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盼卿早日凱旋,”劉協表面上雖然很平淡,但是心里卻對劉平羨慕至極。
劉平雖然只是一個臣子,但卻能指揮軍隊,征戰四方,而自己雖貴為天子,卻沒有一兵一卒真正屬于自己。
這時候,華歆王朗孔融等人也過來對曹操附和道:“祝曹司空早日凱旋。”
“曹司空勞苦功高。”
此時的眾卿還視曹操為大漢朝廷的柱國之臣,平定四方的主導者,所以對他極為恭敬。
孔融近幾日又寫詩曰: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便是眾卿心思集中的體現。
宛城,守備將軍府內,張繡與賈詡相對而坐。
“曹操即將親率大軍前來征討,文和公何計教我?”張繡眉毛緊皺,用手使勁揉著額頭。
當初他們西涼軍追劫天子,與李樂的白波軍一場大戰,他與叔父張濟偷偷率軍脫離戰場,意圖繞過白波軍防線,把天子及滿朝公卿劫持到弘農,也過一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癮。
沒想到卻意外撞上了劉平軍隊組成的防線。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劉平手下軍隊雖然不多,但是戰力卻異常強悍,他叔父張濟竟然一戰而亡,他只能帶領殘部南逃,投奔了劉表。
好在劉表收留了他,并讓他屯住于宛城這塊富庶之地,讓他得以發展軍力。
此時的他已經沒什么野心了,只需守住這塊地盤已經心滿意足。
怎奈禍從天上來,天子竟然明發詔令,斥責他有不臣之心,要率軍偷襲許都,特派遣司空曹操親率大軍前來征討。
聽到這份詔書之后,張繡不免欲哭無淚,天地良心,他這點軍隊還想偷襲許都,那不是自己作死么?
好在他身邊還有足智多謀的賈詡。
這賈文和智計百出,算無遺策,當初指點李傕郭汜這等上不得臺面的人物,都能收拾殘兵敗將,攻克長安,戰勝并州頭面人物呂布,挾持天子及滿朝公卿,成就一番霸業。
如今賈文和定能想出良策,助他渡過眼前危機。
“在下無計可施,”賈詡卻搖了搖頭,嘆道:“曹軍勢大,兵精將勇,且奉天子之詔令前來征討,如非出現變故,將軍萬難取勝。”
“天子詔令?”張繡沒想到賈詡會說出這樣的喪氣話出來,哼了一聲道:“天子在許,曹操想拿什么樣的詔令拿不到?這詔令或許就是曹操自己寫的。”
“此事人盡皆知,但詔令自許都發出,即使是出自曹操之手,天下人也相信是真的。況且就算沒有詔令,以如今宛城之軍力,能擋得住曹軍么?”
“那依文和公之見,我該當如何?”張繡有些泄氣。
“不若早降!”賈詡篤定道。
“可是,我叔父畢竟死于曹操之婿劉平之手,如今我統帥叔父余部,不思為叔父報仇,卻要投降曹操,軍將豈能甘心?”張繡有些憂慮,站起身來回踱步。
賈詡跪坐在地下,捋著胡須,老神在在的道:“我等本為漢臣,如今天子在許,我等乃是報效朝廷,向天子請罪,何來投曹一說?
至于軍將,還以為能重現當日,攻克長安之舉呢?豈不知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曹操不比呂布,呂布不過空有匹夫之勇,而曹操麾下有郭嘉程昱荀彧荀攸等謀臣,此皆人中俊杰,又有夏侯惇太史慈張遼等一干當世名將,將軍與之相比,無任何優勢可言。
如若率軍相抗,或有全軍覆沒之危,只要跟軍將們明說,他們明白便明白,不明白也隨他去吧。”
張繡長嘆了一口氣,他也清楚,即使拋開天子詔書,以他目前實力,絕難與曹操抗衡。
可是讓他投降誰都可以,就是投降曹操他接受不了,畢竟他叔父就是死在曹軍劉平的手里。
“可是,劉景升待我不薄,在我落難之時,劃出宛城之地讓我等屯住,我等豈能如此無信無義,將城池獻于曹操?”
“將軍以為,劉表讓我等屯住于宛城全是好意么?”賈詡瞇縫著眼睛道:“劉表雖無稱雄天下之心,卻也絕不能讓他人侵犯荊襄之地。
如今曹氏日漸壯大,劉表不能坐視不理,讓我等屯住于宛城,不過是為了牽制曹氏罷了。
說到底,咱們是被劉表當槍使了啊。”
張繡站定,眼神空洞的目視前方良久,然后攥了攥拳頭,下定決心道:“如此,就依文和公之言,待曹軍前來,我便開城投降。”
“將軍此乃明智之舉,”賈詡微微頷首,然后作揖告退。
賈詡走后,張繡坐了下來,突然背后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你個貪生怕死的懦夫,將殺你叔父之仇拋到九霄云外了么?”
張繡回身,從后堂出來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絕色婦人,正是他的嬸母鄒氏。
此時鄒氏杏眼圓睜,姣好的面容氣的五官挪位,指著張繡斥道:“你叔父一直待你如親子一般,如今他尸骨未寒,你竟要率軍投降仇敵。
待將來,你有何面目去九泉之下見他?”
張繡被罵的滿臉尷尬之色,鄒氏雖然年輕,卻是他的長輩,他跪在鄒氏面前道:“嬸母有所不知,曹軍勢大,侄兒實在無力與之相抗。
與其將來滿城生靈涂炭,西涼軍全軍覆沒,不若讓我獨自承擔這罵名,也可保嬸母周全吶。”
“懦夫,我用不著你來保全,”鄒氏側身躲開張繡的跪拜,疾言厲色道:“這不過是你貪生畏死,攀附榮華之借口罷了,當初你叔父簡直瞎了眼,竟然視你若子。”
鄒氏越說越是激動,渾身抽搐,淚流滿面的道:“聽說射殺你叔父之仇人叫做太史慈,主將叫劉平是么?
這仇,你不報,我報!”
“嬸母,你一介女流,如何報仇?”張繡急道。
“不用你管,大不了我與那二賊同歸于盡,”鄒氏咬牙切齒。
劉平與曹昂率領三千軍隊曉行夜宿。
非只一日,便到離宛城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
突然有傳令兵來報:“稟大公子,平公子,宛城有來使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