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氣壓、水壓確實都有所了解,而且了解的年份極早。
在西漢,有部書叫《淮南鴻烈》,是道家書籍也稱《淮南子》,編撰這部書的主人是淮南王劉安,死于造漢武帝劉徹的反失敗自盡,他發明了豆腐。
他有許多門客,這部道家書籍便是他與門客的學問總結,除了豆腐,劉安還做過有關氣壓的實驗——銅甕雷鳴。
他把盛有沸水的銅甕密封,丟進井里,甕內沸水冷卻,氣壓與水壓把銅甕擠破,銅甕破裂的巨大聲音從井中傳播,好似雷鳴。
在班固的《漢書》中則記載了另一個故事,關于王莽,有人取大鳥羽為兩翼,頭身皆著羽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
先民淺嘗輒止的探索皆為實驗定型,卻沒有定量的分析與研究,因而不能讓實驗成為理論,更難以發展為實用學科。
但現在可以了,尤其在陳沐命令常勝召集到足夠多的工匠之后,他們想做任何東西,匠人們都能在一日之內將模型分毫不差地做出來。
一只在中間高度有蓋子的木桶,蓋子兩段開口一大一小向上堆高,當里面灌注高過蓋子的水后,陳沐用和大開口一樣大小的方形木塊嚴絲合縫地塞進一端開口,另一邊的水自然會溢出,經過測量溢出水的重量,幾乎與木塊重量相同。
陳沐知道這個并不屬于科學的常識,現在它將這個道理告訴別人,在趙士楨與鄒元標的手中,它成了科學。
實驗、測量、分析、總結,他們認為在密封狀態下,向水流一端施加多力,另一端便會傳導出相同的大小的力,引申下去則為密閉液體各處水壓相同。
在這個實驗中他們使用的力學單位為‘吉’,總結出的原理為‘衡’。
所謂‘衡’,出自《墨經》對杠桿的總結: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陳沐的注釋則是:省力費距離。
“我們可以做一臺液壓機。”
陳沐指導徐渭用借助直尺等工具的白描手法畫出新的構圖交付軍器局,很快木質的零件便被做好,包括兩只木質水缸,一個方形一個圓形,還有中間的方木管,一切閉合的位置都用多重榫卯結構加固并在外部以小鐵箍纏繞。
方形水缸大,是主要力缸,上面灌水后頂起方形鐵塊;與方缸相連的圓缸則是傳導力的小缸,上半部分為一只氣缸,內里活塞只能被氣向下頂開,但不能向上頂開。
活塞則只吸氣不吐氣,最后是一根相對整體很長很粗的力臂,力臂尾端掛著一只八兩秤砣,秤砣鑄造而成非常精致,正面刻‘八兩’反面銘‘一吉’。
趙士楨看向這東西的眼神充滿厭惡,最讓他羞恥的不是這只有特別含義的秤砣,而是連上面銘刻筆跡都是他的,他的!
而且他發誓從沒專門寫過這四個字,第一次見到這種半斤秤砣時他異常憤怒,想知道雕工是從哪弄到自己的筆跡做的這些秤砣,在他一再…好吧其實沒有逼問,工匠很大方地就把來源告訴他了。
東洋大帥拿著信上剪下的四片紙讓他刻的。
剪,剪下來刻的…跟著這種長官算是倒了八輩子血霉了。
始作俑者一點兒都沒有將快樂建立在常吉痛苦之上的覺悟,拍著手夸贊秤砣做工精致,拉著鄒元標蹲在剛弄好像只大桌子般的機器前,這看看那動動,嘴上還不停:“經過咱們的計算,這個機器每次要使用一吉的力,經過這根衡桿,最終輸入氣缸的力就為十吉。”
“嘖嘖,足足五斤,有意思吧?”
趙士楨氣呼呼地抱著手臂立在門檻,鼻子里噴氣像牛似的,可倆人誰都不理他,光眉飛色舞地看機器了。
鄒元標接話道:“小水缸的面為大水缸之十一,豈不是說這吉砣上下十次,便可推起五十斤之鐵方,大帥,這就一郎了,了不得!”
“吉砣?”蹲在地上毫無儀態可言的陳沐拍著膝蓋道:“這個名字好,還有啊,以后這兩邊就叫輸入與輸出了,快快快,上吉砣!”
鄒元標撩起袖子便拿著小吉砣往上放,一次一次又一次,眼看著鐵塊被一點一點頂起來,就在二人即將彈冠相慶之時,啪得一聲響,水濺了陳沐一身。
木質水缸本身就在緩慢漏水,內部又承受不住巨大壓力,讓木管裂開,方向剛好朝著陳沐,剎那將東洋大帥變成落湯雞。
趙士楨笑逐顏開,鄒元標則在一邊跟著樂。
陳沐抿抿嘴,抬手抹了把面上的水,自己也跟著輕笑起來。
他們的理論是正確的,構造也沒有太大問題,只要將木缸換成鐵缸,這個物件就能繼續做下去,如果足夠大,也許能做到發出一膛力的液壓機。
不過他的設計最大的問題在于是往上頂的,要想壓東西就要有足夠結實的上頂金屬平臺,看上去有點傻,他還沒想好怎么讓這東西妥善地向下施加壓力。
哪怕力稍小些,用來榨油或是其他類似物品的制作都能用的上,倘若真能做出一塘的液壓機,用去鍛壓也該是可以的。
但往后的每一步可以預料非常艱難,陳沐剛剛被水濺了一身,碎木渣打在衣袍上無關痛癢,要換成鐵的,他這次就要開腸破肚了。
“讓匠人做個更小的、鐵的出來,后面要嘗試的還很多,但至少現在它就很有用,如果是鐵的,力再大些,能用來榨菜油。”
陳沐一說話,趙士楨就不笑了,邁出兩步叫人給陳沐準備換洗衣物,倒是鄒元標,還在哈哈哈樂個不停,直到陳沐轉過頭將陰郁的目光望向他:“你在笑什么?常吉啊,你說八兩的秤砣是不是有點大,我們再添一個單位吧,叫什好呢?”
“大帥這還用想么?”
趙士楨轉頭就樂了,抬起一根手指在臉前,沖著傻笑還未來得及從臉上消失的鄒知縣道:“彪啊,百彪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