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0402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

  隨機推薦:

  就在正德七年的這一次日本朝貢中,發生了嚴重的貿易摩擦。

  而日方外交人員提出了兩大訴求。

  第一個訴求,商品貿易的價格,必須嚴格按照之前的指導價來交易。

  另外一個訴求是,有幾個明人,如孫瓚、高老官、潘五等輩,說是幫著日本使者販賣帶來的私貨,結果騙了東西就跑了。這些東西價值大約五百兩,這都快三年了,有沒有人管管啊?

  嗯…,日本人自己的《壬申入明記》里寫的,污蔑的可能性很大。

  我天朝上邦,不應該啊。

  那么,為什么滿朝文武,對這種朝貢貿易口誅筆伐,說的一無是處呢?

  原因有如下三點。

  第一,貿易上確實有利可圖,但是地方政府要招待使團的食宿,有的時候對方的使團潤來了,就死活不走,福利這方面是完全白給的。

  地方政府既不想掏錢當冤大頭,又不想時間久了鬧出外交風波,惹得自己不痛快,所以對朝貢這件事頗為抵制。

  這一塊的因素大約占全部理由中的1,畢竟花的不是我的錢。

  嘻嘻。

  第二,朝廷的朝貢體系中,有一個巨大的虧空項。那就是川、藏方面的番人。川、藏那邊的番人進貢的物品,大多是刀劍、鐵甲,以及僧制品。

  川、藏番人的冶煉技術一般,刀劍、鐵甲之類的質量根本不夠看,他們創匯主要是靠活佛們死后的僧制品。

  大明這些年收到的僧制品,計有佛骨十萬多斤,佛牙八千多顆,舍利子堆積如山。

  這些僧制品幾乎沒什么用處,而大明對他們的賞賜,則是以絲綢,生絹和大明寶鈔為主。

  這就產生了巨大的虧空。

  劃算嗎?

  其實還是很劃算的。

  很多人認為大明對雪區只是理論統治,其實并不然。

  元代的時候,朝廷對雪區是以流官萬戶管理,到了明代,管理雪區的就成了世襲的教王。

  從流官,變為世襲,看似是統治權降低了,但是從政治結構來看,卻不能這么算。

  元朝的時候管理雪區的流官,并不是由朝廷進駐的,而是由本地勢力推舉的,這就讓這個流官失去了朝廷羈縻地方的意義。

  再加上這是個以宗教為主的地區,這樣一個行政官員,又能發揮出多大的本職作用呢?

  明朝的時候,以世襲代替流官,看似是統治權退步了,但是卻在事實上,把一個能發出整體聲音的雪區肢解了。

  雪區的統治結構,由原先的公推萬戶,變成了七王并立。

  七王分別為闡化王、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大寶法王、大乘法王。

  闡化王、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瓜分其地,五王各據一方,建立起了自己的世襲世系。

  大寶法王和大乘法王則在宗教上統治他們的思想。

  分裂之后的雪區,不再具有個體意識,而是直接接受明廷的垂直領導。

  法王們沒事就派人進京,美美的享受著明帝國的好日子。

  教王們也以封君的姿態,事事都要大哥點頭。

  而明帝國呢,克服了重重困難,做了一件看似更不劃算的事情。

  那就是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通了從雅安入藏的驛路。

  永樂五年朱棣對闡化王下詔:“諭帕木竹巴灌頂國師闡化王同護教王、贊善王、必力工瓦國師、川卜千戶所,必里、朵甘、隴三衛、川藏等簇,復置驛站,以通西域之使。”

  與此同時,命令“都指揮司劉昭、何銘等往西番、朵甘、烏思藏等處設立站赤,撫安軍民”。

  “令所轄地方驛站有未復舊者,悉如舊設置,以通使命。”

  在漢藏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總共花了七年的時間,“自是道路畢通,使臣往還數萬里,無虞寇盜矣。”

  前些年的時候,上任闡化王去世,其子阿吉旺秋第悉派番僧兩人,前往北京請求世襲。

  結果因為路太遠,當這兩名番僧帶著明朝的敕書趕回西藏時,新王阿吉旺秋第悉又因病去世了。

  現在麻煩了,繼位的變成孫子了。

  兩名番僧不想再跑這一趟了,于是湊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后一致認為:漢人知道個雞兒啊,我們直接把名字改了不就行了。

  于是兩名番僧靈活操作一番,修改了敕書,由阿旺扎失扎巴堅繼任。

  阿旺扎失扎巴堅高高興興的拿著敕書,以及繼承的勘合印章,讓人給朝廷進貢謝恩。

  結果卻被四川的守臣看出了問題。

  于是四川方面立刻將這些人逮捕,并且建議天子:他媽的,這幫人假冒圣旨,殺了吧!

  但是天子可不傻啊。

  儀式感什么的,只是PUA的形式,真急眼了可就不好玩了。

  于是朱厚照的老爹建議:算了算了。

  最終,免其死罪,發配陜西平涼衛充軍。

  “其時王卒,其子請襲,命番僧二人為正副使往封。此至,新王亦死,其子阿往扎失扎巴堅參請封。二人不得已授之,遂具謝恩儀物,并獻其父所領勘合印章為左驗,至四川,守臣勤其擅封,逮治論斬,減死戍邊,副使以下悉有。”

  ——《明實錄孝宗實錄》

  可以說,統治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動用智慧去小心呵護的。

  也沒必要用一個武斷的標準,來判斷其政治形態。

  整體來看,從永樂到洪熙,到宣德,到正統,到景泰,到成化,到弘治,到正德,各位大明天子對川藏番人的態度就是…

  花點小錢,先讓他們聽話,相信后人的智慧。

  正德皇帝也勤勤懇懇,用著自己不多的私房錢,籠絡著這些坐鎮邊疆的宗教勢力。

  為了徹底和那些崇信宗教的番人打成一片,深化大明的統治,他甚至得到了一個宗教身份。

  大慶法王!

  要是歲月長久,朱厚照能順利的完成自己的執政,焉知這“大慶法王”的尊號,不會成為藏人心中的“天可汗”呢?

  然后,問題來了啊!

  ——正德沒有后啊!!

  這大明,我哭死。

  后來上臺的玄都境萬壽帝君,雖然有些小聰明,但這個藩王出身的家伙,對如何統治一個國家,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隨著玄都境萬壽帝君的無差別滅佛,以及向大明稱臣的七王在雪區的斗爭中失勢,這套統治體系直接失靈了。

  等到后期,《徐霞客游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

  “吐蕃國有法王、人王。人王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養法王,而不知有中國;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

  “其教,大法王與二法王更相為師弟。大法王將沒,即先語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歸養為大法王,而傳之道。”

  那么在大臣們眼中,如此吃虧的川藏朝貢貿易,在他們反對聲浪中所占的比重為多少呢?

  也是1,因為這踏馬又不是花的我的錢。

  嘻嘻。

  第三點,也就是權重占比達到98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

  那就是貿易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被狗日的皇帝拿來發工資了啊!

  那他媽是我的錢啊!

  不嘻嘻啊!

  裴元作為一個有著后世視角的人,當然能更開放的看待這個問題。

  明朝在通過朝貢獲利的同時,歷代皇帝也在不屈不撓的想要造船走出去,那種對朝貢的限制與其說是想減少損失,不如說是為了保護那些本可以壟斷的市場。

  可惜,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說起來,這次日本使團的爭貢,也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內部的矛盾。

  爭貢事件,大明國內記錄了一次,就是有名的嘉靖二年的寧波爭貢。

  但是結合日本國內的記載,其實爭貢發生了兩次。

  一次是在日本國內爭貢,就是這次正德七年的入明爭貢。

  一次是在寧波爭貢,把日本國內的矛盾擺到了大明的明面上,就是嘉靖二年那次。

  按照大明天子對日本十年一貢的命令,這兩次爭貢事件,其實跨度達到了三十年。

  明朝的記載不甚詳細,自然也就很難發現這里面的巨大機遇,也沒有意識到大明帝國和日本微不足道的兩次貿易,會引發了日本天翻地覆的變化。

  之前說到了,和大明的貿易,是日本國內永樂通寶輸入的重要財富口徑。

  最開始,這個財富口徑,一直掌握在足利幕府將軍手中。

  足利義滿向大明朝貢,得到了大量永樂通寶的賞賜后,立刻就動了心思。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

  ——我要炒幣!

  日本當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是已經用了數百年的宋錢,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日本本地的自鑄銅錢,以及小規模流入的洪武通寶。

  于是,為了把這些大明錢幣炒高,足利將軍家族用了數代人的努力,推廣手中的永樂通寶。

  足利將軍首先以政令的形式,強行要求各地諸侯不得拒絕永樂錢。

  隨后又發布《撰錢令》,宣布永樂通寶和宣德通寶可以用來繳納段錢和年貢,其他的宋錢、日本錢作廢,不允許再被使用。

  足利將軍勢敗之后,接過了朝貢貿易的大內氏和細川氏也發現了這個財富口徑的好處。

  他們也一致認為…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

  我們也要炒幣!

  兩家聯手向大明朝貢,換取大量的永樂通寶,隨后繼續在日本國內炒幣。

  其他的日本諸侯都看傻了。

  永樂通寶那么香嗎?

  大內氏和細川氏紛紛表態:快上車吧,來不及了,四千點只是起點。

  于是其他日本諸侯也上頭了,爭先恐后的使用永樂通寶,并且在貿易中只認永樂錢。

  經常玩日本戰國游戲,和看日本戰國動作片的,就會發現織田信長家的軍旗上就畫著永樂通寶,一些諸侯的頭上、甲胄上,帷幕上,到處都有永樂通寶的花紋。

  后來豐臣秀吉一統日本,他琢磨著自己出身貧寒,想搞點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證明自己的闊氣。

  那我干點什么呢?

  干點什么能顯得闊氣又不失文雅,高貴又不失內涵呢?

  于是他窮盡想象力,用黃金和白銀,鑄造了許多永樂通寶。

  ——嘖。

  現在問題來了,日本勢力最強的兩個大名,這會兒正在瘋狂的炒作永樂通寶,想要仗著這個財富口徑洗劫其他大名的財富。

  可、可那是永樂通寶啊!

  大明的永樂通寶啊!

  老子就在大明啊!

  那些日本大名費勁心思,刀兵相向,你爭我奪想要得到的永樂通寶,老子他媽的看到都懶得彎腰撿啊!

  要是趁著他們瘋狂炒作永樂通寶的時候,自己悄摸摸的聯系一個帶路黨,跑去瘋狂的兌現,先是向那些小諸侯們鋪貨,然后集中力量擠兌大內氏和細川氏。

  豈不是直接能讓兩個巨頭崩潰?

  裴元都無法想象那種高位出貨的酸爽了。

  如果這兩個大名轟然倒下,而且是以金融崩潰的方式崩盤,肯定會席卷其他地域,造成一連串的反應。

  說不定整個日本,都會提前來到了戰國的高潮階段。

  日本那地方,可是有著豐富的黃金和白銀的,裴元可以用珍貴的永樂通寶,把那些司空見慣的黃金白銀換回來。

  而如果裴元沒記錯的話,日本這個國家特別的奇怪,越是吃虧就越是著迷。

  越是戰亂,永樂通寶就越值錢。

  不然也不會發生織田家的武將把永樂通寶畫滿全身,豐臣秀吉鑄造金銀永樂通寶的事情了。

  后來西班牙白銀從菲律賓大量涌入大明,日本白銀換不到永樂通寶了。

  那些大名們失去了這個財富口徑,這才紛紛放棄炒作,讓永樂通寶開始貶值。

  裴元想著,下意識的在地上簡單的畫了倭國的地圖。

  他對日本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對日本的戰國時代也只是有個粗粗的概念,畫出的地圖只有個大概的模樣。

  裴元仔細地看著。

  腦海中閃過一個個念頭。

  野人女真、倭寇、山東備倭都司、羅教、日本朝貢使團、大內氏、細川氏、永樂通寶、白銀集團的崛起、內府庫的放血、中豆油集團、大明寶鈔的炒作。

  一系列的念頭模模糊糊的結成了一個網,慢慢的編織在了一起。

夢想島中文    沒錢當什么亂臣賊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