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版的求是報幾乎被廣東霸了版。
這當然是朱允炆點頭同意的。
對于廣東的技術革新進步,朱允炆很開心,但要說驚訝到瞠目結舌,這還遠遠不夠。
完善的給水、排污系統也不過是在祖先的肩膀上在稍微向上爬了幾步,而所謂的手搖水泵給水,算的上是現代自來水系統前身,這一點上,領先了時代兩百多年。
原時空要到十七世紀初,才會由約翰牛發明出來。
廣東地處南方沿海,臨近南洋和印度,各項資源都是極其富裕甚至是廉價的,加上粵商似乎與生俱來的生意頭腦、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天馬行空的思維想法,刺激技術進步的種子就算是有了可供茁壯生長的沃土。
至于對糞溺等腌臜物的提取利用,進而熟練掌握的蒸糞法、釀糞法,搞污泥堆肥,那就純粹是商人的精打細算影響誕生的了。
對不管什么東西都物盡其用,榨干每一份產能價值。
哪怕是屎都不放過。
能賺一兩銀子是一兩。
“曾文濟送來的本子,希望可以大力推廣這種新式住宅,節省更多的土地使用,種植經濟作物,興辦集群作坊和工廠。”
楊士奇捏著奏本,將廣東的打算一一匯報:“而且曾文濟是個有膽子的官,他只向內閣伸手希望批三千萬的專項費用,其他的,以廣東布政使司為擔保,向廣州銀行借了五千萬,又發動廣東工商聯組織粵商集資,搞了一個多億。”
“敢打敢拼是好事,我們要鼓勵地方的銳氣。”
朱允炆頷首:“刊發到求是報上吧,豎立廣東銳意改革的風向標,希望地方諸省多向其進行學對于廣東發展的成績肯定,此時大明地方各省早都見怪不怪了。
可能只有福建、江西兩個省對此不太感冒。
后者仍然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學風氣,堅定內心士為尊的階級思想,努力讀書學習、考錄公員才是躋身名貴的人生出路。
而前者的不屑,純粹就是因為不服氣罷了。
論財富,以泉州為首的福建并不遜色廣東,甚至在消費、娛樂的多樣性、層級性可比廣東豐富太多了,而且泉州等沿海地區的工廠也沒少建。
“陛下說過,只有實業才能興邦,他們就會搞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以前招商送宅府,現在更是直接建房子,然后賣房子。”
福建的官員對此不屑一顧,不過笑話之后還是端正了態度:“既然內閣行文了,那咱們就組織一個學習小組,去一趟廣州,順便見識一下所謂的新式大樓,把一些技術學過來。
順便也邀請一下他們,讓他們來見識學習一下咱們的紡織技術。”
無論是此時大明的內需還是出口傾銷到海外的成衣市場,需求量都是極大的,泉州連開了幾家大型的手工作坊都完全趕不上工。
剪裁成衣還好些,將原材料變成棉紗的過程卻是極其耗時的。
枯燥的轉換工作需要的可不僅僅是大量人手。
于是,一群上了歲數的紡婦,把主意打到了她們織造的工具上。
不懂機械運作的原理知識,她們只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失敗點進行改良實驗,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幾年的折騰,還真讓她們搞出了一臺奇怪的手搖式織機。
因為是幾個婦女在一起合力鉆研出來的,就取名叫做多嬌機。
這種多嬌機的紡織效率之高,幾乎是之前傳統技術的數十倍之高,一個婦女一臺機器,一天紡織的量甚至超過早前一個集群作坊的出貨量。
外貿出口壓力陡然減少了許多。
福建以泉州為中心,以這款多嬌機為核心,大大小小建了幾十座成規模的織布廠,織機幾乎晝夜不息,一件件、一匹匹做工優良的成衣、絹布被裝箱,而后或走漕運輸賣到全國各地,或走海運銷往各國。
“咱們福建的成績其實是很突出的,只是本官不喜歡高調,啥事都向陛下、內閣匯報罷了,一個小小的織機,多做出了幾件衣服,算什么國家大事?
社稷江山靠皇上的領導,靠地方的統籌和承上啟下,幾個女人搗鼓的小玩意,本官何至于拿來向陛下邀功?”
褚知節并沒有覺得這算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勞,雖然福建的布價和成衣價已經低到不足往昔三成的水平,百姓的生活質量直線提高。
“提高民生質量,平抑生活物價,不就是我等為官之人的職責所在嗎?”
褚知節不覺得這算什么大功勞,即使他也在一力推廣多嬌機的擴產,卻從來沒有給內閣上過一道奏本。
只說過一句“福建當地紡布、成衣產量擴產近三十倍。”
內閣當時把這件事給朱允炆說過,朱允炆還當是福建擴產了作坊的數量,增加了紡織的人手,壓根沒往新工具上面想。
褚知節不喜歡沒事給朱允炆這位皇帝送上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更不喜歡邀功領賞,可別的省份一看廣東這架勢,這小心思就算盤開了。
年初王謙榮退,朱高熾接了大學士的班;各部尚書也多有榮退者,一下空出了四個部的缺,雖然多由各部副手左侍郎接了班,只剩下一個國資部,那也好歹是個一部尚書。
努努力,未必不能選拔進中央,畢竟,山西左布政使丁景福現在不就跑到吏部當左侍郎了。
當大家心往一處使的時候,很多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保定府是定窯的大本營,尤其是經歷宋元明三代的改朝換代后走向末落,規模產業急劇縮小,但還在勉力支撐,尤其是當北平布政使司開始傾力支持后,一度行將沒落的定窯迎來了新春。
“靠著搞瓷器,咱們的競爭力已經比不上江南了,所以咱們要另辟蹊徑。”
作為定窯的大師傅,首席匠戶,吳老三為了定窯的發展可謂是嘔心瀝血。
“去年,小五搞了種新瓷,就是那個添加牛羊骨灰燒出來的骨瓷,雖然也算是振了振咱們定窯的聲勢,重新打響了旗號。
但骨瓷這種,到底是小家小戶的買,皇親貴胄、王公將相看不上,尤其是前些年,江西景德鎮搞出了什么所謂的青花瓷,跟其一比較,咱們的骨瓷太沒水平了。
所以,咱們得燒出新玩意來。”
“大師傅,您就直說吧,咱們下步搞什么。”
一個年輕人站了起來,他就是方才吳老三點名制造出骨瓷的小五,看其歲數,也不過二十上下。
“咱們做這個。”
吳老三打懷里取出一個薄片,色澤有些渾濁。
“這東西,也太難看了吧。”
小五接了過去放手里打量,有些不甚滿意:“而且成色太差了,用來做瓷器,豈不是貽笑大方。”
這東西還不如骨瓷呢。
“誰告訴你是用來造瓷器的。”
吳老三呵呵一笑,將這塊小薄片拿起對準小五的眼。
“能看到你自己嗎?”
小五這次收聲,因為在渾濁的薄片中,依稀有張人臉。
“這是,鏡子?”
小五拿不定主意了:“如果是鏡子的話,這個成像效果還并不算太好,背面覆蓋的錫,也影響了反射,失真太嚴重。”
“所以咱們才要努力啊。”
吳老三感嘆了一聲:“這也是老夫偶然之間整出來的,我想只要功夫到了家,咱們可以制造出一面完美且無任何失真的鏡子。”
窯廠不產窯,改行生產鏡子了?
大家都面面相覷,不過吳老三是大師傅,那么多年來負責定窯的生產工作,大家多是他的徒子徒孫,自然沒有敢反對的。
“既然沒人反對,那就這么定了。”
吳老三拍拍掌:“咱們這一代定窯人,不能讓定窯毀在咱們手里,我現在宣布,小五帶的生產組繼續骨瓷的生產,這可是咱們將來研發新物件的資金來源。
其他的生產組,停止瓷器的生產,跟著我全力以赴,盡快燒出完美無暇的鏡子來。”
“好!”
大家鼓噪響應,現場很是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