中不見糯米,需要從江南運來,一石糯米在江南不及五十錢,可是運到關中,從格翻了足足三倍多,所以,陳應的建筑成本將比官造高出三倍不止。
可是,陳應還真不想浪費葛通這么好的創意。于是陳應試著問道:“葛副都監,你以估算,若要建筑這幢塢堡,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多少錢糧?需要耗費多少時間?”
葛通想了想道:“回稟公爺,小老兒粗算了一下,需要用五百人挖渠,二百人把挖出來的土運到塢堡燒磚填泥壘墻,建屋,建屋其實不需要太多人,大體二百人就夠用了,一百名木匠打造家什…”
“這么說起來,至少需要一千人?”
“差不多,一千人干兩年差不多就成了!”
陳應在心中默默計算開了,這一千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小工,三分之一是大工。小工倒好解決,一人一天十二錢外加三升糧食,加上鹽油、菜、,差不多也需要三十錢左右,基本上就可以打發了。關鍵是工匠,特別是熟練的工匠,他們的價格不低,有的家族的工匠供奉,例錢可以拿到三至十二貫,陳應自然請不起名氣大的工匠,以熟手工匠三貫的月例計算,僅工錢一項。三百多名工匠,加上六七百名小工,就要三萬余貫。
這要加上石料、木材、漆、麻繩、燒制磚瓦的煤炭費用,五萬貫根本打不住,弄不好要花十萬貫,甚至有可能還要多。
陳應自己有錢,有不少錢,可是真跟建造一座百年基業,千古傳承的塢堡來說,這些錢不過是杯水車薪。
陳應想了想,道:“葛副都監,你先去忙吧,按照這個模型先準備著,錢的事情我來想辦法!”
陳應坐在軟榻盯著眼前的模型發呆。
陳應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有李淵會不會更加忌憚他的問題。反正,這個塢堡距離建成還非常遙遠,就算想要看出端倪,也至少要三五個月以后。陳應思來想去,決定等李秀寧返回長安之后,讓李秀寧去探探李淵的底。
在陳應面前,李淵最終是繞不過去的坎,如果李淵不同意,這個塢堡根本就建不起來。如果強行去建,最后只能白花錢,這樣的冤大頭,陳應才不干呢。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