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下半年對屢戰屢敗的同盟國來說。可以說是充滿希望的。由于蘇聯加入到了同盟國方面作戰,使得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對同盟國有利的變化。蘇軍在蘇德邊境發動的猛烈進攻一度給東線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只是德軍憑借著空中優勢和高效發達的鐵路網從西線調來了大量的兵力,加上蘇軍因為準備不足而造成的諸多失誤,使得德軍在很短的時間里穩住了陣腳,并且迅速開始了反擊。
盡管對德國人來說,蘇聯人的“翻臉不認人”來得有些快,但事實上,德國對于蘇聯可能發動的進攻并不是一點準備都沒有。希特勒在蘇軍發動進攻之間還曾經多次詢問指揮參謀局長約德爾上將對防御蘇聯進攻的想法,吃了一驚的約德爾召集參謀人員抱了一大堆地圖來幫助希特勒分析東線的情況。
希特勒有這樣的想法絕不是出于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本人對此多次做出過解釋:“今天我們武裝的比任何時候都強大,這種軍備水平我們保持不了多久…總有一天俄國人會闖進來!也許是年以后!也許是一年以后!…時間對敵人有利!目前的力量對比只會向不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斯大林沒有睡大覺!”
顯然希特勒已經意識到了德國在潛在力量上的劣勢和本質的缺陷,以及蘇聯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在希特勒看來,很可能等不到德國克服了這些缺陷,蘇聯就會打過來,德國將喪失所取得的優勢。
無論是希特勒還是他的將軍們對此都深不無疑,盡管蘇聯向德國發動進攻使他們有些出乎意料,但妄圖稱霸世界的希特勒除了想盡一切辦法打垮蘇聯之外,沒有其它的選擇。
因此在蘇聯爭取盡快打垮德國的同時,德國人也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結果蘇聯。為此德國的高級將領們選擇了在波蘭、西歐戰局中已經操作得非常熟練的閃擊戰來進行對蘇戰爭。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切恩規定了短期的戰爭目標,即用“4到6周”的時間。“擊敗蘇軍或者至少占領足夠的俄國領土,使蘇聯轟炸機不能夠到達柏林或西里西亞工業區,威脅羅馬尼亞;而另一方面,德國空軍的轟炸機能夠到達蘇聯境內的一切重要目標”。
德軍更大規模的部隊集結開始全面展開。從戰爭開始,包括115個陸軍師、大量經過加強的輔助部隊和空軍部隊在內的德軍開始分成5個展開梯隊乘火車晝夜不停地開向東線。為了運輸這數量達200萬以上的龐大部隊及其裝備,德國鐵路部門一共動用了11798列火車,20多萬個車皮。越到后來展開的梯隊,其卸載的車站就離蘇德國境越近。
在蘇德戰爭開始前,總數接近300萬人的龐大蘇軍已經集結在了蘇聯西部地區,這些數目龐大的軍隊對戰爭的準備很不充分。后來的眾多報告證實,即使在戰斗打響之后,蘇軍仍然問題成堆。包括摩托化步兵被當成普通步兵訓練、炮兵不能在開闊地帶熟練的操縱火炮進行直接瞄準射擊、無線電通訊水平太差等等。指揮員的缺乏,即使在釋放了大批被捕的軍官的情況下也沒有得到解決。蘇軍第二戰略梯隊雖然很早就已經開始向蘇德邊境移動,但由于蘇聯國土過于遼闊,因此也無法在德軍反擊之前完成戰略集中和展開,而這使得已經集結的第一梯隊蘇軍面對德軍很快便處于兵力上的劣勢。
在擋住了蘇軍的第一輪進攻之后,由古德里安和霍特指揮的德軍第2和第3坦克軍群切斷了西南方面軍所屬的總共122個師中的80個師的退路,其中包括幾乎所有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南方”集團軍群中馮.克萊斯特指揮的第1坦克軍群迎面向他們發起進攻。蘇軍的坦克由于沒有燃料陷入了包圍之中,成為了德國人輕而易舉獲得的戰利品。在西南方面軍的主力被德軍重創后,蘇軍西方面軍的災難也降臨了。巴甫洛夫的主力部隊也很快陷入到了德軍的包圍之中。
隨著戰線的不斷擴大,部署在東線的德國陸軍師數目急劇增加。東線德國陸軍總兵力很快便達到了147個師(包括陸軍總司令部東線戰區預備隊),其主力已經在蘇德邊境展開。同時德國空軍主力東線集結完畢后對蘇軍發起了更大規模的反攻。德國海軍的艦艇也開始在東波羅的海采取行動攻擊蘇聯海軍。
德軍的反擊勢頭之猛,遠遠出乎蘇軍將領的意料。上百萬德國士兵和數十萬輛坦克、裝甲車和各種摩托化車輛組成的龐大集群向上千公里長的國境線移動,數千門火炮向蘇軍戰線不斷轟擊。上千架飛機發出震耳欲聾的嘯聲遮天蔽日的從天空飛過,攻擊了蘇軍主要陣地,包括33個機場,3個可能是高級參謀部的指揮機構和大量兵營、炮兵陣地、要塞、油料庫和波羅的海的港口設施。
德軍突如其來的反擊把蘇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空中的戰斗更是如此,蘇軍飛行員強行起飛迎戰,遭到空中的德國戰斗機猛烈的火力壓制。在好多地方,整個整個中隊的蘇軍戰斗機在強行起飛的過程中被德軍飛機全部摧毀在了地面上。蘇聯空軍在頭幾天的戰斗中損失了800余架飛機。蘇聯空軍不僅僅遭到了空中突擊,一些機場由于靠德軍陣線太近,甚至遭到了德軍野戰重炮的轟擊。
在其后的戰斗中,蘇聯空軍想要頂住德國飛機的進攻,但和一開始空戰時的情況幾乎一樣,那些由身經百戰的德國飛行員駕駛的BF109戰斗機成為了空中的主宰。速度緩慢的蘇聯戰斗機只能利用轉彎半徑較小的特點,將德國飛機引到射擊位置,然后突然以180度的轉彎回過頭來對緊追不舍的德國戰斗機進行對頭攻擊,有的蘇聯飛機在彈藥打完的情況下甚至干脆不顧一切的向德國飛機撞去!盡管蘇聯飛行員表現出了勇敢的戰斗精神,但這終歸不能挽回技術上的巨大差距。大量的戰斗機被精悍的德國飛機擊落。
就在德國飛機在空中的戰斗中占據優勢的同時,一批一批沒有戰斗機護航的蘇軍SB型快速轟炸機和DB中型轟炸機開始向德國本土及縱深進行毫無希望的攻擊。這些老式轟炸機速度很慢,又缺乏自衛火力,加上沒有無線電導航設備,只能排成一線飛行。對德軍戰斗機來說,它們無疑是最好的靶子,但令德國感到飛行員震驚的是,無論蘇軍轟炸機編隊在德軍飛機和高射炮打擊下損失多么嚴重,但只要還剩下一架轟炸機。蘇軍就會繼續堅定的按原航線飛行,而在這架飛機也被擊落后,新的蘇軍轟炸機編隊又會出現在天空。“地面上到處都是被擊落的俄國轟炸機的殘骸。”對這種玩命戰術大惑不解的德國人甚至懷疑蘇聯飛行員是不是不會看指南針。
空戰使蘇軍航空兵受到了驚人的打擊,很快蘇軍飛機的損失就上升到了1900架飛機(其中977架被毀于地面)。與此同時,德國空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德國空軍損失了324架飛機,其中包23架JU88中型轟炸機,36架JU87俯沖轟炸機,21架HE111中型轟炸機,16架DO17中型轟炸機,54架BF109戰斗機,37架BF110戰斗機,另有90架其它類似型的飛機受傷。同時,羅馬尼亞空軍也損失了114架飛機。盡管如此,與蘇軍相比,德軍的損失是輕微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反擊開始后不久,德國空軍就取得了完全的制空權,這為德國陸軍的地面攻勢帶來極大的優勢。
就在德國空軍發起空中反擊的同時,地面的德國陸軍動用所有軍屬、師屬榴彈炮、加農炮甚至空軍的高射炮,對侵入德國境內的蘇軍實施猛烈的炮擊,加上德國空軍大批俯沖轟炸機的狂轟濫炸,蘇軍的陣地很快化為一片火海。隨后在蘇軍漫長的戰線上,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發動了反攻。同時,一些德軍傘兵也被空投到蘇軍陣線后方,他們和德軍勃蘭登堡第800團(一支身著蘇軍制服手持蘇軍武器的德軍破壞部隊,組成人員很多會說俄語或干脆就是白俄)一道在蘇軍當中制造混亂,占領德軍必經的橋梁和切斷蘇軍的通訊聯絡。
在炮擊和轟炸之后,德軍派出由狙擊手和工兵組成的突擊組,消滅蘇軍的步兵哨和觀察哨。破壞蘇軍設置的障礙,為進攻部隊開辟通道。緊跟突擊組的是各兵種的偵察員和地形勘察員。在他們勘察地形、查明蘇軍陣地及障礙物配置后,呈梯次配置的德國裝甲集群及配合其作戰的集團軍便從正面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在只有幾十公里寬的突破地段,整個德軍裝甲集群鋪天蓋地般的向蘇軍猛撲過來。
在反攻開始前,德軍將領們對進攻方式進行過爭論。以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為首的一些老派將領主張由步兵師發動第一波進攻,在突入敵人陣地后,再由裝甲部隊進行縱深突擊,但德軍裝甲兵奇才古德里安卻主張一開始就投入裝甲部隊。古德里安認為,首先,擁有幾百輛坦克和大批摩托化步兵的裝甲集群在強大炮兵、航空兵支援下的進攻威力要比步兵師大的多,這種威力能夠確保德軍迅速突入敵方縱深并實施穿插和包抄。而步兵的進攻,則很有可能會被敵方的頑強防御所阻止,導致裝甲部隊不能迅速進入突破口而貽誤戰機。當然用步兵進攻,也可以避免寶貴的坦克在突破敵方堅固陣地時遭受重大損失,從而保證裝甲部隊以完整的力量實施縱深突擊。但在蘇軍主力部隊未能及時轉入防御的千載難逢的優越條件下,德國坦克部隊完全可以靠輕微代價順利突破對方陣地,而不必冒因為步兵進展緩慢,導致對方贏得防御時間的危險。為此,古德里安甚至一度主張干脆把炮火準備也取消,直接讓坦克發動進攻,以最大程度獲得奇襲的效果。最終,德軍統帥部雖然同意由坦克部隊首先進攻,卻仍堅持進行必要的炮火準備。
在沖開蘇軍的防線之后。象在閃擊法國時做的那樣,德軍將蘇軍潰兵交給后續的步兵部隊去解決,裝甲部隊則繞開蘇軍堅守的防御陣地和工事,向縱深快速推進。
在德國坦克開進的方向上,那些本來在臨時防御工事中抗擊德軍的蘇聯步兵師此時大多無法接到上級的命令,因為在德軍傘兵和偽裝部隊的破壞下,蘇軍在許多地段的有線通信系統幾乎全部癱瘓。由于沒有撤退的命令不能后退(那可是要上軍事法庭的),面臨德軍強大突擊的蘇軍前線指揮官們只能冒險在德軍不斷的空襲和炮擊下,頂著巨大的傷亡死守陣地。但蘇軍士兵們已經被不斷呼嘯而至的德國飛機和不知來自何方的猛烈炮火(德軍偵察機不斷校正著炮兵的射擊)打得暈頭轉向,當他們突然遇上由大量摩托車,越野卡車。半履帶裝甲車伴隨的德軍坦克契形縱隊時,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在德軍的猛烈反擊下,蘇軍開始整隊整隊的潰散。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能堡會戰的故事似乎在這里以另一個版本得到了重演。
戰爭的頭一個月對蘇軍來說意味著空前的災難。德軍在幾乎所有的主攻方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西方、西北方兩個方面軍的側翼受到了巨大的威脅,航空兵部隊損失慘重。遠在克里姆林宮里的斯大林雖然對這一災難的規模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但通過國防人民委員會獲得的零星情報,他已經可以確信災難是實實在在的降臨了。雖然這位曾經歷過無數風雨的“曹操”并沒有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樣陷入驚慌失措之中,但戰爭的結果和他一開始想象的大相徑庭,確實令斯大林極為震驚和憤怒。
斯大林大罵著朱可夫、庫茲涅佐夫和巴甫洛夫,責備著總參謀部和其他方面軍司令員,甚至威脅要砍掉某些人的腦袋。但斯大林同時也明白,光砍掉腦袋是不夠的,他必須作出切實有效的反應。很快,無數命令被發了出去。斯大林在發布全國總動員令中要求所有1905至1908年出生的蘇聯公民都將被動員,一切國防、國家安全、社會秩序職能全部移交軍事機關,軍事當局有權調動勞動者和交通工具。
一通忙亂之后,斯大林終于得到了“好消息”,一些報告稱德軍的反攻已經被“擊退”。斯大林又變得樂觀起來。在這種新的樂觀情緒的支配下,他以鐵木辛哥元帥的名義發出了第3號命令,要求蘇軍各方面軍應對德軍實施猛烈的攻擊。
第3號命令的具體規定,蘇軍在德國轄境地區的3個方面軍(西北,西方,西南方面軍)都應派出強大的機械化預備隊迎頭痛擊正在反攻的德隊。
為了打退這股敵人,庫茲涅左夫決心調動下屬的2個機械化軍。當時他有坦克691輛,包括T34坦克450輛。按照西北方面軍的反擊計劃,機械化第12軍應該在第8集團軍步兵第10軍配合下進攻德軍左翼,而機械化第3軍則應向德軍右翼進攻。
西北方面軍的計劃在理論上是無可挑剔的,但實際情況卻偏偏不買理論的帳。由于作戰中的蘇軍無論是上級司令部與下屬部隊、還是各友鄰部隊之間都無法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對當面的敵情也幾乎一無所知,這樣反擊無異于盲人跑瞎馬。而在具體的措施上,蘇軍又完全沒有按照集中兵力的原則來行事。參戰的2個機械化軍,機械化第12軍的下屬的2個坦克師中的坦克23師被交給步兵第10軍指揮,未能配合該軍坦克第28師的行動,這一奇怪部署的原因連蘇聯人自己在戰后都說不清楚;而機械化第3軍也只出動了一個坦克第2師,另一個師即坦克第5師則與德軍第3裝甲集群的部隊發生了戰斗,未能參加軍主力的反擊。
由于蘇軍用于對第4裝甲集群反擊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雖然有3個坦克師。但由于彼此并無戰術協同甚至連起碼的聯系都沒有,因而根本形不成突擊力量。而且由于準備時間過于倉促(不到一夜),同時由于缺乏運輸車輛,各部隊都未能得到足夠的彈藥和油料,在即將進行的戰斗中,他們也很難指望得到補充。這不僅是西北方面軍,也是整個西部地區蘇軍機械化部隊所共同面臨的巨大困難。蘇軍坦克部隊應有的巨大威力因此難以發揮。
繼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