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業余時間愛好文學創作的青年,我們除了專心架構自己的故事,更應該從之前的成功寫手那里吸取經驗。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如何從明清時期的中國內地寫手那里吸取關于人物設定的成功經驗。
眾所周知,明清時期,我國涌現出大量優秀的作品。在原創類中,無疑以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最為出類拔萃,在圈子里被奉為神作。可惜,曹先生坑品不好,將故事卡在了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就棄坑不填。此后坊間流傳的一百二十回全本,都由無良盜版商續寫而成,可讀性大打折扣。不過,對于初入門的寫手來說,原創作品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需要自己架構世界觀和設置人物。通常,寫作/愛好者會從同人創作入手。《西游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是同人作品的頂尖之作。但是,這三部作品在創作手法中都有受到大家詬病的地方。譬如,西游記雖然是以玄奘法師取經的故事為藍本進行的同人演繹,但故事的主角卻是一個原創人物——行者·孫。他神通廣大,手眼通天,一個原創人物強大至此,未免有杰克蘇之嫌。而水滸傳更是一部奇書,它衍生出了同人之同人——《金瓶梅》,后者顯然比前者更受歡迎,不免讓水滸傳本身的地位有些尷尬。
這幾部同人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應當還是《三國演義》。它是史書《三國志》的同人小說,作者為明代著名寫手羅貫中,據說《水滸傳》的完書也有他的功勞。毫無疑問,三國演義的發行量和傳播范圍都達到了同人界的頂峰,但它也因為人物塑造上嚴重的OOC(outofcaracter,與人物原型脫節)而受到廣大三國志愛好者的指責。但筆者認為,OOC可能并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有足夠的說服力,那么它將帶動一整個圈子的潮流,同樣可以深入人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可以說是極其成功,極其具有借鑒意義。
下面,讓我們從蜀、魏、吳三國陣營分別入手,剖析羅貫中大大在人物設定方面的深意。
蜀國線是《三國演義》的主線劇情,也是數百年來最為深入人心的劇情。與魏國線不同的是,蜀國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其說在于單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不如說在于整個主角團隊之間的配合有度。
在冒險類的故事中,主角團隊往往有三個以上的人物。如何合理安排這些人物的性格,使他們之間的互動足夠有趣,吸引讀者的眼球?在這里我要隆重推出一個以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設定黃金定律——
智將,帥將,勇將,莽福將。(注,此黃金定律并非本人原創)
在這個經典主角團隊模式中,智將往往負責推動劇情的發展,帥將吸引女性觀眾,勇將吸引男性觀眾,而莽福將則負責營造氣氛。一個這樣的團隊,必定是極為和睦,有著適當的制造波瀾的摩擦,但關鍵時刻又能團結起來,且能夠吸引各種類型的觀眾。換言之,一個主角團隊中,只要有這四種人物的存在,基本上就等于成功了。
對這一原則貫徹最好的作品,就是奠定當代魔幻文學基礎的神作《魔戒》。我們可以看到,在主角團隊中有著智將——甘道夫,帥將——萊格拉斯,勇將——阿拉貢和莽福將吉姆利。他們幾個人配合的天衣無縫,賺足了觀眾的笑聲、淚水和熱血。
而另一部西方當代少年向魔幻文學《哈利波特》表面上并沒有嚴格遵循這一原則,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核心主角團隊只有三人,其中一人還是女性。但如果我們將“主角團隊”的定義擴大為“和主角站在同一陣營,且經常出場的人物”,那么我們同樣可以找到這四將的影子。智將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由鄧布利多和赫敏來共同分擔;而考慮到格蘭芬多的“勇敢”屬性和魁地奇運動的象征性,主角哈利波特的設定應當偏向“勇將”。羅恩和海格都可以屬于莽福將,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作品中,莽福將和智將之間的互動往往是放松觀眾情緒的妙招,也是一大看點,但像哈利波特這樣讓莽福將最終和智將結為夫妻的相當少見。最后是帥將——倘若我們將目光拓展到親世代,帥將顯然非小天狼星莫屬。在許多OOC極為嚴重的同人作品中,斯內普的設定也變成了帥將,但這是原著黨如我所不能接受的,在此不做討論。
花了如此篇幅闡述魔戒和哈利波特的四將設定后,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我們要分析的對象——三國演義之蜀國陣營上來。我們將吃驚的發現,羅貫中在這個方面做的出乎意料的好。
首先是智將。毫無疑問,蜀國的智將是諸葛亮,羅貫中對他的偏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不但是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還是工程師,文學家,甚至天氣預報員。二十世紀的著名文學批評家周樹人就曾經指出“諸葛多智而近妖”。不僅如此,他還擁有令少女尖叫的外貌——在第三十八回中羅貫中描寫道:“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飄飄然有神仙之慨。”按理來講,這樣的人物塑造是有極大缺陷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主角光環開太大了”。羅貫中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為諸葛亮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細節,譬如向吳國的魯肅撒嬌,譬如故意氣周瑜的調皮行為等。此外,從諸葛亮離開隆中,到最后逝世,在他與蜀國眾人,特別是主公劉備的互動中,諸葛亮逐漸從神變成了人,這種情感上的糾葛變化也使得這個人物變得更為可親。
勇將則非關羽莫屬。羅貫中描寫了大量夸贊關羽武功的故事,譬如過五關斬六將,譬如斬顏良誅文丑,譬如單刀會。為了突出他武圣的形象,羅貫中甚至將原作中不屬于關羽的功勞也給了他,典型的例子就是溫酒斬華雄。在武功強大之余,關羽更擁有細膩的感情和堅貞的信念,可以說是鐵漢柔情。難怪數百年來,無數中國人為其傾倒,對其頂禮膜拜,更要將他尊為武財神。
帥將毫無疑問是趙云,還有后期加入的馬超。趙云這個人物的設定讓我們窺見羅貫中的深思熟慮:事實上,盡管在三國志原作中并沒有具體提到他的出生年份,但經過推算可以得知,趙云的年紀相當的大,甚至有人認為趙云的年紀比劉備本人還要大上幾歲。普遍認為,在趙云最為出彩的長坂坡戰役時,他已經五十歲左右了。而這樣的一個人物,羅貫中卻將他塑造成銀槍白馬的少年將軍形象,后來還給他裝備上青釭寶劍,其吸引年輕男性和女性讀者的險惡用心可見一斑。在故事的后期,趙云老去,為了保證帥將這一職位的穩定,羅貫中引入了馬超這一角色。在第五十八回中他描寫道:“又見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這樣的描寫,活脫脫是又一個趙云。然而,筆者的朋友,M7點兒侯同學指出,馬超的設定有著致命的缺陷:“馬超我認為是人物塑造的一個不成功的案例。可能羅貫中想通過塑造一個高貴的西域美青年形象來提升人氣,但是這個美青年的智商不高而且又失誤地提到了美青年有大量老婆孩子。”這樣的設定,雖然仍然可以——甚至更加容易——吸引年輕男性的注意,但最有購買力的年輕女性的關注卻因此流失了,實在是得不償失。
至于莽福將,沒有人會反對這就是張飛。雖然有研究者指出,歷史上的張飛是一個文武雙全,充滿才氣的男子,但由于三國演義的廣為傳頌,他莽福將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蜀國陣營中,除了這主要的四將,更有一些其他的角色也具有極其鮮明的特征。譬如武將導師——黃忠,不安定的反骨仔——魏延,以及用于襯托諸葛亮才貌雙全的只有才沒有貌的龐統等等。
也許讀者要發問,說了這么半天,為什么主公劉備卻沒有一個鮮明的角色定位?的確,蜀國陣營之所以能在讀者和觀眾的心中站住腳,豐滿起來,劉備幾乎沒有什么功勞。舉例來講,在京劇大量表現蜀國陣營的戲曲故事中,劉備很少能夠成為第一主角,擔任主角的往往是孔明或者關羽。就連在《龍鳳呈祥》這樣的大戲里,也很難說身兼主公和新郎二職的劉備有什么亮眼的表現。在歷史上,人們評價劉備是一個梟雄式的人物。但在三國演義里,劉備在蜀國陣營中的地位,與其說是主公,不如說是吉祥物。就連他粉嫩的外貌,晃蕩的大耳朵和長手,感覺都非常的吉祥物。因為這樣的一個吉祥物擔任溝通和潤滑的作用,才能很好的凝聚主角團隊,這也可以說是羅貫中在故事設置方面的成功之處。
如果說蜀國陣營的成功在于團隊作戰,那么魏國陣營的賣點則是單個極富個性的人物。
首先是全書的一號反派曹操。常言道,如果反派BOSS的塑造成功了,那么全書就成功了一半。在本書中,盡管羅貫中本人顯然對曹操有相當大的偏見,但為了書的銷量,他仍然將曹操塑造成了一個極富魅力的人物,甚至在故事的一開場,就為曹操設置了一句經典臺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云云。曹操具有非凡的謀略和決斷,擅于玩弄權術,極為狡詐多疑。但是他對于自己謀士和將領們的信任使得他贏得了眾人的追隨。此外,羅貫中還突出強調了曹操的文學愛好者屬性,這使得他的形象從一個尼祿式的殘暴的權力狂熱分子上升到了具有某種殘酷美學意義的復雜的角色。(盡管尼祿也會寫詩,但比較之下,曹操的詩作等級遠勝于他)。
在曹操線劇情中,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要屬他與關羽的互動。顯然,羅貫中在這段劇情中想要著重突出的是關二爺的赤膽忠心,但這段劇情在曹操形象的塑造上也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曹操對關羽的欣賞和渴慕,顯然不是單純的招攬人才,而是真情的流露。雖然鑒于此二人的外貌描寫,這種真情流露很難令少女們發出不懷好意的尖叫,但它卻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豐滿和有血有肉,而不僅僅是作為主角要打倒的單薄的反派象征。起到同樣作用的描寫還有第七十八回對曹操之死的描寫。曹操/他死前對親人和心腹們的叮囑,顯示了他也是擁有普通人的感情的。
羅貫中大概意識到,這樣下去曹操可能會勝過劉備,成為人氣最高的主公。對于他這樣的蜀國本命來說,這顯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他特意花了好幾回來仔細描述曹操的某些殘暴行為,并且都要附上幾個以死相諫的言官,再作一首詩來歌頌這些言官的氣節。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六十六回的“伏皇后為國捐生”和第六十九回的“討漢臣五國死節”。這樣的做法的確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以至于曹操始終被當做奸雄的代名詞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魏國武將的問題。與蜀國武將的種類繁多任君選擇比起來,羅貫中顯然沒有在魏國武將的塑造上下太大功夫,人物的形象之間顯得雷同,以至于我至今分不清魏國到底有幾個姓夏侯的武將。魏國的武將給人普遍的感覺就是戰爭機器,除了勇猛,就是勇猛,夏侯X(又忘了是哪個了)拔矢啖睛,許褚裸衣斗馬超等故事都是明證。
在這千篇一律的勇猛武將中,張遼比較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他和關羽的友情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羅貫中對他似乎極為偏愛,他的形象比其他武將更為穩重可靠。
至于魏國文臣謀士的形象塑造,我個人認為相當的失敗,作者并沒有好好利用人物本身可以發掘的資源,但也可能他是故意的,否則將會導致魏國產生過多的人氣角色,不利于突出蜀國的光輝形象。譬如郭嘉,他的形象本來可以設定成時下最為流行的放/蕩不羈美少年,一襲白衣再時不時的吐兩口血,必定能吸引無知少女的目光。又譬如荀彧,此人本來就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素有“留香荀令”之稱。他儒雅的外表和穩重的性格,也讓他具備成為裴勇俊一般的師奶殺手的潛質。可惜,羅貫中對幾位謀士的塑造都面目模糊,幾乎沒有塑造可言,暴殄天物,令人痛心。
吳國。
盡管在三國演義全書中,吳國是最不起眼的,但是經過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羅貫中在吳國線進行了最為前衛和大膽的探索和試驗,夾雜著對其它流行作品的跟風之舉。
我們知道,在今時今日的出版界,一部純男性的長篇小說想要贏得先機,就必需進行適當的賣腐。而羅貫中顯然對此煞費苦心:蜀國和魏國是主要劇情線,不應受到賣腐的干擾,因此劉備等人的外貌描寫極其悲劇,讓人腐不起來。賣腐的重任,被一股腦兒的推倒了東吳陣營。
羅貫中主打的第一個CP應當是策瑜。在第十五回中,他描寫了孫策和周瑜感人的重逢,又回憶了他們青梅竹馬的往事,更加入了對周瑜英俊外貌毫不吝惜的吹捧,并祭出定情金句“吾得公瑾,大事諧矣”。然而,這感動的一回的回目居然是“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接下來就描寫了另一個少年英雄太史慈與孫策激烈的打斗(甚至激烈到撕碎了彼此的戰袍)。收服太史慈后,孫策更親熱地拉著他的手,兩人打情罵俏。這樣復雜糾葛,又充滿著少年意氣的奮發向上的感情糾葛,無疑深深地揪住了捧著書本的年輕女讀者的心。而此后,孫策的早逝使得奮發勵志的青春戲一下變成百轉千回的虐心戲,太史慈的勇武作戰和周瑜的嘔心瀝血都刻上了深深的悲哀,兩人的先后離世也賺足了少女們的最后一把熱淚。這樣跌宕起伏的狗血大戲,雖然著墨不多,卻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成功。
在孫策一輩人去世后,東吳賣腐的重任本來應當由孫權來繼承,但羅貫中給孫權安排了更重要的任務。除了和周泰感人的主仆情外,在賣腐方面孫權并沒有太多的亮點。新一輩賣腐的擔子,落到了凌統和甘寧的頭上。羅貫中先是描寫兩人因父仇交惡,又描寫兩人互相的看不順眼,以及最后的一笑泯恩仇。諸如別扭、傲嬌等萌系屬性都可以套在兩人頭上,而在整個過程中孫權、魯肅和呂蒙等人起到的近似媒婆的作用,也表現了東吳的一派繁榮穩定。比較令人惋惜的是陸遜這個角色,雖然他有著公認的美貌,卻沒有合適的相方,無論是與孫權還是呂蒙都令人有拉郎配之感,實在是暴殄天物。總而言之,在賣腐方面,羅貫中把東吳描寫的極其血紅,卻又掩藏在男兒意氣之下,達到了不是攪基,勝似攪基的境界。
前文提到,孫權沒有大規模參與賣腐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人物。沒錯,孫權作為本書的唯一一位廢呆系主公,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賣呆和賣萌。
首先讓我們來看孫權的外貌設定。羅貫中天外飛來一筆,將孫權設定為紫髯綠眸。這種奇詭的設定,與其說是在暗示孫家具有來自西域的血統,不如說是在向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等神怪系小說致敬。
就歷史上的孫權而言,要穩固父兄留下的根基不牢的基業,又要平衡一干重臣之間的關系,還要在魏蜀兩國之間游走,應當是一個具有相當遠見和權謀的人物。但是在羅貫中的筆下,孫權從頭到尾都可以用廢呆來形容。初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便是在第十五回中被周泰抱著逃跑。此后的發怒砍桌腳,兩次攻打合肥都被打得屁滾尿流而回,每次親自上陣都要被敵人包圍,要手下大將浴血將他救出。凡此種種廢呆事跡,不一而足。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廢呆主公,不但不令人厭惡,反而令人心生喜愛。沒錯,這就是極難掌握的賣呆技術,而羅貫中將其運用嫻熟,甚至適用在一個主公角色身上,實在令人佩服至極。
除了三大陣營之外,還有一些游離其中的角色也值得注意。比如為作品增添了一絲魔幻色彩的神棍角色左慈,以及能如召喚獸一般出現的神醫華佗等等。真正做到了應有盡有,層次分明。
在人物塑造之余,羅貫中還有很多寫作手法值得大家注意和學習,譬如發現主角人氣不高就中途直接砍了換主角;比如在各個人稱視角之間的流暢切換;比如在明明毫無懸念的地方也硬是弄一個懸念吸引讀者繼續追連載,等等等等。仔細研究三國演義,下一個明星寫手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