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反斜面”戰術其實并不是牛島滿發明并應用到實戰的。。:。
發明這種戰術的恰恰是被日軍所不屑的…
在中國戰場上,相比起日軍的大炮、坦克和飛機來說,就處在裝備的絕對的劣勢,而中國戰場又屬于戰事十分頻繁時間跨度也十分漫長的區域,于是時間一久,官兵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的‘性’命盡可能的擋住日軍的進攻,就研究出了這種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銷日軍優勢火力的戰術。
日軍通常對這種戰術是不屑一顧的,原因一是這戰術用在部隊里手里效果并不是那么好…“反斜面”戰術的確可以抵銷一部份日軍在火力上的優勢,但日軍近身戰斗力同樣也比要強很多,有時日軍甚至為了節省彈‘藥’更希望能與近身‘肉’搏,于是就算使用了“反斜面”戰術在日軍的進攻下也很容易崩潰,甚至還更容易崩潰…使用“反斜面”戰術要求部隊心理素質較高,要求部隊敢于直面敵人敢于打‘肉’搏戰,而往往缺乏這種勇氣和士氣。
這使得大多數日軍將領并沒有將“反斜面”戰術當一回事,甚至還認為這種戰術是種失敗的戰術。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日軍一直都沒把放在眼里,所以想當然的也就以為的“反斜面”戰術不怎么樣。
但牛島滿卻不是一般的日本人,他夠狠、夠兇殘、夠冷靜…所以他知道學習利用敵人的東西。
牛島滿認為,中國人在對抗日本人時是處于裝備劣勢,日本人在對抗美國人時同樣也是處于裝備劣勢。所以,中國人這么多年對抗日本人的實戰就是日本可以借鑒的絕佳的經驗,就像地道戰、游擊戰一樣。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斜面”戰術。
于是,牛島滿使用了大量的從中國戰場上學習來的戰術,再結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戰例,包括失敗和相對成功的,然后將這些所有的一切結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沖繩防御。
也就是說,“反斜面”僅僅只是沖繩防御的一方面,在前面等著美軍的還有坑道、地下工事以及“游擊戰”、“滲透戰”等。
事實也證明牛島滿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史上這一仗,美軍是在全面占據海空優勢以及的投入了24萬兵力對日軍不到10萬人,卻損失了8萬之眾,而日軍這10萬人里甚至還有許多是剛從沖繩百姓中緊急征召來的“臨時工”。
此時的美軍是頭一回見識到“反斜面”戰術的厲害…
他們組織的火力大多都因為被正斜面擋著無法發揮作用…事實上,初時他們還以為那是一座沒有日軍駐守的高地,因為在他們攻上山頂陣地前沒有受到任何阻擊,往常到這時候那基本已是勝負已定了。
但很快美軍就發現反斜面的坑道里到處都是日軍,而且還利用巖石和地形修筑了工事,迫擊炮還是一早就設定好諸元瞄準了美軍所在的正斜面,等美軍靠近山頂陣地時,日軍批頭蓋腦的又是手榴彈、又是擲彈筒又是迫擊炮的,再狠狠一個沖鋒就把美軍給輕松殺退。
美軍想要反擊,這時才察覺他們手里的坦克、大炮等都發揮不了作用,甚至連戰機、轟炸機都很難對反斜面的日軍構成威脅…戰機、轟炸機的確能炸到反斜面,但日軍大多隱蔽在坑道里,只等美軍上來時才會從‘洞’里鉆出來反擊,所以美軍戰機的轟炸掃‘射’也沒有多大的效果。
另一方面,又因為近‘射’作戰是日軍的強項是美軍的極弱項,于是美軍往往在高地付出大量傷亡后還是寸步難行。
不過客觀的說,此時日軍的“反斜面”戰術還是很粗糙的,甚至還可以說是一種雛形…比如日軍并沒有充分利用棱線,也沒有把反斜面構筑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只是簡單的構筑些工事及用于防護的坑道。
真正把“反斜面”戰術發揚光大的,卻是幾年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志愿軍…他們不但在反斜面上構筑了工事,還構筑了上下左右全都貫通的坑道,形成一種地表、地下相結合,上中下三層相互聯系的完整的防御體系,這種完善的“反斜面”戰術才真正是美軍這種只適合遠攻不適合近戰的部隊的噩夢。
甚至可以說,如果日本人從一開始就知道以這種完善的“反斜面”戰術對付美軍的話,美軍要想打贏太平洋戰爭只怕并不容易。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事實就是雖然“反斜面”戰術雖然早就出現在中國戰場了,但日軍卻并不重視,他們依舊以為只需要“武士道‘精’神”就可以填補與美軍在裝備上的差距。
巴克納將軍并不甘心美軍遭受到這種失敗,事實上…這種失敗讓人有一種狠狠一拳打出去卻打在了棉‘花’上的感覺,有力無處使。
巴克納想當然的就以為,在擁有制海權、制空權而且裝備全面占優的情況下,日本人只敢也只能龜縮在反斜面上,美軍就應該迅速占領制高點并從制高點上將位于反斜面上的日軍死死壓制住,然后就可以利用地利和火力徹底將日軍擊潰。
會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反斜面”戰術的特點就是讓出山頂陣地,美軍當然會搶占山頂陣地并想辦法實施火力壓制…
甚至還可以說,巴克納的這種戰術對于正處于雛形的“反斜面”戰術還頗有成效,日軍一度被美軍的火力壓制無法冒出頭,而美軍在火力掩護下就派出火焰兵成片成片的往下燒,雙方在反斜面戰場上打得難分難解…
美軍的這種戰術對志愿軍時期的“反斜面”戰術就無效了,因為志愿軍是在反斜面是構筑多條防線,每條防線都有地下的坑道連通,而坑道又有防水、防火甚至防毒等措施,往往就是志愿軍讓出一條防線給敵人,敵人都不敢輕易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