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沒料到王政竟有這般反應,禰衡先是一怔,旋即恍然。
此子這般年青,已懂得故作姿態,收攬人心了嗎?
雖然覺得對方行的粗糙突兀,禰衡卻還是心生感動。
最起碼,這證明王政對他,還是有些重視的。
“天公將軍高義!”
先是拱手道謝,禰衡續道:“衡的父母、族人皆已命喪,故土家園化成焦土廢墟,但說到底,地鬼這莽夫不過一劊子耳,始作俑者卻是那袁本初!”
“故此,當日衡便斷指明誓,文丑、袁紹,吾必梟其首,滅其族!”
“若是衡做不到,便由我之子繼續去做...子子孫孫,永無盡時!”
“我平原禰氏,與他汝南袁氏,今后不共戴天!”
聽出了其話語中的堅定不移,王政不由喝一聲彩:“好!”
這儒生確實桀驁不馴,也確實言辭過激...
不過一個書生能露出這般剛銳的一面,卻還是讓王政肅然起敬。
最起碼,他在禰衡身上看到了一個男人最該有的特質。
骨頭硬,不服軟!
要知,即便是在大漢這個“大復仇”盛行的時代,也不可能抹除人本質上的“利己主義”。
一時沖動血氣方剛不算什么,這般深思熟慮后還能堅定不移,才殊為不易。
尤其是其所要面對的復仇對象...
是如今雄踞河北的袁紹!
王政相信,禰衡不可能不清楚這其中的坎坷和難度。
還有袁紹背后的汝南袁氏...
那是何等的龐然大物?
即便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世三公,也不過是這個當今天下第一門閥能量的冰山一角。
它的背后,還代表著南陽系、以及名教!
這甚至要從董仲舒這個人說起了。
除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是因為董仲舒將“名教”這個儒家變種,禮教前身的觀念正式地系統化,才令儒學在天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了絕對的社會正統!
所謂名教,便是將符合上位者,少數人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
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
再用以如三綱五常的概念,去對下層的百姓進行教化,這便是所謂的“以名為教”。
而汝南袁術、乃至另一個頂級門閥,同樣出過“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其實都是出身于高舉“名教”大旗的利益集團:南陽系豪強。
東漢王朝,其實從光武帝劉秀起事的那一刻起,便決定了其后兩百多年的命運。
它成為了劉氏與名教共同掌權的一個王朝。
因為劉秀問鼎的過程中,名教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
尤其是其中的三支名教勢力。
支持劉秀起兵的南陽系豪強、擁護劉秀在千秋亭稱帝的河北系豪強,以及幫助劉秀入主洛陽的潁川系豪強!
而作為南陽系的一員,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東漢建立的伊始,汝南袁氏就享受著“與國同休”的最高待遇。
只是它最后發展的實在太厲害了。
厲害到不但在南陽系內一言九鼎,唯一一個能投反對票的弘農楊氏也與其成了姻親,更已經不滿足“與國同休”,而是想要改朝建國!
袁紹怎么起家的?荀諶勸韓馥讓冀州。
這等空手套白狼的騷擾為何能成功?
因為派去的說客荀諶是潁川荀氏子弟,韓馥是潁川韓氏出身,兩家并列潁川四長,本就是世交,有情分在,更有對話的資格。
韓馥讓冀州,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是河北系的表態:他們支持汝南袁氏取代劉氏得天下。
在原本的漢末歷史上。
官渡之戰時,曹操手握青、徐、兗、豫、司、雍六州絕大部分的地盤,堆出來的兵力反而遠遜于袁紹,為何?
因為他手下的郡縣官員、地方豪強里,除了一個李通明確表態支持曹阿瞞,其余好一點的作壁上觀,兩不相幫,差一點的已暗暗投靠了袁紹。
所以為什么袁紹和袁術相繼做過天下第一諸侯?
實在都是因為汝南袁氏的能量,太大了。
大到漢末紛爭由他家而起,群雄逐鹿變成蕭墻內斗。
“原來如此。”
清楚對方的身世背景后,王政稍一思索,也就清楚了禰衡此番的來意和緣由。
他放下了始終存在的戒心,點了點頭:“先生既要滅汝南袁氏,故此才找我這黃巾反賊?”
“不錯。”禰衡凝視著王政,坦然承認:“若為權位名望,建功立業,衡家族亦世食漢祿,決計不會來拜見將軍,更不會從賊!”
“但衡既為復仇,袁氏勢大,當今諸侯皆為其爪牙,天下雖大,除了將軍,衡卻是...”
“爽快!”王政倒是蠻欣賞他這個直言不諱的風格,“本將的確不是你最好的選擇,不過...”
“若是欲滅袁氏,可能是你唯一的選擇!”
“不過,你當真覺得我能敵的過袁家嗎?”
“天公將軍當前自是萬萬難敵。”禰衡搖了搖頭:“但來日方才,若是他朝卻是未必不能滅袁紹,除袁氏。”
這么看好我嗎?
王政有些訝然地望去,見禰衡繼續侃侃而談:
“君以弱冠之齡,攻趙縣、占廣饒、破臨淄,乃至凜冬之際十幾萬人突襲徐州,至今十余戰均是大捷,可謂有昔日淮陰之風,威名遍傳天下。”
“這幾日來,衡在城內凝目端視,也看出將軍麾下兵精將猛,軍紀整肅,堪稱精銳,最為難得的是,這等可戰之兵,乃是將軍一年不到自行培養而來,衡雖不明緣由,亦是驚嘆欽佩!”
“主帥有志有能,將士敢戰能戰,俱是霸業之基啊。”
“無為將無德一豎子耳。”王政自嘲笑了笑:“可當不起先生之譽。”
“不然。”禰衡正色道:“將軍起勢之初,自家兵寡,降卒者眾,殺之乃免太阿倒持、主客易位之舉,衡豈能不知?”
“反是將軍不似其余黃巾首領,一不裹挾無用之民,二不強納慘敗之軍,這才是不為眼前小利所動的明辨形勢。”
“莫說其他所謂渠帥,便是各路諸侯,昔日張角,也未必有此果敢堅毅!”
頓了頓,禰衡飲了寇茶,又對著王政懇道:
“衡本欲前往荊州,只是聽聞將軍選擇年關之時入徐州,再結合將軍當日起事之時,便覺將軍對局勢和時機的把握甚妙,故才改變行程,同來徐州。”
“其后更聽說將軍在徐州各城時再無青州時破家納財,裹挾流民的舉動,更在臨沂掛出求才令,已是頗為心折!”
不錯啊,繼續夸,不要停!
見禰衡一番坦露心跡,直言來意,兩人相顧而視,之前的沖突嫌隙登時冰釋。
又是以茶帶酒相敬一番后,王政決定言歸正傳,面容一肅,問道:
“先生方才列舉四面之敵,本將亦大為認同,正要請教如何破此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