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72、征鎮安平

  若說重要,三件事都是大事,不過操作性上卻有難易之分。

  如第一件,定中樞。

  這里其實又分成兩者,一個是確定王政目前勢力范圍的中央首府,一個則是確定行政上的中樞組織。

  在占領東海以及下邳之前,雖然算起來,王政呆在瑯琊郡開陽的時間其實更多些,但真正意義上的帥府所在,其實還是在彭城。

  兩個原因,一是彭城易守難攻,更為安全,二則是恰好之前的兗州兵亂,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曹孟德已替他先將這里的本土勢力清掃一空,管控起來幾乎是毫無阻礙。

  而當時王政的地盤只有三郡,彭城雖在最南面,地理位置顯得有些偏遠,倒也暫時問題不大。

  可如今卻是不同了。

  此時的王政坐擁五郡,地盤幅員遼闊不說,更是一個北鄰青州,南抵江東,東通大海,西接泰山的百戰之地,選擇首府,更多要考慮的反而是交通上的四通八達,以及戰略上的騰挪空間。

  何況本就有陶謙的前車之鑒,當日其正是將徐州的郡治從東海搬去彭城,結果在和兗州軍的交戰之中,一開始便面臨了敵人的全力猛攻,更在一敗之下導致整個徐州的官僚體系瞬間癱瘓,無法有效的組織動員之下,直接便失去了還手之力。

  有鑒于此,無論是王政還是麾下文武,都認為再用彭城這種極西方向的門戶之地來做一州的首府中樞,已是不合適了。

  至于以何城為新的首府,禰衡首先提出設在東海郡的郯城。

  比較起來,這兩個地方算是各有千秋,若論優勢還是郯城更為多些。

  首先,從安全角度上講,東海本就位于徐州的中心位置,郯城又處在郡內的腹地,背面靠北,北面是哪里,如今亂成一鍋粥的青州啊!

  而下邳卻有可能直接面對揚州、豫州的潛在威脅,這兩處目前還是所謂的盟友袁術的地盤,可眾人都覺得袁之死帶來的結果不好預料,揚州軍再度來襲的可能性更是不小。

  其次,從經濟角度上講,郯城和下邳雖然同樣水陸發達,但相較而言,前者卻離開陽更近,按照禰衡的意思,若是定郯城為首府,接下來可以更方便地將開陽的資源嫁接過來,取代其之前四方通衢的商業地位。

  這種事情,之前的州牧陶謙需要顧忌瑯琊本地的士族情緒,不敢去做,王政連顏氏、王氏這兩個帶頭的都收服了,卻是毫無難度了。

  第三,從城池建設來講,郯城是春秋時的郯國首度,又長時間做著徐州的郡治首府,甚至之前的易主也是因為陳登等人在內策應的緣故,而沒有遭到什么損毀,無論城池的防御、設施還是官署衙門都保存完整,直接便可切入。

  第四,從人心上來講,把省府設在郯城,在徐州本地人看來,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接受起來完全沒有問題。

  禰衡的這個提議,之前在彭城時張昭也曾提過,而以于禁,潘璋為首的宿將也大抵支持,王政思忖了番,先不置可否,反而望向徐方問道:“徐方,你怎么看?”

  之前禰衡說話時,徐方一直凝神傾聽,心中其實也覺得頗有道理,此刻見王政主動問他,卻是心中一動。

  將軍這是有別的想法?

  徐方很是清楚,若論內政能力,他自然不如禰衡和張昭了,而王政既然要問他的看法,似乎就是不太認同了?

  那將軍卻是認為哪里更合適呢?

  低頭沉吟不語了好一會兒,徐方有了一些模糊的猜測,又斟酌了下言語后,方才再次抬頭,環視眾人開口說道:

  “誠如禰先生方才所言,郯城不可謂不得天獨厚,繁華富庶,可恰恰是第一條,讓末將覺得此地不宜為首府!”

  “然后今逢亂世,丈夫大當此時也,卻當奮勇進取!”徐方望向王政道:“末將前些時日讀圣賢書,曾見過這一句話,孟子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方深以為然。”

  說到這里,徐方頓了頓,猛地長身而立,慷慨激昂:“比如咱們如今所處下邳...”

  “面臨揚、豫二州虎視眈眈,若是袁術當真因從弟袁之死,未嘗辟土之愿,憤而出兵,犯我疆土,便是砥鋒在前,動輒便成百戰之境。”

  “而將軍若是偏要以此地為首府呢?那便是提軍居前,以示毫不懼戰,寸土不讓之意,更可堅定徐州上下人心,磨礪三軍將士血勇。”

  “何況郯城離下邳亦不算遠,一兩百里的路程罷了,袁術當真來犯,我軍自要御敵在前,無論下邳還是郯城,若真有兵臨城下之日,還有何生路可言?”

  “末將遍觀史書,如徐州這等百戰之地,唯見銳意進取而生,未見退卻固守而存,人性向來好逸惡勞,欺軟怕硬,將軍若退,則三軍將士懈怠,敵人蠢蠢欲動,若生戰事,便有勝敗,敗則退,退則危,下邳危則郯城危,郯城失則徐州失!”

  “將軍問末將之見,末將淺薄,不知郯城是否適合為首府,卻覺生逢亂世要求保全,更應考慮進處,而非退路!”

  徐方這番話說出,直令堂上人人變色,王政則是微微一笑,只是暗自感慨徐方知吾心意,又側目吳勝問道:“阿勝,你怎么看呢?”

  “郯城只是徐州的州府罷了。”吳勝大大咧咧地道:“將軍這個徐州刺史,難道還會當多久不成?”

  “所以禰衡...先生方才說的那些,俺覺得其實都不是很要緊。”

  這話一出,尤其是后半句,再一次引得眾人沉思。

  是啊,天公將軍一年不到便從一個無處棲身的流賊成了一州諸侯,那么他的地盤,又怎可能一直只是一州呢?

  “哈哈哈,你啊。”王政心懷暢慰,只覺自家這兩個總角才是系統之外最大的收獲,郎笑聲中拍案而起,睥睨全場,正色道:“兩位少校之言,正合我意!”

  “本將心意已決,吾之首府,當為下邳也!”

  他這主公既發話了,便是乾綱獨斷,一錘定音,此事已是定下,不用再討論了,至于接下來如何完善官署衙門的設施,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員、資源的搬遷,這事自然是由禰衡以及新附的陳瑀等人負責操辦,自行商討。

  接下來便是討論行政上的中樞組織了。

  這個基本上也是和第二件事情“定官制”實為一體了。

  東漢體制繼承了前秦和西漢的體制,職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朝,但舊有的制度不可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因而又不完全與之相同。

  如王政的這個“徐州刺史”,刺史者,本是中央官員,有點類似于后世的欽差大臣,起源自漢武帝時設立的十三刺史部,主要負責監察二千石長吏、強宗豪右和諸侯,與尚書令相似,刺史秩六百石卻能監察二千石的地方郡守,位卑而權重,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條。

  但從東漢開始,尤其是東漢末年刺史權力進一步擴大,卻逐漸成為了地方常駐的行政官,不但有固定官署和駐地,且只需派人入京奏事,已不需要親自入京師匯報。

  西漢時的刺史若要罷免某州的郡守縣令,是要先彈劾的,說白了只有一個投訴權,決策權卻是在中央的三公手里,只有他們派人家驗,核實無誤后才會定奪。

  而至東漢時,刺史已不必經過中央三公,彈劾連過場形式都不用了,便可直接罷免。

  且刺史本為監察官員并無屬吏,但后來由于其權力擴大,事務增多,開始有從事為其屬吏,刺史往往派從事為耳目,掌握高官的去留大權,便開始對地方行政進行干預,到了后期,皇帝往往下詔要求刺史親預庶政,如此一來刺史的性質便從監察官轉為行政官。

  而在東漢末年時,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使得地方郡守難以應對,為了鎮壓叛亂中央再出昏招,連兵權都開始下放,直接便讓刺史、郡守乃至縣君都擁有了典兵之權,發展到靈帝聽從宗室劉焉的建議,將刺史改為州牧時,中央權威已是形同虛設,群雄割據的局面再難更改。

  既然暫時決定繼續沿用大漢的體系,那么官職直接照搬即可,并不算難,麻煩就麻煩在官職人員的任命上。一個個的郡縣,都得確定人選,下達公函。

  而這恰恰便反應了王政地盤擴展太快后出現的問題了。

  如彭城、瑯琊這樣時間長點的還好,張昭在之前本已口頭任命過國相,瑯琊亦有幾大士族的子弟管理,如今不過是一一補個文書章程即可。剩下泰山、東海、下邳這三處的郡縣,很多地方到目前為止,基本都是安排一部分天軍御外鎮守,天輔營則負責治安,卻是一個文官都沒有,內政上基本都是武將兼管,這等權宜之計,不可長久,趁此機會,還得挑選任命合適的人選。

  如郡守、縣君這些,權力極大,更決定內政民生,可謂十分重要。更是第一次正式的任命,王政必須親自過目,交代了禰衡和陳瑀聯合負責,加緊選定名單出來,然后交給他,再來一一確定。

  除了這些地方官員之外,還要任命刺史直屬的部門和官員。

  這點便不能照抄了。

  因為兩漢名義上始終是郡縣制,這代表著郡縣有常設固定的體系機構,州反而沒有。

  如今的各路諸侯基本也都是自己重新架設出一套體系,什么長史、司馬、參軍、別駕之類的官員方才給州牧、刺史配置上去。

  最后在陳瑀的建議下,大體分為三個部分,政務上設立司馬府,軍事上設立霸府,考核官員、針砭政事上,設立司空府。

  宰執府里王政任命了禰衡為左司馬,張昭為右司馬,即為目前一州官員的核心。

  自認王政為主以來,禰衡屢次獻計功勞不小,但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相較而言張昭自成為彭城國相后亦是治理有方,更有輸運糧草、補充前線士卒之大功勞,可謂允文允武,且無論名氣、資歷、年齡其實都要在禰衡之上,他位高居禰衡,連禰衡本人也沒什么意見。

  補充說下,秦漢的官制里其實都是右尊左卑,如秦代的爵位分為二十級,左庶長是第十級,右庶長是第十一級,左更是第十二級,中更是第十三級,右更是第十四級,一直到高的第二十級。可見右尊于左。

  甚至直到唐時都是如此,右尊左卑的另一個明證,是升職一般稱為“右移”,降職則稱為“左遷”。詩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琵琶行》里,就有一句“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的失意之詩,韓愈也寫過《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名器上左尊于右,應該是從明朝開始的。

  軍謀/議掾三人,一個王融,一個顏亮,一個陳瑀。

  作為瑯琊王氏、瑯琊顏氏、下邳陳氏三大世家的家主,給三個位高卻職權不清的官職,既有禮遇的成分,亦有政治意義的所在。

  霸府,這個算是王政剽竊了魏武未來的創意,當然職能上有所不同,曹操那個算是一個架空漢室的利刃,王政這個只是覺得名字好聽,本質上還是管軍事為主,制度上也是東漢目前的將官制度。

  王政自認大將軍,此號在戰國時期已有出現,漢初韓信曾擔任,后來逐漸成為常設官職,作為將軍之首,名號大將軍,顧名思義就是在將軍名稱里加上大字,如鎮西大將軍、征南大將軍等等。目的是提升名號將軍的地位,以示尊崇。

  名號大將軍在地位上高于四征將軍。

  而征鎮安平亦是遵循漢制,畢竟要留下空位,緩沖的余地,總不好叫部屬們一下子做到頂,以后誰立了功,沒法兒獎賞。

  任命吳勝為平東將軍、徐方為平南將軍、于禁為平北將軍、潘璋為平西將軍,四人皆為三品。

  剩余古劍、陳皎、吳牛、呂德等人,分別按照戰功,各有任命。

夢想島中文    騎砍三國之御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