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城中,現如今已是人心惶惶。無數百姓眼中流露出驚懼的神色。
五日前的,當值的太史令向秦始皇嬴政稟報熒惑守心,隨后這個消息便在咸陽城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到如今,咸陽城中,對于這一個消息已經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太史令,在此時,不僅負責史書的記載,同時還需要兼職天文的觀測,是中國古代最早觀測天文的天文學家,在朝廷之中,享有著超然的地位。
熒惑守心,自古以來就是災禍降臨的標志,是故,這個消息同時也在以咸陽城基點,向四周飛快的傳播。
咸陽城中,百姓都在等候朝廷拿出一個對策,可是,望眼欲穿,朝廷卻是連告示也沒有出一張。
隨即,恐慌的情緒在咸陽城中蔓延,無數人對此議論紛紛。
得益于這是咸陽,扶蘇的除誹謗令在這里運行良好,只不過,此刻卻是彰顯出了反作用,不少膽大的,是什么都敢說了,幾乎就是明說嬴政所代表的的朝廷不具備合法性,才會惹的上蒼發怒,出現這樣的天象。
與此同時,在咸陽城中,一則謠言不脛而走,說嬴政并非是先王之子,乃是前丞相呂不韋與趙姬私通之子。
在此之前,若是有人聽到這則消息,估計立馬將說出這番話的人扭送官府,以此請賞,即便不這么做,三言兩語也可以將其駁倒,
可是當熒惑守心出現,這則消息頓時就變的極有市場,再加上除誹謗令的頒布,更是推波助瀾,一時之間,沒有一個人敢出言反駁。
因為熒惑守心,這是天意,出言反駁,就是違逆天意,信奉鬼神,相信上蒼這是這個時代的百姓普遍的狀態,沒有人會這么選擇。
就在此時,一襲快馬自咸陽城的城門一路疾馳,騎在馬上的騎士口中高呼:“河東急報:寶鼎出汾睢,天日昭昭,光華在秦。”
然后一路朝著咸陽宮奔去,只留下一地迷茫站在街道兩側的人群。
當有人反應過來,朝身邊人問道:“剛才那名騎士說什么?”
立即有人將先前騎士口中的話重復出來:“寶鼎出汾睢,天日昭昭,光華在秦。”
說出這話的人此時還未反應過來,只是機械的在口中重復,略微重復了幾遍,那人猛然抬起了頭,似乎意識到了什么,旋即便看到了同樣帶著震驚之色看著他的百姓。
寶鼎出汾睢,僅是這句話,已經有人自動腦補出這就是九鼎,不然的話怎么配寶鼎這個詞?
而之后的補充,在眾人看來,更是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
在九鼎出世這個消息砸進了此時這個咸陽城,就猶如將一顆巨石扔進了水池之中,本來產生的波瀾,通通在九鼎出世這個消息引起更大的波瀾面前消散。
咸陽城中,一石激起千層浪,熱議紛紛。
咸陽宮中,趙高如同一根柱子一般矗立在秦始皇嬴政的身側,自太史令將熒惑守心的消息稟報給嬴政之后,嬴政原本被扶蘇略微有些撫平那顆多疑的心又有些躁動,此刻看待眾人都帶著一種懷疑的目光。
總有刁民要害朕,無疑描述的就是此刻嬴政的心態。
這五日以來,單單是咸陽宮中的奴婢宦官,因為一句話說的不對,因為一個微小的動作,引起了始皇帝的猜疑,就被嬴政處死已經有十幾人。
這樣的事件,更是加劇了宮中恐慌的氣氛,所有人都變的膽戰心驚,生怕稍有一個動作不慎,觸怒了始皇帝。
美酒順著嬴政的嘴唇,滑入嬴政的喉嚨,只是昔日這般甘甜的美酒,此刻,嬴政無論如何都品不出滋味來。
嬴政心中感到煩躁無比,熒惑守心的事發生之后,他將左右丞相,九卿悉數召集起來商議,可是,沒有一個人能拿出辦法,這讓他大為憤怒。
就在此時,一名小宦官跑了進來,從懷中將一份奏報遞到了趙高手中,然后退了出去。
趙高打開了掃視了一番,然后就表露出一番極為難為情的樣子。
感覺到身邊的異樣,嬴政瞥了趙高一眼,道:“奏報上面寫了什么?”
趙高聽到之后,立馬走到臺階下面,恭恭敬敬的趴在地上,道:“請陛下恕罪,卑臣不敢說。”
“朕讓你說。”
“啟稟陛下,奏報上說,如今咸陽城中熱議沸騰,都在談論熒惑守心之事,不僅如此,如今咸陽城中還有一則謠言,謠言說…說…”
嬴政眼睛微瞇,凝視著趙高。
趙高眼睛微微一抬,看了一眼嬴政,果斷道:“謠言說陛下并非先王之子,乃是呂丞相呂不韋私生子。”
當聽到這句話之時,嬴政猛然站起身來,手中的青銅爵猛然摔在了地上,然后又是一腳,嬴政將面前的案幾踹翻。
“混賬,是誰這么說的?”嬴政手指著趙高,面色之中藏著怒意,斥道。
趙高卻是悄悄的走到嬴政身邊,扶著嬴政,道:“卑臣以為,這些話誰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何他們敢如此散播謠言。”
嬴政眼中帶著驚疑的目光看著趙高,道:“繼續說下去。”
“卑臣以為,若是以往,誰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直接命人將其抓起來,交由廷尉裁決便是。”趙高嘴角微微露出微笑,道:“陛下,可還記得幾個月前的除誹謗令?”
“這道政令是扶蘇提出來的,你有何意見?”嬴政眼睛微瞇,問道。
趙高頓時趴在地上,道:“陛下,您也知道扶蘇公子素來與卑臣不和,可是為了陛下,卑臣還是要說。”
從自己派去的死士盡皆被殺以及從這幾個月的觀察來看,趙高斷定,嬴政和扶蘇之間一定有聯系,只不過,這種聯系卻是十分私密,沒有幾個人知道,包括他趙高也不知道其中的具體內容。
趙高拱手道:“這一切都是因為頒布了那道除誹謗令所致,黔首愚昧,豈可讓他們妄議朝廷事務以及陛下,正是由于這道除誹謗令,才導致了如今咸陽流言漫天的局面,卑臣以為,只有廢去除誹謗令,以嚴刑峻法治理,方能止住這種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