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相持,屯留之地的三城已經被王翦攻下兩城,只剩下一城也被團團的圍困,不出意外,只消靜待時機,便是擒拿樊於期與長安君成嶠。
只可惜,因二人叛亂,被趙將龐煖得了先機,秦國損失一員大將,蒙驁將軍經歷三王,一身戰功赫赫,想不到卻身隕于此。
軍令被快馬加鞭的傳回咸陽城,直入章臺宮,此時早朝未散,秦國諸位大臣仍舊在大殿之內商討諸般,其上首,則是冕冠加身,九旒相隨,玄色紅袍加身的秦王政。
高居在上,俯覽群臣,一股越發濃郁的威嚴彌散,旒石晃動,視線掃視諸般,于此掌控秦國偌大的疆域,調度秦國內政與軍政。
左側為中常侍趙高,靜立再旁,一語不發,低頭無言,靜待秦王吩咐,然則,一雙靈敏的耳朵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回旋整個大殿的動靜。
“報,王翦將軍送來前線急令!”
戰事通告無憂,從屯留歸來的那兵士手持令牌,一路入秦宮,行至章臺宮前,殿前守衛的則是前些時日招攬的秦國宮廷劍師辛勝與李信,職位左右中郎將。
那兵士跪身一禮,雙手將手中的竹簡高高舉起,朗聲而道,如此,直接令得辛勝與李信神色大驚,左側的辛勝當即對著那兵士一禮,雙手將竹簡接過,對著李信點點頭,踏步走入殿內。
行至殿中,未至前,亦是屈身跪下,將手中竹簡舉起,口中朗聲之語滾滾,回旋在偌大的章臺宮中,令殿內群臣為之側目。
遇此事,禮數可免,無人追究殿外兵士與辛勝之過,在上首秦王的示意下,中常侍趙高屈身小跑而下,便是將辛勝手中的竹簡取回,正要將竹簡遞給王上,卻見秦王單手輕搖。
見狀,趙高一禮,便居于上首左側,將手中竹簡緩緩打開,視線落入其上,頓時明亮的雙眼為之一縮,聞此刻殿中寂靜,不敢遲疑,便是高聲將竹簡之音徐徐道來。
“臣王翦奉吾王之命,率十萬精兵平長安君成嶠與樊於期之亂,與屯留合張唐將軍一處,今已下屯留兩城,長子、壺關在手,長安君與樊於期是日便可擒拿。”
“然,先前二人叛亂之時,蒙驁將軍欲班師平亂,親自斷后,不甚遇趙將龐煖、扈輒伏擊,一萬大軍覆沒,蒙驁將軍亦身隕當場,為我秦國之大損。”
“雖如是,但軍心激昂,王翦必平亂屯留,以報王上恩德,以慰蒙驁將軍之死!”
一卷竹簡,字數不多,趙高聲色脆亮,音韻頗有穿透力,神色略有悲戚,但還是平穩不亂的將整卷竹簡讀書,而后,躬身一禮,將逐漸置于王上身前條案一角。
話音落下,整個章臺宮一片寂靜,群臣相視一眼,均不敢出語,想不到因為一次小小的叛亂,竟然令秦國損失一員大將,著實可恨,于此事,想來王上更加憤怒。
“吾王在上,想不到因長安君成嶠與樊於期之事,竟然令我秦國損失大將,更是國威有損,若是不將長安君成嶠與樊於期擒拿、斬殺,只怕列國輕秦。”
“為今之計,當派一隊輕騎兵,親往屯留,一者慰勞軍士,犒賞頒賜,二者,激昂軍陣士氣,必要一舉將樊於期、長安君成嶠斬殺!”
殿中無語,未幾,位于殿中右側文臣最前方的一人,頭戴高山冠,面容清瘦,紅綠錦袍加身,玉環腰腹加身,聞竹簡之意,眼中精光涌動,便是出列,跪身而應。
“相邦此言頗合寡人心意!”
“辛勝,寡人命你親率五千騎兵,出函谷關,日夜奔至屯留,傳達寡人之令,犒賞軍士,督軍而戰,下屯留之地,凡是助力樊於期與成嶠者,一律斬殺!”
聞下首相邦呂不韋之言,秦王政直接從條案后起身,九旒垂下,看不清神色,但觀其動作,已然可窺憤怒之氣。
對著相邦點點頭,便是將目光放在殿后那身穿鎧甲的中郎將辛勝身上,一語而落,便是詔令下達,直入辛勝耳邊。
“諾!”
辛勝神情凝重,不敢遲疑,此事乃是自己第一次執行任務,必要讓王上滿意,雙手抱拳,沉聲而應,旋即,便是緩身而出章臺宮。
“蒙武!”
觀辛勝離開章臺宮,秦王政身形仍舊立于上首,俯覽群臣,揮手令相邦歸位后,便是將目光看向殿下左側軍方陣營,那里位列前方的一人此刻正神色悲戚。
一語而落,那人身穿暗黑色鎧甲,應聲出列,屈身跪下。
“汝父蒙驁為秦將,歷三王,為我秦國開疆拓土,功勛卓著,今雖死,但寡人仍封其為大庶長,食邑千戶,其子蒙武由衛尉調令內史。”
“我記得蒙武你曾說過,你有兩個兒子,今歲幾何?”
蒙驁雖非老秦人子弟,但一生為秦,絲毫不遜色秦人,如此之人,若是不厚待之,只怕會令外臣心寒,秦王政一邊言語,一邊從上首走下,直入殿中,看向身前的蒙武。
翻滾腦海中的信息,蒙驁將軍子嗣尚可,軍人世家,想來后輩均有不菲血性,雖然依秦法,蒙驁將軍的爵位不能夠繼承,但遺澤可落。
“微臣替家父拜謝王上!”
“武有兩子,長子蒙恬,于長平之戰而生,今歲十九,次子蒙毅于莊襄先王繼位時生,今歲有十!”
拱手沉聲而應,蒙家入秦數十年,今日父死,恩澤降臨,一時間,蒙武心中百感交集,雖如是,但此舉便是秦王對于蒙氏一族的看中,以頭觸地,久久未起。
“今歲十九,與寡人一般,又于長平之戰而生,當與軍陣相連,待此行王翦平亂歸來,當于王翦帳下聽令,歷練數年,希冀與蒙驁將軍一般,為寡人開疆拓土,完成不世之業!”
想不到蒙武的大兒子也是于長平之戰而出,當真是與自己有緣,只要本事不查,自己不吝嗇將其提拔,話音婉轉,直落蒙武的耳邊,亦是落在章臺宮所有群臣的耳邊。
這一次,秦王政要向群臣示意,只要有功于大秦,有功于自己,均可爵位加身,榮祿加身,福澤恩蔭后輩,萬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