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

  “有名,萬物之始也。無名,則無物無始無終。”

  “古之諸羌,風俗迥異,各不知所出,生活愚昧,彼此爭殺,或有爭而相食者,或有爭捕而做祭品者。彼時,諸羌各部內爭于河湟之西,不知有夏商,更不知有宗周成周。如井底蛙,不知天地廣闊無垠。”

  “后秦拓邊,西戎略盡,始與諸羌接壤。”

  “及漢代秦,諸羌犯境。漢初諸人謂之曰羌,諸羌始知自身為羌,遂有羌部聯合結盟之事,推選盟主,與漢爭鋒。”

  “昔年之羌,如今之南方蠻夷諸部。”

  “臣思慮不如先賢深遠,但也知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故而,臣以為當開路徑,使蠻夷能歸華夏。”

  “蠻夷者,蚩尤之裔也。”

  “今不能同化,千百年后更難矣。”

  “伏望陛下明鑒之。”

  成都,依舊簡陋并未增修的行宮里,劉備在桑園里曬太陽,六只瑞獸就在不遠處的圍欄里攀爬樹樁、假山,給寂靜的桑園帶來一些生氣。

  他握著這卷田信的奏表久不言語,逼著眼睛仿佛在溫熱陽光下睡著了。

  腳步聲由遠漸近,關興背負玄鋼劍,引著衛將軍趙云來到桑園。

  衛將軍,顧名思義,是拱衛中樞的將軍。

  城門校尉習珍被派到江都尹接管城內治安工作及各門值守大權,自然地,衛將軍也要調到江都尹。

  原來的萬余衛軍,算上劉備帶來的中軍、后軍五萬人,將合并重組為中軍、后軍。

  趙云將帶一部分軍吏前往荊州,籌建衛軍框架,等劉禪抵達江都后,衛軍將與劉禪的太子群臣相互融合,方便北伐時配合。

  劉禪親征,自然要帶自己的軍隊,若帶著三恪家族的軍隊…這算什么事?

  荊湘二州有沒有多余的兵員?有沒有供養衛軍的預算?

  沒有,可關羽、田信會壓縮編制,幫趙云完成衛軍重編工作。

  趙云的工作壓力很重,故面容沉肅…他始終都是這副模樣,很少露出笑容。

  論體格,趙云長得十分雄壯,臂膀比關興的腰粗,四方臉,略有雙下巴,目光沉靜,看不出情緒波動。

  劉備細細看著趙云面龐,似乎已經記不起趙云笑容模樣。

  張飛是個愛笑的人,喜怒哀樂不做掩飾,熱情奔放;關羽在得意時會做笑,得意洋洋又自矜的笑容。

  馬超平日陰郁,若能占到一點便宜就能又唱又跳的,身上依舊有游俠習性。

  諸葛亮生活張弛有度,該笑笑,該嚴肅則嚴肅,十分得體、從容。與諸葛亮坐在一起辦公,久久不言也不覺得尷尬,沉悶,突然開口彼此也能相互理解,默契深厚。

  而田信呢,有些不適應地位的躍遷,也不適應戰爭的創傷,也只有面對江陵之戰前認識的老朋友時才會流露自然笑容,其他時候的笑容缺乏誠意。仿佛在敷衍周圍人,也在敷衍本人。

  趙云的笑容…想不起來了。

  劉備看著日光下的趙云面龐,只覺得恍惚,一時之間甚至想不起初次見趙云時的場景。

  “子龍,北府吏士考核之法頗有優異之處,衛軍更該效仿。”

  “是,臣明白。”

  趙云拱手答應,靜靜等待下話。

  劉備遲疑模樣顯然在猶豫,還是說道:“子龍,公立志要爭,是朕失算。公嗣安危,就托付于子龍。”

  要保護好劉禪,現在劉禪若出問題,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動蕩。

  組織規模越來越大,涉及到的人也越來越多,競爭的烈性也在上升。

  劉封為了履行諾言,不得不保護曹植的性命;自然地,劉封也失去了今后退往遼東、朝鮮的退路。

  為了最終的勝利,劉封可以守底線,劉封身邊的人可不會守底線。

  趙云不做猶豫,還是回答:“是,臣明白。”

  劉備也就遣退趙云,關興送趙云離去。

  關興這邊離去,接替夏侯獻成為駙馬都尉的法邈趨步來見劉備:“陛下。”

  法正孝期結束,法邈以亭侯的身份入仕,征入內廷擔任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關興一起負責典持劉備的日常宿衛和出入儀仗。

  沒錯,堂堂大漢皇帝的宿衛工作就握在兩個少年手里,一個十八歲,一個將近十四歲。

  暖暖陽光曬的劉備昏昏欲睡又懶洋洋十分愜意,不愿多語,將田信的奏表遞出,詢問:“卿可愿前往湘州,將此事詢問明白?”

  “臣愿往。”

  法邈應下,才攤開這封白紙奏章閱讀,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素絹裱裹硬木片制成的折子,素絹質地的折子里夾帶書寫奏表的白紙。

  這份奏表…奏折外表精美,還能重復利用,里面夾帶的白紙取用方便,原理雖說跟折扇一脈相承,可真的非常令人驚奇。

  物美而實用,法邈細細打量奏折的工藝,看一眼就能明白…事情就這么簡單,可誰又能想到硬木片、素絹還能制成這種實用的東西?

  奏折中除了田信對劉備的陳述外,還有相關蠻夷制度的改進政策。

  第一是以軍功冊封積極效力的蠻夷酋首為封君;功勛略遜一籌者,封為士。封君賜姓賜氏,士賜氏,在姓氏、名稱方面與大漢靠攏,方便今后同化。

  封君為一部、鄉邑之長,士有上士、中士、公士之分,為村落頭人。

  第二是荊蠻、五溪蠻、百越之民愿編戶造冊繳納稅租的,則受漢律保護,稱之為漢土之民;其中愿意服徭役的,則與漢一視同仁,能有被推舉為孝廉、方正的資格。

  第三是凡為漢軍出力,征戰過的土民及后裔,允許自取姓氏,子嗣血裔稱之為漢僮。州郡于土民中募兵時,優先選拔漢僮。

  退役的漢僮,另造戶帖,名列漢籍。

  尤其是第三條,哪怕你外祖父的外祖父是漢僮,那你也是漢僮,有資格擁有自己的姓氏。

  你想用什么姓氏都可以,為了紀念老家山上的杉樹,你可以弄個上杉氏…或木氏、林氏,或大林、小林什么的。

  等過個百年左右,官吏們謄抄戶籍檔案時嫌麻煩,會幫你簡化的。

  不管怎們弄,必須要讓蠻夷之民擁有姓氏文化,擁有姓氏承載的榮耀感…而姓氏來源于為漢軍效力,即榮耀與漢一體。

  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漢僮群體占據主要資源,自然能不斷繁衍、擴大;原有的土民群體被擠壓,會漸漸消亡。

  也不能說消融,應該是通過結婚的方式,被這個有姓氏的群體兼并、融合。

  最少七八代人,南方就沒土人了,就剩下擁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漢僮。

  有姓氏,可能學漢字,也要說蹩腳、走音嚴重的漢話。

  同化,就這么從姓氏、血脈傳承兩個方向貫徹、達成。

  請:m.shuquge

夢想島中文    三國騎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