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張弛接著問:“我們該怎么命中目標呢?我是說,我們在夜里甚至都看不見敵人!”
“這就是我們爭論的焦點了!”布勞恩說:“我們觀點相同的地方,就是可以用照明彈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地方,是巴西勒先生認為應該在每一枚‘飛機飛彈'上都安裝照明彈及發射裝置,而我卻認為應該設計一款專用的用于夜間偵察的‘飛機飛彈’,簡單的說,就是它的戰斗部不裝炸藥,而是裝更多的燃料可以巡航更長的時間,也可以裝更多的照明彈用于偵察!”
應該說這兩個選擇都有好處,前者可以單獨掃行任務,但任務失敗的風險更高,因為它攜帶的照明彈不可能多,一旦照明彈用完了,它其實就是個瞎子,基本沒有命中目標的可能。
后者必須得互相配合,但任務成功的慨率更高,因為“偵察飛機飛彈”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指引目標。
張弛想也不想就說道:“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后者!”
張弛當然知道如何選擇,因為那實際上就是現代最流行的“無人偵察機”,只不這現代的無人機已經發展到“察打一體”,也就是可以執行偵察任務,萬一發現重要目標還可以對其進行打擊。
張弛當然不會指望這時代的“偵察飛機飛彈”能做到察打一體。
“它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張弛說:“我是說這種‘偵察飛機飛彈’!”
“不會需要很長時間!”布勞恩回答:“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炸藥卸下來,然后換上照明彈發射裝置就可以完成了,如果順利的話,只需要幾天的改裝并對其進行測試!”
“很好!”張弛說:“那么,現在就開始吧!”
“是的,將軍!”
看著又帶著助手忙成一團的布勞恩,張弛暗道自己果然沒有白費心血,這個布勞恩果然是個天才,不愧是傳說中的首個把人類弄上月球的家伙,才來沒多久就解決了“飛機飛彈”夜戰能力的問題。
當然,這玩意能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那還得看實戰。
于是作戰方案就這樣定下來了,白天用戰機,晚上則用“飛機飛彈”封鎖朝鮮海峽。
當然,主要還是要依靠“飛機飛彈”,因為日本人不是傻瓜,他們知道白天的天空是盟軍的,那時候跨越朝鮮海峽就跟找死沒有多大區別。
遠征軍的問題,就是“飛機飛彈”數量不多:庫存三百枚,每天生產三十枚,準備個十天半個月的也只有六百多枚,就算命中率能有十分之一…那也只能命中日軍六十多艘船。(注:在夜里十分之一是相當高的命中率)
日本人用于舉國跨越朝鮮海峽的艦船肯定不只六十多艘,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些體積較大、抗沉性較好的大船,比如軍艦或是大型商船之類的,這些船可不是一枚、兩枚“飛機飛彈”就能將其摧毀的。
所以,張弛這段時間就催促著工廠沒日沒夜的生產,甚至都用上了三班倒的方法,機器沒日沒夜的開著,三拔工人輪流上去折騰。
這一來產量就翻了一倍,幾天后就擁有一千多枚“飛機飛彈”了。
與此同時,張弛還下令另外再開兩家制作工廠…雖說這“遠水解不了近渴”,工廠建立到能夠生產至少得幾個月的時間,但誰又知道到時是否會需要呢?戰場從來都是偏向有準備的人,這些新建的工廠就是一種準備。
“將軍!”就在張弛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通訊員就拿著一封電報,說道:“英國來的電報!”
張弛一看代號,是艾森豪威爾發來的,大意是讓張弛盡快處理好沖繩的事務返回法國,法國戰場需要張弛的指揮。
對此張弛只能表示抱歉,現在東北的事才是燃眉之急,張弛不可能會為了法國戰場而忽略了東北的安危的。
原本張弛以為這艾森豪威爾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不久后史迪威又打了一個電話來。
“張!”史迪威說:“聽說你回來了?”
“是的!”張弛回答:“我去找過你,可他們說你在醫療船上養病!”
這是美國奢侈的一面,他們擁有像豪華郵輪一樣的醫療船,上面有各種休閑設施,比如游泳池、酒吧,而且還會往風景好氣候溫和的地方開。
“是的,你知道的,以前打仗時落下的老毛病了!如果知道你回來了,我會回去的!”
“不不!”張弛說:“你應該多休息,這里的事我會處理好的!”
“嗯哼!”史迪威說:“我當然知道,這就是我想對你說的,不要過于擔心,你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法國。”
聽到這,張弛就知道艾森豪威爾已經與史迪威聯系過了。
“為什么?”張弛問:“你不認為我應該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不用擔心!”史迪威說:“那都不是什么問題,都會解決的!”
“也許你不了解現在的形勢…”
“不,我了解!”史迪威說:“以后你會知道的,你應該回法國!”
說著史迪威就掛上了電話。
這讓張弛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過張弛也沒多想,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總之耽誤之急就是不能讓小日本逃到中國的土地上,少一個是一個。
“偵察飛機飛彈”的研發進行得十分順利,甚至就在第三天晚上,第一枚“偵察飛彈”就發射到了朝鮮海峽并展開偵察。
它甚至還發現了正在布設水雷的日軍。
而日軍當然不知道飛在空中的是什么…他們想當然的以為是飛機,可是這“飛機飛彈”尾部噴出的尾焰及其速度又不像飛機。
僅僅只是這樣,就在日軍中產生了不小的恐慌,因為他們以為盟軍又有什么新裝備對付他們…這或許也跟日軍長期處在被轟炸、饑餓及時刻處在生死邊緣所承受的壓力有關。
不過無論如何,該來的總是會來的,張弛就等日軍實施跨越海峽的那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