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二十五章 討伐檄文

  燕王府,朱棣召集主要文武官員商議接下來的戰局,張玉等武將爭相發言,姚廣孝等文官也頻頻獻計獻策。

  商量了半天,朱棣有些建議欣然采納,有些建議委婉拒絕,最后指著一直沉默的徐灝,笑道:“為何不說話?”

  徐灝說道:“我在想那奏疏,可以借此展開輿論大戰,或許不比戰場上的勝利所帶來的影響稍差。”

  三天前,集徐灝等多位北方大儒之手筆的奏疏被快馬送往京師,頭一句即是出自徐妙錦的“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此乃政治上的針鋒相對,為了爭取民意和起兵的法理依據,占據禮法道德上的制高點。

  這第一句就把天下諸王和燕王營造為兄弟間同氣連枝,隱隱指出藩王與建文皇帝之間有著殺父之仇。

  朱棣親自審閱修改,奏疏里全文如下,言及自從父皇春秋已高后,每歲都會召諸王或一度或兩度入朝,健康之日尚且如此,而病危之時焉得不召喚我等諸子見之?既不知父皇得了什么病,亦不知服用何藥。

  {禮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即使忝為皇子分封于燕,離京三千里之遠,可每年朝覲,馬行不過七日,父皇生病日久,如何不令人來報?不得一見父皇,知何病,用何藥,盡人子之禮也。

  焉有父病而不令子知者?焉有為子而不知父病者?天下豈有無父子之國也邪?無父子之禮者則非人之類也!況父皇閏五月初十日未時崩,寅時即殮,不知何為如此之速也。

  禮曰:“三日而殮,候其復生。”今不一日而殮,禮乎?古今天下,自天子至于庶人,焉有父死而不報子知者?焉有父死而子不得奔喪者也?及踰一月,方詔親王及天下知之。如此則我親子與庶民同也。又不知父皇梓宮何以七日而葬,不知何為如此之速也?

  禮曰:“天子七月而葬。”今七日即葬,禮乎?今見詔內言“燕庶人父子,豈葬父皇以庶人之禮邪”可為哀痛!

  未幾即拆毀宮殿,掘地五尺,明有詔云:“太祖高皇帝開基創業,平定天下,用心三十年,紀綱法度,布畫大寶。猶如起造巨室,與人居處,茍為官者不修政事,不守法度,如拆毀室廬,欲求安處,焉有是理?”

  旨哉言乎?今奸臣首將宮殿拆毀,與所言大相違背,使天下之人遵法。亦難矣!

  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父皇存日。嘗與諸王曰:“我為天子,蓋造宮殿,不過欲壯觀天下,萬邦來朝。使其觀瞻,知中國天子之尊嚴也。然此勞軍民之力,費用錢糧。豈易爾邪?蓋此宮殿,極為堅固,使后世子孫不須更造,以勞軍民。”今拆毀祖業,禮乎,非禮乎?

  父皇賓天,不得奔喪,欲自詣京,復恐外人不知者謂有他志,故吞聲忍氣,不敢出言,痛裂肺肝,淚從中墮,不意奸邪小人,交構為惡,巧言欺惑,變亂祖法,豈不知《皇明祖訓》御制序云:“凡我子孫,欽承朕命,毋作聰明,亂我一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負朕垂訓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將孚佑于無窮矣。嗚呼,其敬戒之哉!”

  伏自父皇賓天,聞齊泰等奏定禮儀,凡朝夕幾筵,揖而不拜,及小祥節律,祭不親與。我差百戶林玉、鄧庸等奏事,輒被囚系,垂楚鍛煉,令誣王造反,云“擅自操練軍士,造作軍器,必有他圖”。

  齊泰等明知《皇明祖訓》兵衛內二條:“凡王教練軍士,一月十次,或七八次、五六次,若臨事有警,或王有間暇,則遍數不拘。”又云:“凡王入朝,其隨侍文武官員,馬步旗軍,不拘數目。若王恐供給繁重,斟酌從行者,聽。其軍士儀衛旗幟甲仗務要拜明整肅,以壯臣民之觀。”想惟太祖高皇帝以諸子出守藩屏,使其常歲操練軍馬,造作軍器,惟欲防邊御寇,以保社稷,隆基業于萬世,豈有他哉!

  其奸臣齊泰等不遵祖法,恣行奸宄,操威福予奪之權,天下之人,但知有彼,不復知有朝廷也。

  七月以來,詐令惡少宋忠、謝貴等來見屠戮,為保性命,不得已而動兵。宋忠、謝貴俱已就擒,已具本奏聞,恭候裁決,到今不蒙示渝。

  齊泰等又矯詔令長興侯耿炳文等領軍駐雄縣、真定,來攻北平。重為保性命之故,不得已而又動兵,敗炳文所領軍馬,生擒附馬李堅、都督潘忠、甯忠、顧成,都指揮劉燧、指揮楊松等。

  奸臣齊泰揭榜毀罵,并指斥太祖高皇帝。如此大逆不道,其罪當何如哉!十月十六日,又矯詔令曹國公李景隆軍總領天下軍馬來攻北平。

  躬率精銳,盡殺敗之。李景隆夜遁而去。若此所為,奸臣齊泰等必欲殺我父皇子孫,壞我父皇基業,意在蕩滅無余,將以圖天下也。此等逆賊,義不與之共戴天,不報此仇,縱死不已。

  今昧死上奏,伏望憫念父皇太祖高皇帝起布衣,奮萬死,不顧一生,艱難創業,分封諸子,未及期年,誅滅殆盡。俯賜仁慈,留我父皇一二親子,以奉祖宗香火,至幸至幸。

  不然,必欲見殺,則我數十萬之眾,皆必死之人。諺云:“一人拼命,千夫莫當。”縱有數百萬之眾,亦無如之何矣。愿體上帝好生之心,勿驅無罪之人,死于白刃之下,恩莫大也。倘聽愚言,速去左右奸邪之人,下寬容之詔,以全宗親,則社稷永安,生民永賴。若必不去,是不與共戴天之仇,終必報也。不報此仇,是不為孝子,是忘大本大恩也。伏請裁決。}

  徐灝把這份似是而非誰得知的奏疏刊印了整整十萬份,經各種通道發往天下各地,為燕王制造聲勢。

  隨后燕王向作戰有功的將士頒發獎賞,徐灝累的腳不沾地,只因朱棣一句:“不徇私情,不虧公議,有功無功,不令倒置”。

  一大批將領和文官得到了提升,全部升入了北平都司任職,徐灝卻不經意間被排斥出了權力核心。

  朱棣一手掌控北平都司并親帥五軍,可謂所有精銳盡皆直屬于燕王矣,將領中不但包括多年跟隨他的心腹,也有多年的老部下,還有一些因被朝廷懷疑和燕王勾結謀反而被罷黜的官員將領。

  都司可以管轄許多衛,是以都指揮要比衛、護衛的指揮地位高太多了。相比之下,徐灝作為留守北平府大將軍,地位看似高高在上,可怎么看都是個虛職,手里沒有一兵一卒,頂多調動些各地守軍。

  不過對此徐灝沒有任何意見,打仗就得令出一人,再說他又沒什么野心,甚至準備等適當的時候主動辭去將軍一職。

  這一日徐灝匆匆去了燕王府,對朱棣說道:“整編降卒的時候發現有十人乃從皇陵守卒抽調而來。”

  朱棣大驚說道:“快把人都請過來。”

  很快十個老家人走了進來,朱棣不禁為之惻然,想起就藩之前在鳳陽老家住過的那幾年,老家的鄉親,山上的一草一木,祖宗陵寢里的一磚一瓦無不歷歷在目。老話說得好,親不親故鄉人。

  朱棣上前挨個問候,怒道:“幼沖不思祖宗陵寢為重。守卒以調而來。天下士馬固多,豈少此數人?”

  徐灝清楚燕王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攻擊朝廷的機會,因此事無巨細皆前來稟報。此刻心說也虧了你朱棣借題發揮的本事。話說回來,沒有這份政治上的精明和遠見,想做皇帝就是妄想,也難怪農民起義最終沒幾個成功的。

  朱元璋為何能夠做了皇帝,看看眼前的朱棣就知道原因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山,蛟龍興焉。不放過所有細節,只要能堅持下去,本來嚴重傾斜的天平或許有一天就會急轉直下。

  正月二十八日,燕王府發出了正告天下的激揚檄文,再一次把先前奏疏里面的內容傳達出來,明確無誤的直言要為報父仇,曉諭普天下藩屏諸王,大小衙門官吏軍民人等。

  并且拉攏眼下朝廷被文臣把持而地位變輕的武將,號召天下都司,并各處衛所指揮官吏,“當思我父皇恩養厚德,同心戮力,整爾士卒,礪爾戈矛,星馳前來,共行捕獲左班文職奸臣,獻俘于祖宗神明,令受非常之刑憲。上以正其君,下以安其民,使我父皇子孫基業以永萬世。”

  最后聲稱“今奸臣齊尚書、黃太卿等,余必不與之共戴天,不報得此仇,縱死亦不已。故用欽遵《皇明祖訓》法律內一條躬行率領精兵三十萬,誅討左班文職奸臣”

  洋洋灑灑,聲氣奪人,毫無顧忌的指斥朝廷罪過。暗中徐灝使出了渾身解數,數十萬份小冊子圖文并茂的送往各地。

  無意中那幾十個教導軍士識字的落第秀才,搖身一變又成了文職工作者。徐灝干脆設立主編編輯記者等職位,很快推出了首份燕王府官方邸報。

  書本似的報紙封面上,赫然印著四個大字,燕京時報!(

夢想島中文    平凡的明穿日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