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瓦走了。
老公爵一直到離開才知道陳沐給他吃的那頓不算豐盛但極為精致的美食是明軍兵糧。
因為他在軍府衙門樓下客房吃飯的護衛跟他吃的一樣,只是少了道界縣羊灌腸配蔥燒羊肉,而跟護衛一起吃飯的軍府親兵吃的也一樣。
甚至在西班牙護衛與大明親兵的交談中他們知道,新大陸所有明軍吃的都是這些,他們在駐地吃的比較好,在外出作戰時吃的則是另外一些便于攜帶的兵糧。
比起統帥與統帥的對話,護衛與親兵之間閑談倒要輕松得多,明軍親兵普遍會西班牙語,西班牙護衛也普遍會說漢語,雖說都不標準交流比較費勁,但大致意思都能聽懂。
只是心態復雜,既有想要親近的想法,也有相互比較的心思。
在護衛與親兵的比較中發現,明軍的駐地兵糧比西班牙軍團好太多,不過雙方的作戰兵糧水平倒是差不多,最大區別可能是明軍背鍋隊的廚藝好一些。
西軍兵糧也不壞,而且他們可能整個歐洲口味與大明最近似的國家了。
西軍兵糧主食是大米飯,主要佐食是熏豬肉、乳酪、大豆、豌豆,配料是鹽和醋,還有作為日常配給比攜帶的淡水還要多十倍的酒。
還真別說,盡管宴席上陳沐并未就兩國關系說什么有營養的話,但這頓飯讓即將離開新大陸的阿爾瓦公爵心情大好。
甚至在隨后半月西軍大舉整頓,輸送軍備啟程之日,庇護灣新修的炮廟震耳欲聾的鳴炮致意聲中,李旦以旗艦六甲及十二艘大鯊船隨行護航令阿爾瓦倍感欣喜。
某種程度上,萬歷七年的常勝大比武與陳沐一頓兵糧宴掀開了大明與西班牙外交史上的新篇章,兩國在長達數年的戰爭結束后快速進入蜜月期。
這種情況既奇怪又不奇怪。
對西班牙人來說,大明是一頭漫步密林的巨獸,當菲律賓總督區作為第一頭縱越的小獸扎進密林被吃掉時,西班牙人感覺到來自林間的威脅,派出更強壯的猛獸進入密林,可才進去半邊身子就被一巴掌拍死。
等這頭巨獸真的從林間走出,腳踩著新西班牙駐軍的尸骨向西班牙問好時,西班牙也只能戰戰兢兢地問好。
如果實力相差不大,即使有良好的貿易關系還是會帶來巨大的威脅感,可一旦實力相差過大,良好的貿易就真的只是良好的貿易了。
這很神奇,明明除了實力什么都沒變,卻能讓人的心態為之變化。
西班牙艦隊在大西洋上依然有絕對的統治力。
自明西第一次戰爭以林來島西軍被全殲起,菲利普國王便鉚足力氣在沿海修造戰船,組建他為橫渡大西洋、太平洋運送伊比利亞精銳軍團的艦隊。
計劃趕不上變化,費老二還未做好一雪前恥的準備,新西班牙就有三個軍團被北洋旗軍打得連建制都取消了。
其實這正是西班牙的悲哀,這個強大王國背負其國王以宗教統一歐洲的雄心壯志四處出擊、更要面臨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既要鎮壓賦稅大省尼德蘭的叛亂、又要面對來自羅馬教宗的背刺,致使其盛極一時的龐大軍力必須分散駐扎于尼德蘭、地中海與意大利地區。
不把守這些地方,西班牙的基本盤就沒了。
可把守這些地方,費老二的野心便無處安放。
當李旦與陳九經加入這次規模龐大的遠航,他們心中有一種預感,他們看見的不是西班牙。
那不是新大陸上武力挫敗后無力競爭卑躬屈膝的新西班牙,也不是加勒比海超過三百條戰艦商船的百舸爭流的阿爾瓦艦隊。
阿爾瓦知道兩個年輕的明國船長都是陳沐的義子,似乎在危機重重的年代人們都無可避免地會產生這種血緣之外的認親關系來加身彼此互信,在長達五百年的時間里被羅馬統治的伊比利亞一樣有這種傳統。
登上阿爾瓦旗艦的李旦對西班牙的龐大船隊贊賞毫不吝嗇,哪怕他對西班牙艦隊的編制并不清楚,但只是用眼睛去看,就知道這支艦隊在海上對所有人都意味著龐大威脅。
西班牙的主力戰艦一直都很大,因此被明朝人稱作大肚船。
在大西洋上的西班牙艦隊更是如此,運輸兵力與輜重的三百余條戰船商船中有近百條規模超過四百料大鯊船的蓋倫船,噸位在五百至一千四百的大型蓋倫船有四十六艘,統統在艦首配備口徑龐大的重炮。
“這些戰船,本是國王為對付你們而下令建造的。”
旗艦高達六層的艉樓里,阿爾瓦公爵老邁而皮膚松弛的手覆蓋在窗戶的玻璃上,目光看向船后起伏不定的海面上航行的龐大艦隊,當他的眼神落在那些張揚著巨大欄帆與三角帆的蓋倫船時很難不在臉上露出驕傲的神色。
只是這份驕傲很快被更大的慶幸所掩蓋,他說:“即使面對明軍艦隊…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被派上用場。”
對這句話,李旦頗為認同,只是說者與聽者心里想的事情不一樣罷了。
阿爾瓦之所以說幸運的是大蓋倫艦隊沒有被派上用場,是因為如此規模的艦隊能夠被調度到更有用的地方去,而非與明軍進行毫無意義的海上拼殺。
條約所割讓給大明的土地,在西班牙眼中的價值還不如兵敗對臉面的挫敗大。
他們的入侵政策對原住民沒有同化力,不要說像大明這樣化原住民力量為己用,印第安人層出不窮的反抗讓每一寸土地的維持費用都異常高昂。
實際上除了富有黃金白銀的秘魯總督區,西班牙割給明朝的大量土地要么是并無實質占領,要么就像丟包袱一樣,新西班牙邊境條約簽訂后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收入非但沒有減少,而且還漲了一大截。
李旦則是另一種想法,他在思慮這支艦隊與東洋艦隊主力在海上展開大戰,結果會對誰有利?
他不知道。
并非他對六甲戰艦編隊的信心微弱,而是當超過四十條帶著船首重炮的大蓋倫在海上像巨浪般呼嘯而來,四十斤巨石轟擊之下,這世上有幾條船能擋住?
但他知道最終勝利的一定是大明。
這份信心并非源于六甲戰艦比蓋倫船更好,實際上李旦在心里也很難評價這兩種大小相近戰法不同的戰艦孰優孰劣。
但大明有不弱于西班牙的造船業,大明有更大龐大的產能,大明還有更多的兵員,以及六甲戰艦上裝載更少的兵力。
因此這場發生在李旦心中的大海戰,盡管過程可能會比明西第二次戰爭慘烈,最終取勝者一定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