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五十三章:歡迎你,蒸汽(三)

  入了深秋的南京稍稍有點涼,朱允炆在乾清宮里批了一天的本子也確實是乏了,站起身喊上雙喜,就打算外出跑兩圈活動活動,就看到一個紀綱這位錦衣衛指揮使神情匆匆的跑了進來。

  “出什么事了?”

  紀綱低著腦袋,拱手道:“回陛下,莫司丞在結束了廣州的明博會后沒有回來,直接隨廣州的幾名匠戶一道啟程去了山西,那幾名匠戶的名字分別是”

  “停。”

  朱允炆一抬手,眉頭就皺了起來:“他去哪了?山西?他去那做什么,朕不是多次強調過要確保其絕對的安全,去山西簡直就是瞎胡鬧,抓緊把人給朕帶回來。”

  紀綱轉身就走,沒幾步又聽到身后響起朱允炆的聲音:“慢著,他說去山西做什么了么?”

  皇帝發問,紀綱只好轉回身,恭聲回道:“聽說莫司丞在廣州突發靈感,打算去山西造一個蒸汽機出來。”

  突發靈感就要造一個蒸汽機?

  這話說的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是無腦做夢呢。

  “不對啊,走之前莫成不還說這事只停留在理論中無法實現嗎?”

  朱允炆有點納悶,莫成這家伙在廣州看到什么了,能夠一瞬間醍醐灌頂?

  “莫司丞說”

  這個時候朱允炆才看到紀綱手里拿著一個本子,當即就走下去一把奪了過來自己看。

  “理論來說,當氣缸內產生的氣壓推力(通馬力)推動活塞并帶動離心球和活塞桿的那一刻開始,蒸汽機已經問世,區別只在于如何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又需要如何增強才能實現一些人力很難做到的事情,此番北上山西,是為煤井排水之事。

  山西煤井多深,工人置于煤井之下,常年受積水困擾,膝下雙足多有潰爛,人力畜力極難處理,故臣自請北上,已手信蒸汽司同僚,即刻帶相應模具北上。”

  朱允炆還沒有等到工部蒸汽司的官員來請辭,說明錦衣衛效率還是快的。

  理論來說,當氣缸內產生的氣壓推力(通馬力)推動活塞并帶動離心球和活塞桿的那一刻開始,蒸汽機已經問世。

  這句話,朱允炆看了好多遍。

  最后滿腔的激動只轉換成了一口長舒。

  “十四年了。”

  這句感慨,不說雙喜,便是連站在朱允炆身后的紀綱都瞬間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距離當年在東陵莫成拿著一壺燒開的開水興沖沖找到皇帝,開始做他的白日大夢,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四年。

  沒有理論,沒有任何基礎支持,更沒有前人留下的引導。

  當年所有人都在笑話,沒有理論,大明一輩子都不可能研究出蒸汽機。

  但今天莫成做到了。

  歷史上的紐科門,跟他的朋友兩個人只用了七年就造出了蒸汽機,因為歐洲留下了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關于蒸汽研究的相關記錄,他們也有一套逐漸完善的數理知識,有什么所謂的亂七八糟的各種代號。

  而大明雖然什么西方的體系知識都沒有,就靠著老祖宗留下的不算太深奧的數學知識,整整幾千人的技術隊伍加上擁有整個大明一朝的支持,和整個明聯的資源支配,干了十四年!

  魯迅說過,去歐洲奶奶個腿吧。

  你要再跟朱允炆說這是什么天方夜譚,朱允炆保證只要這人出現在其面前,非掐死他不可。

  朱允炆相信,從零開始創造那么多奇跡的中國先民們是聰明的,其他的一概不認。

  “告訴內閣一聲,朕半個月后圣駕山西。”

  朱允炆要親眼看著第一臺蒸汽機的問世!

  聽到皇帝的話,雙喜和紀綱都心跳一漏。

  好幾年沒見皇帝離京了,今朝竟然為了一個區區莫成,一臺還未曾面世的蒸汽機,要不遠千里跑到山西去。

  “是,奴婢這就去通知。”

  雙喜點頭應了一聲,不遠處就已經小宦官機靈的跑了出去。

  哪還能真的讓雙喜親自跑一趟。

  而紀綱也很有眼色的抱拳告退:“臣這便下去安排拱衛圣駕之事。”

  沒人勸皇帝,朱允炆前邊那句話已經將態度表明了。

  告訴內閣一聲,這壓根就不是商量。

  而且皇帝的心情似乎很急迫,預留行程前的準備期只給了十五天。

  儀仗、護衛、路線和備選路線沿道的安全、補給都要籌備妥當。

  朱允炆一個人動,那就是數十萬人一起動。

  這絕不是一個小工程。

  直到紀綱離開了許久,朱允炆還在拿著莫成這份奏本看的出神,不是還按壓兩下自己的太陽穴。

  “蒸汽機,這就問世了?”

  想想,咋老覺得不太現實呢。

  不管是這些年搞出的火繩槍、炮彈引信的延時引爆技術還是什么水泥、煉鋼、手搖水泵,即使實現了兩百年甚至更高的躍遷,那在朱允炆的眼里都不算什么。

  因為沒有技術壁壘。

  攻克某一個技術,或者說思維想法和實踐行為恰好到了那一點上,就可以實現。

  但蒸汽機不一樣,不是去吹噓這項技術有多么偉大,而是蒸汽機這項技術對于整個社會轉型的重要性。

  從人力生產變成機械力生產。

  人力有時盡,怎么都不可能是機械的對手。

  但是仔細想想,朱允炆也不覺得有什么太多難以接受的。

  不管是紐科門還是瓦特,他們才多大的研發隊伍,更別提支持力度了。

  就算有國家支持,殖民前十個約翰牛的體量能給到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此刻朱允炆給的大。

  寬松的研發環境。不愁吃不愁喝,不會有人指手畫腳,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困難結點進行一次次沖擊,然后將失敗的數據記錄下來,最后將成功的數據也記錄下來,跟失敗相對比,總結成理論。

  舒適的生活環境。工部蒸汽研發司的工匠拿的都是頂薪,上到莫成這位四品官,下到普通技工,最差的一個也能有一年幾十兩的技術補貼,加上定薪,在物價平抑的南京城,活得不要太舒服。

  沒有生存壓力,生活質量上佳,腦子里不用想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家庭瑣事,也不被世俗羈絆,每天開開心心上班,休閑娛樂看看書,稍微努力的,愿意的話就再分一半精力在攻堅技術問題上就成。

  取之不盡的資源。在蒸汽的研發過程中,十四年,需要什么,大明提供什么。

  沒有去南洋買、去阿拉伯買,再不行去搶!

  要多少給多少。

  要煉鋼,全國各地取礦,你們挨個試,哪個有用用哪個。

  沒用的也給你們備著。

  整個明聯的資源是可怕的,人力也是可怕的。

  光大明加上印度就是上億人。

  你就是要攀登珠峰看看有啥,都能拼一把試試。

  在這種條件下,還用了十四年,甚至朱允炆還覺得有些慢了。

  當然,這個過程是從無到有,最值錢的,不是蒸汽機,而是為了研發蒸汽機,突破技術壁壘,總結下來的無數經驗。

  也就是那些笑話大明的人奉為圭臬的理論!

  這是最值錢的。

  大明沒有物理體系、沒有化學體系。

  現在幾千號大明頂尖的工匠搞出了一套東方的物理、化學體系。

  不一定全對,但起碼留下了種子,按圖索驥加上大明的支持,總沒道理還比西方慢了吧。

  資源的多寡決定科技的進步速度。

  神槍手都是子彈堆出來的。

  朱允炆下定了決心。

  一定要到山西,親臨現場的看一看!

夢想島中文    日月永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