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六十四章 梟雄曹操

  大軍一路匆匆往洛陽撤去,曹操心中頗為苦澀,這次追擊,他何嘗不知勝算幾何呢?

  其實,在曹操心中,早已算出這場追擊戰的結果,一萬騎兵對西涼幾十萬大軍?這個結果,只要不是白癡,都算的出來,他曹操又怎會不知道呢?

  那曹操為何還要選擇繼續追擊董卓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曹操追擊董卓,有三個目的。(。M)

  其一,在曹操心中,漢室目前尚有一絲地位,曹操也心存最后一絲僥幸,此刻若能救出小皇帝,曹操也許也會有心做一個忠臣,為大漢掃清寰宇,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治世能臣,然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條,已經變得虛無縹緲,完全不現實。

  處理那個完全不可能的目的,曹操的真正目的,便是其二,巴結袁紹,為何這么說呢?其實,在各路諸侯中,誰最想打敗董卓?向云?不是,孫堅?也不是,其實,在各路諸侯中,最想打敗董卓的,敢肯定的說,非袁紹莫屬也,為何?因為袁紹是聯軍盟主,若能打敗董卓,袁紹可謂居功至偉,所能得到的利益,在眾諸侯中也是最大的一個,除袁紹外,各路諸侯所得的利益,相對就比較小了。

  董卓霸占京師,掌控虎牢、函谷等天險,也就相當于占據了逐鹿天下主動權,成為天下第一諸侯,洛陽地處中心,進可攻,退可守,董卓占據洛陽,也相當于威脅到了關東眾諸侯,因此,關東諸侯為了不被董卓壓制,才迫不得已聯合起來對付董卓。

  而現在,董卓自動退出洛陽,讓出虎牢、函谷等天險,讓關東諸侯掌控這幾個關卡,也相當于在諸侯威脅下,間接讓出了主動權,如此下來,這進可攻,退可守選擇,便落在了關東諸侯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也有兩條選擇。

  一,上策便是:繼續追擊董卓,即使打不過,再撤退也不遲;二,則是董卓退兵,聯軍解散,各自回去繼續做自己的土皇帝。

  在此兩條上,若各路諸侯皆乃大漢忠臣,自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第一條,一舉撲滅董卓,迎回圣駕,可是,眾諸侯是忠臣么?答案眾人皆知。

  因而,若要眾諸侯選擇第一條,那條件必須是,在擊敗董卓后,他們能得到比擊敗董卓所付出的代價更大的利益,而擊敗董卓,他們能得到這樣的利益么?

  首先,咱們來看看,諸侯聯軍要徹底擊敗董卓,到底有幾分勝算?

  大家要明白一點,董卓并非敗退,而是撤退,這兩種情況雖是一字之差,可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二種情況的結果卻是千差地別。()

  董卓是撤退,他麾下幾十萬兵力并沒有太大損失,反之,相對來說,他撤退到長安,不僅避過了聯軍的鋒頭,甚至,比起鎮守洛陽來說,撤兵長安,董卓對戰諸侯聯軍的勝算反而更大。

  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此刻董卓的實力,與諸侯聯軍的總體實力相差不大,雙方都有幾十萬的兵力,甚至,相對來說,董卓的兵力反而更強,董卓的兵力是由三大部分組成:一、西涼精兵;二則是從京師接管的西園精兵,也是以前大將軍何進掌控的兵力;此外第三部則是原本丁原的并州精兵;這三方人馬,在整個大漢,也是出類拔萃的精兵,其中,騎兵居多。

  而諸侯聯軍的士兵,相對來說,雖然也是各地挑出的精兵,可比起董卓的兵馬,其戰斗力還是有些差別的,再加上諸侯人心各異,在指揮調度上面,也是一個硬傷。

  好吧,我們就算董卓與聯軍的士兵戰斗力相等,在實力上,雙方不相上下。

  再看另一條,董卓撤出洛陽,屯兵長安,假設,是假設,假設諸侯聯軍皆是大漢死忠,毫無二心,他們全部聯合起來,死也要擊敗董卓,迎回圣駕。

  面對這種情況,董卓退兵長安,又有什么樣的戰略意義呢?

  其實,相對于洛陽來說,長安,對于董卓來說更加安全,要知道,反抗董卓的,除了西涼馬騰以外,基本都是關東聯軍,若董卓繼續鎮守洛陽,將要面對的壓力很大。

  洛陽雖有天險,但卻地處關東聯軍腹地,關東聯軍要想進攻洛陽,有很多路線,比如:最近的虎牢關;稍遠一點,如孫堅,直接從白馬度過黃河,而后再度過黃河直奔洛陽;再遠一點,亦可繞過幾個險地,從宛城,或是黃河,直接分兵函谷關;如此的話,董卓將要面對的就是三面作戰,可謂壓力甚大。

  而董卓退出洛陽,集兵長安,這就不一樣了,相對洛陽,長安對于關東諸侯來說,就有些鞭長莫及了,要想攻打長安?關東諸侯同樣也有三條路,一是潼關,二是益州,三是漢中,可是這三條路,除了潼關以外,其他兩條路就有些不切實際了,漢中,益州皆屬于山川,蜀道難行,可不是吹出來的,而且要從這兩條路攻打長安,那距離可就有點遠了,等你率兵繞過去,黃花菜早涼了。

  因此,董卓撤回長安,基本上也就是縮小了戰線,將兵力集中到了潼關,而諸侯,則是擴大了戰線,這一消一漲,雙方若是再戰,董卓的勝算就更大了。

  況且,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諸侯是大漢死忠的情況下。

  然而,諸侯可不是什么大漢死忠,又怎會冒險對付董卓呢?擊敗董卓,他們又能得到多少好處?什么樣的利益呢?

  在天子之下,除了個別特殊的官職外,官位最大的也非三公莫屬了,而聯軍若是徹底擊敗董卓,恐怕也就袁紹能混個大將軍級別,位同三公的官職。

  而諸如其他各路諸侯,他們本身便已是各地行政的最高指揮官了,即使擊敗董卓,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也就是回去繼續做他的土皇帝,無非是官職大一點而已,然而,如今漢鋼失統,地方割據,即使得到那個虛名官職,等回去后,地盤同樣需要自己帶兵爭奪,既如此,還不如早些回去爭奪地盤,何必花時間,冒著危險去徹底擊敗董卓呢?

  而李儒,明顯便是看破了這點,利用這些,為董卓出了這么一個計策,即能避開聯軍鋒芒,還能瞬間將聯軍瓦解,這,便是李儒的厲害之處。

  說了這么多,無非就是讓大家明白,其實,在諸侯聯軍中,最想擊敗董卓的,反而是袁紹,因為,這樣他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既如此,那面對向云、曹操提出的追擊董卓這個選擇時,袁紹為何不同意呢?這并非袁紹傻,相反,袁紹很聰明,他心中同樣也明白諸侯的心思,即使他下令讓諸侯追擊,恐怕諸侯也會以各種理由推辭,到最后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導致聯軍瞬息間崩析瓦解的情況,這,自然是袁紹最不希望看到的。

  袁紹不愿出兵,他也存在另一個心思,那就是繼續維持聯盟,這樣,他的盟主位置,也能做得更久,而小皇帝?就讓他見鬼去吧。

  而曹操,則看明白了這個道理,也是因此,在見到諸侯皆不愿出兵追擊董卓時,他站了出來,即使知道一萬對幾十萬那毫無懸念的勝算,他依然站出來,選擇繼續追擊董卓,這樣做,曹操也是在巴結袁紹,為以后的道路,做下鋪墊。

  袁紹一看,心中頓時在想,還是曹操與我站在同一條線上,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亦是因此,在曹操走的當日,袁紹這鐵公雞才舍得拿出五千兵力出來。

  而除此外,追擊董卓還有個好處,那便是落下一個好名聲,即使他曹操追擊失敗,在天下人眼中,他曹操也是一個真心愛國,忠于漢室、國家的人,而這,也是曹操選擇追擊董卓的最后一個目的。

  不過,本來曹操的打算也就是做做樣子,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當然,若真能乘機救出小皇帝,那也是不錯的,只不過,曹操明顯沒有料到,李儒會給他準備這么大一個驚喜,讓他損兵折將不說,還差點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與曹操比起來,向云的眼光與見地便落入了下風,因為,向云追擊董卓,一是出自于氣憤,二也是想落下個好名聲而已,至于巴結袁紹這點,向云便未考慮到。

  甚至,在向云心中,還有著靠著這些人馬,徹底擊敗董卓的心思呢,來自后世的向云,與董卓接觸過幾次,董卓并不怎么顯山露水,也導致向云對董卓抱有一種有色眼光,對董卓,向云心中也有著一股來自于內心深處的鄙夷及輕視。

  而這一切,向云恐怕也是受了后世各種影響,特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給向云心中留下關于董卓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那便是一個肥頭大耳,胸無點墨的蠢貨,其實,董卓并不蠢,相反很聰明,甚至是老謀深算,只不過是其脾氣、性格令人有些難以恭維,如若不然,董卓將會是一個很可怕的對手,然而,這一切,皆有李儒在身邊,隨時提醒董卓,也因此,能接納李儒意見的董卓,彌補了他自身缺點,讓董卓變得,更加不好對付。

  而后來董卓失敗,亦是因為,董卓在化解掉諸侯聯軍的危機,坐擁長安之后,隨著年齡增長,心中野心逐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欲安享晚年般的態度,再沒有了爭奪天下的心思,也因此,董卓本性逐漸暴露,脾氣更加暴躁,就連李儒的話,董卓也不再聽從,也是因此,為董卓被殺埋下禍根,當然,這一切都是后話。

  除了董卓,就連袁紹,在羅貫中筆下,也是被其為了突出劉曹孫三人,而故意貶低了。

  也是因此種種,向云在一路大勝,幾乎從未經歷過失敗后,即使向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輕視任何人,但也很難避免的,向云內心不由輕視了董卓,輕視的諸侯,也輕視了袁紹。

  而這一切有何后果,現在誰也無法預料。

夢想島中文    三國之云動乾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