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不再不值錢,哪怕朝廷和貴族間是大手筆,民間卻零零撮撮,甚至以物易物,交換萎縮?
這只是一喜。<<om
二喜是中西部地區,幾乎每天都有部族的歸附。
有人說這是狄阿鳥在草原上翻天覆地給鬧出來的,但很多部族并不承認,他們說他們早已把狄阿鳥派去的軍隊打敗,之所以來歸附皇帝,是仰慕皇帝的仁德,是聽說皇帝是佛祖轉世…他們向皇帝保證兵役,保證絕對的臣服,乞討一片耕地,苦學會怎么耕種,以后也不跑來跑去了,等皇帝缺少人侍奉的時候,皇帝隨時可以找到他們。
聽聽,這是他們多么懇切的主動歸附?
不但給國家增加了騎兵兵源,而且減少了邊患。
也不只是二喜。
還有三喜。
三喜是大棉局勢趨穩,敞開了前往西方佛國的通道,張懷玉坐鎮大棉,皇帝也對他信任,靖康國威不斷在西域攀升,西方佛國更多的人朝貢,來做生意,他們的駱駝隊伍運送來很多奇珍異寶,馱走大量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長月每天都有這些成支的異國來客到來,偶爾被皇帝接見一問,有的人竟來自世界的最西方,西方天邊挨著大海的地方。
泱泱中邦,萬國朝拜。
實際上這是皇帝給自己粉飾太平用的,有可能把邊疆上千幾人的小部族也拿來,當成使者湊數。
但這一回呢?
豈不是真正的萬邦朝拜?
統治這普天之下,接受這普天之下的權力,皇帝在想,凡人怎么做到呢,也只是佛祖才能吧。
佛教有西方佛國做例子,劃地經營田產,普度窮人,也不用交稅賦,越來越興盛,而那些亡命棄籍的人家在哪?或者出家,接受佛祖的庇佑,現在佛祖的庇佑成了唯一的庇佑,或者干脆依附寺廟做佃戶,為越來越富的和尚們耕種,供應他們天天什么事兒不干,吃飽了就打坐念經,引誘良家婦女雙修。
佛教擴張越厲害。
佛教能這么迅速地擴張,豈不是證明這一教是救苦救難的,是有利國家統治的?
皇帝的手上也多出了一串十三珍佛珠,座前會有一座會轉的佛龕,上頭印滿真經,由人拉著轉動,這是等于皇帝沒有時間讀這些真經,佛經還是進去了。
佛門中,晦澀的佛經之中蘊藏著很多的至理,讓皇帝心中歡喜,日日感覺有所領悟。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法門。
比如雙修,就讓皇帝感到不可思議。
歷來郎中認為房事不節制,有虧身體,卻不料佛教能有辦法,讓人采陰,不但不虧身體,還能成佛…
如果說雙修,皇帝的條件自然最好,想與多少元陰女子修都沒問題。
皇帝開始變胖。
他也是個武士,陡然發現自己飛速變胖,開始擔心,然而一問,卻是啞然失笑,佛祖是什么人?能沒個福相嗎?那是肥頭大耳,腹如圓鼓,即便是耳朵,而是吊下來拉長十來寸,自己變胖,那是修行有成呀。
這身體內,是肥肉嗎?
不是。
是佛法,是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真元。
有這三喜,有不斷蔓延的佛光,這是盛世呀。
這樣的一個盛世,皇帝慢慢享用就行了,真的一個腳趾頭都不想動,皇帝連秋天要去邊城白登山的打算都想收回去,狄阿鳥在皇帝的眼里,威脅性也漸漸消除,因為疆域如此大,百姓如此多,佛法又無邊,不是他能撼動的,他可能就是佛教所說的魔,所說的修羅,是遲早被度化鎮壓的。
然而百族依附,東夏不過是小麻煩,如此強大的帝國,卻還是有人敢冒犯,誰?高顯。高顯一個小邦卻又興了兵,打了求和,和完又打,東北之地的一個小夷,哪來那么大的底氣,竟敢一再犯邊?
還把李盤他們嚇成那樣?
皇帝的震怒可想而知。
賦閑下來的馬天佑正在寺廟中參禪。
剃度的請求早已提出來了道林和尚才是他的師傅,身邊跟來的弟子要讓他回到道林身邊時再剃度,道林剃度,能夠醍醐灌頂,有利于引導修行。馬天佑雖然沒有剃度,但向佛之心也日趨堅定,就寄身于寺廟,基本上不走動,偶爾走動,也就是去看看陶坎,去拜訪一下熊熙來這些人。
世人把他忘了。
在備州,李盤造勢,說他抗擊過兇狠的高顯奴,打到只剩自己,兵器斷掉,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備州用雷動來形容對他的褒貶,但那是備州飽受邊害,人家知道有一個馬天佑將軍。
到了長月,誰都不覺得他有什么。
別說真是情況是頂不住投降的,就是按李盤的安排,說的假的,人家也不高看一眼。
朝廷讓他來長月,是問問他高顯的情況的,問問東夏的情況。
接受皇帝派來的人詢問,他說了一些自己知道的情況,說完之后,就再也沒人管,沒有人問了,按說,他的官身至今也在吏部省掛著,只是沒錢活動,否則是死是活,翻出來給放個官。
沒人管就沒人管。
佛經上有四大皆空,他也圖個清靜,只等能夠離京之后,就回備州找道林和尚,剃度出家,終日青燈黃卷,換來心靈上的解脫。
然而高顯的卷土重來讓人把他想了起來。
皇帝派人找他陛見了。
焚香沐浴,佛前禱告,之后,被人帶到朝會。
這時,馬天佑反倒平靜下來。
這是他心寧靜了,這一回來過,也許就可以回備州。
帶他來的人讓他進去,他就走了進去。讓他站哪,他就站哪兒。黑壓壓的全是朝臣,他想找到熊熙來,想找到陶坎,卻是找不到呀,他便安安自己的心,在心底一字一字地念誦佛法。
皇帝所在的金鑾殿有人高唱,讓他入覲,他就又進了大殿,進入大殿,叩拜皇帝完,站起來,他忙著抬頭端詳,想看看皇帝是不是人說的佛祖相貌,卻是看不到,光線,冕珠,把皇帝的臉遮蓋得嚴嚴實實。
反而是他先感到恐懼,怕占住“冒犯”一詞。
他在心里念叨:“皇帝不是狄阿鳥,皇帝不是狄阿鳥,我瞪著眼看他,他一怒之下說不定殺人。”
正糾正自己的動作,遏制自己的好奇心。
皇帝說話了,皇帝說:“高顯的實際情況,是你為掩飾戰敗,夸大了吧?高顯奴有那么驍勇善戰嗎?”
馬天佑一頭燥汗就上來了。
也許他沒有那么頑強作戰,但高顯兵就是那么驍勇善戰,而且為了美化自己對敵人的殺傷,他還撒謊了,真要按實打實的情況,高顯兵比自己之前說的還善戰。他一頭扎下去,大聲說:“皇帝陛下。末將所言句句屬實。高顯奴普遍長得高大,身強健壯如熊,多數軍卒比我們的士兵一頭有余,像巨人,兵器也比我們的重二三十斤,一人發威,掄起狼牙棒,十幾人近不了身。”
皇帝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他常年習武,吃的又好,比鄉下那些沒吃沒喝的農民也能高一頭,并不覺得高顯奴有何高大。他“恩”了一聲,極盡威嚴,轉到他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朕問你。你被東夏討要走。是因為你與狄阿鳥曾有結拜之情…”
馬天佑連忙請罪。
實際上,馬天佑和狄阿鳥結拜,這些情況早有人向皇帝說明過。
皇帝示意他不要太驚恐,不要打斷自己。
等馬天佑不說話了,皇帝繼續問:“你在東夏,見到狄阿鳥了沒有?東夏狄阿鳥在干什么?他的大臣在干什么?”
馬天佑屏息凝視。
片刻之后,他大聲說:“我知道的不多。我就知道他到處問人,世上有什么比馬跑得還快?”
隨著有人憋不住,撲哧一聲笑出來,大伙就都忍不住了,笑得振聾發聵。為什么他們就笑了呢?馬天佑有點緊張,左右看一遍,大聲說:“這是真的。他的一位大臣和末將在一起住過,末將和他交情甚好,他就在天天琢磨什么比馬跑得快,他們在一起聚會的時候,入個座也要相互說,好男兒比馬快。他們全國真的都在琢磨怎么比馬快。末將所言句句屬實,若有假話,甘愿滅族。”
殿內安靜了下去。
但旋即又“轟”地喧鬧。
皇帝壓住聲音,都在笑,他說:“狄阿鳥他沒事干了,琢磨什么比馬快?”他一邊笑一邊說:“朕其實早有耳聞,只是不相信而已,你這么說,那就驗證了。”
皇帝也哈哈大笑,說:“東夏不足為慮,朕要親臨白登山,從白登山,上谷方向解除北平原之圍,順道捉點高顯奴,看看他們如何善戰法。”
退了朝會。
陶坎的家人來找馬天佑,馬天佑就去了,一進去就顯得意外,陶坎奉一人為上首,自己坐在下面,用一只手曲握,放在嘴邊,幫助忍住咳嗽,兩眼炯炯看著馬天佑。自從吐血后,陶坎的肺就出了問題,馬天佑猜想,這一次朝廷會把他派回去,也許讓自己跟著他也回去,連忙說:“將軍壯志再起,要帶我們迎戰高顯奴嗎?”
陶坎沒有回答,給他介紹上首坐著的說:“這是上柱國羊杜大人。”
羊杜平定南朝,天下知名,馬天佑大吃一驚,連忙見禮。
陶坎卻是迫不及待地問:“你今天在大殿里說的話,你之前怎么沒有給我說過?”
馬天佑苦笑說:“我在東夏就沒有外出走動,聽他們這么說,就像是笑話一樣,人家對我有恩,我回來當成笑話到處講,取笑他們君臣嗎。”
陶坎嘆息。
羊杜也嘆息。
還是羊杜先說的話:“對我朝君臣來說,就是個笑話,而實際上,卻反饋出兩個情況,首先,東夏疆域擴張,已經大到狄阿鳥發愁,戰馬都不足以聯絡;其次,狄阿鳥察覺到隨著距離的增加,官府變得緩慢,正在想法設法,提高東夏朝廷的辦事效率。”
他說:“張懷玉送來西方軍情,走了一個多月,在上書房放置一旬,等皇帝和大臣們討論完,說派兵支援,問我,我苦笑了,我說,陛下,你還是讓他自籌,自行決斷吧,以后也都這樣,否則真要支援,起碼三個月已經過去了。朝廷運作起來,效率已如此低下,我們怎么還能有心笑人家呢?倘若張懷玉在西域造反呢?當然,他不會,但是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他有意封鎖,我們幾個月后才能接到消息,會覺得要多么可怕有多么可怕。難道人家問什么比馬快,不是奮發圖強,增強國力,加快官府辦事效率的最有力印證嗎?君臣卻是笑得天翻地覆。我不理解。”
陶坎咳嗽道:“我沒有想這么多,聽公爺一講,渾身都是冷汗。”
楊杜說:“陶坎呀。既然你能看重我的意見。我想說,與高顯作戰,你別去了,你病著。就別去了。你也很難戰勝,甚至根本打不贏。”
馬天佑猛地抬頭,盯住羊杜。
這是匪夷所思的論調。
羊杜說:“北平原一時高奴難以打下,霸郡方向又被割斷,州內已不是你離開時的模樣,你能打出個什么局面呢?難大敗,難打贏,回來還不是個敗?難道等高顯退了,反攻湟東湟西?”
陶坎嘆道:“是呀。就是這么一個情況。只要北平原各路人馬不失和,高顯也難下。”
羊杜猶豫了片刻,低聲說:“你還是安心養病,等著去平陳州之亂吧。拓跋曉曉要改信佛教,想住到寺廟里,朝廷已經允許了,一旦他能自由活動,定會消失不見,他若回陳州,因為三方國書在,我靖康與東夏失和,拓跋氏百姓現在困苦,他順理成章可以起兵。這樣的英雄,沒有你這樣善戰的大將征伐,是沒有人能平定的。現在那么多外族依附,其心,那是躍躍騷動,如果不能第一時間撲滅他拓跋曉曉,怕歸附過來的部族全跟著做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