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

  最新網址:www.mhtxs.cc

  一住棉花糖www.mhtxs.cc,精彩。

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

  在整個平壤城中,日軍總兵力約有一萬八千余人,加上五千人的朝鮮新軍,合計兩萬多人。最后,按小西行長的部署,平壤城的守衛中,日軍以重兵扼守城的西北方位。七星門、小西門,普通門等地,均有三千人以上的日軍把守,配備大量的火槍弓箭等。

  在城的東面,小西行長判斷明軍不會進攻,所以沒布置多少人馬。最后是在城南的南蘆門、含毯門中,則是有五千人的朝鮮新軍把守。余下由小西行長親自帶領,作為各門的預備隊。

  布置完后,小西行長的自信心又回了來,根據他獲得的情報,明軍火槍的威力遠遠小于日軍的火槍威力,以一些火銃及弓箭,想要攻打平壤這樣的堅城,他們最終只能望城興嘆。當然,這是日軍整體忽視了明軍的火炮情況下。小西行長相信自己,只要穩守穩打,固守待援,最后勝利必將是屬于他的。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清晨,天氣還是一樣的寒冷,不過平壤城內城外,早己被大戰前來臨的緊張氣氛所籠罩。此時,明軍己是整隊出營,個個披掛整齊,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城西外之地。

  此次援朝的四萬余人中,大部都是遼東鎮,宣府鎮,大同鎮的騎兵,依明時軍隊情況,騎兵都是披甲。各鎮騎兵中,不論是士兵還是軍官,個個身著八瓣帽兒鐵尖盔,身披連環鐵甲,每人都是外形威猛。而且他們長年與蒙古人作戰,都是各鎮精選而出,可說都是驍勇之士。

  特別是遼東鎮的遼東鐵騎,更是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就是騎兵全持火器――三眼銃。三眼銃,以精鐵打制,有三個銃管,捆焊在一起,射擊時可連繼發射,二十步內,火力強悍。由于三眼銃銃管短,銃膛大,所以很少有炸膛的危險。在馬上連繼三輪射擊后,對面的敵人,很少有不垮的。

  就算敵人還不垮,雖說遼東騎兵人人配有腰刀,但似乎他們很少用。因為他們的三眼銃中都安裝有長長木柄,使整銃達兩米長。在射擊完畢后,他們掄起三眼銃,就可當狼牙棒使用,誰被他們砸一下,不死也要去半條命。唯一缺點就是三眼銃射程不及步弓遠,而且遇到下雨天氣,真的只能作純狼牙棒使用了。不過遼東騎兵中,也相當一部分人配有弓箭。

  黃來福看了后,很有感想,心想自己回去后,也可嘗試一下這樣做。

  此外,惟忠部領的浙兵,一身赤紅的鴛鴦戰襖,手持狼筅,長槍,鳥銃,藤牌,長牌等各種兵器,站在隊列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還有來自福建的三千藤牌兵,每人左手中套著近兩米高的藤牌,這種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擋住任何火銃的射擊,只是怕火炮的轟擊。他們的右手中拿著長刀,腰間還別著十把闊口投刀,遠看過去,他們在密密層層藤牌的遮掩下,就如一座藤牌的城堡。

  還有來自山西鎮五寨堡的軍隊,也是牽著馬,軍將全身披甲,整齊而嚴肅地排列著,旌旗獵獵,如云般的隨風飄揚。顯示出一般強烈的肅殺之意。

  各色的傳令兵,巡視旗來來往往,不時傳著中軍提督李如松的各種命令,各陣中充滿了緊張之色。不過除了大戰來臨前的緊張外,各陣中的明軍士兵們,人人臉上還有一種明顯的興奮之意。

  因為昨日時提督大人早己傳下命令,此戰有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五千兩,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自然是讓各軍將們興奮不己,人人想著奮勇。雖說提督大人昨日還特別強調,此戰只可向前,不可停下來爭搶割取倭人的首級,有點美中不足。不過有這些賞銀,那也夠了。

  在中軍位置,李如松仔細地打量城頭的動靜。那上面,滿是日軍各樣迎風招展,繡著各樣醒目軍徽的軍旗,可以看到那邊密集如林的竹矛,還有各樣手持火銃的日軍鐵炮手,正如臨大敵地看著城下的明軍們。

  “倭人看來己是準備好了,等會將會有一場惡戰吧!”李如松心想。

  此時,小西行長正在城西各門督戰,果然按他昨晚的布置所料,唐人大軍,主攻方向就是這里,這讓小西行長心下寬慰,自己一晚的忙活沒有白廢。

  在城頭上,小西行長戴著前立桃形盔,身穿厚厚的盔甲,只是凝神地看著城下的唐國大軍。他的身旁,站著幾個穿著沉重又紅紅綠綠的豪華鎧甲的日軍將領。這些華麗的盔甲,罩在他們普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身上,頗有滑稽之感。

  除了這些大將外,他們的身后,還有眾多的旗本親隨,鐵炮眾,黑衣母眾,赤衣母眾等人。除了這些人外,城頭上就是密密麻麻戴著圓錐形陣笠的普通日軍士兵了。

  旗本算是高級武士,每人裝備有鋒利的武士太刀,不過這些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裝備得起鐵制鎧甲及馬匹跟馬具的。日本還是太窮,就算是幾萬石的大名,一般只養得起幾百人的雜兵,沒有大名會給手下的武士雜兵發放良好的盔甲。

  小西行長算不錯了,身為豐臣秀吉的親信,他率領的第一軍團是侵朝日軍中精銳的精銳,裝備最好,高級武士中,大多配有鐵甲。普通的武士,還有一些弓組頭,鐵炮足輕,也配有一些足輕胴(皮革+鐵質鎧甲),或是皮甲和紙胴。至于普通的日軍士兵,自然是什么盔甲也沒有了。

  至于此時日軍的編組中,一般以備及隊來分。一備為六百二十八人。其中騎兵約有五十人,步兵三百九十人,還有兩百三十八名非戰斗員。一備又為多少隊。每隊約為二十五人,其中指揮官1人,騎兵2人,長槍兵8人,弓兵5人,鐵炮兵4人,持鐮奉行(負擔的軍役)與小幡持(旗手)5人。

  不過他們所謂的騎兵,都是騎馬上戰場的人,只限于親衛隊母衣眾,旗本,還有傳令兵及將領等人。真的要上陣打仗的時候,在戰場時,除了將領絕對不準下馬外,剩余騎兵都要下馬作戰。事實上,此時日軍的騎兵,基本上都是馬上步兵。

  最后在此時日軍中,很少有盾牌手,那是因為日軍的弓是出名的軟弓,威力不大,沒有什么有威脅的遠程武器,所以不需要用盾牌來擋箭。此外,由于日人喜歡肉搏,崇尚進攻的思想,也造成日軍很少使用盾牌。此時在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中,就沒有一個盾牌手。

  “進攻吧!”

  辰時,天色己大亮,李如松揮了揮手,立時一場名留青史的惡戰開始了。

  號炮響起,隨著中軍位置一陣騷動,明軍中一輛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戰車中,安放著一門門用多道鐵箍配備鐵爪,鐵絆等固定好炮身的大炮。這些大炮,都是重達數百斤,長達兩米,被封為大將軍的佛郎機重型火炮,可發射重達七斤重的鉛彈。

  這樣的威力,換成西洋的火炮,算是七磅炮了,不過縱觀西人近代史,還沒有出現過同時使用一百多門七磅炮的歷史,就算在拿破侖的炮兵營中,也不過是有兩門榴彈炮和三門六磅重的大炮。一個軍團四萬人,炮兵縱列也不過才六十門六磅重大炮。他們的野外拉行火炮,也出現得更晚。

  很快,明軍中一百多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此外,還有兩百多輛中型偏廂戰車也被陸續推了出來,上裝著兩百多門重量略輕的滅虜炮。

  偏廂戰車車輪前高后低,大炮可在戰車上直接發射,炮手們列陣完畢后,看到中軍位置下令開火的旗號后,就趕忙裝彈。明軍中的佛郎機火炮,與后世的火炮有所不同,都是配用后裝子銃。子銃戰前先裝好鉛彈,鐵砂,石塊,火藥等物。打完一炮后,就換上另一個子銃。這樣快速裝填,速度堪比后世的榴彈炮。

  一般而言,明軍的佛郎機火炮中,都配有四到五個子銃,這樣就可以一直保持大炮轟擊的火力。被幾百門這樣的大炮轟擊,可說是一場悲劇。當然,有利有弊,佛郎機火炮后膛配發子銃。加快了發射速度,卻犧牲了距離,一般的重型佛郎機火炮只可打出一里遠,輕中型佛郎機火炮就打得更近了。

  不過黃來福認為,只要將來不是和西洋人作戰,眼前的對手,不論是蒙古人,還是滿洲人,還是日本人,有佛郎機火炮對付他們,己經足夠使用了。事實上,如果不是明朝財政崩潰,以至于萬歷后期無財可用,堅炮利甲盡數喪失,滿洲人也沒有興起的機會。

  而此時在城頭上的日軍將領,從小西行長到普通士兵們,卻是傻呵呵地看著城下的明軍在忙活著,不明白明軍是在做什么。

  也怪不得他們,日軍火銃雖略優于明軍,但他們卻沒看過什么大炮。因為當時日本的文化,禁止車輪運輸方式,火炮不能在野外移動,所以他們不了解火炮的厲害。日軍稱為石火矢的大炮,一直到第二次朝鮮之戰,也不過才有四十門,不過卻沒有幾人會使用。

  因此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城外的明軍炮手從容布置,然后三百多門佛郎機火炮對著城頭齊轟…

  事后朝鮮國如此記載:“城外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夢想島中文    回到明朝做千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