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五十三章 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

  清軍南北消息不通,太平軍卻是通的。惠州方面的第二鎮、第三鎮每天都有消息經由靖海所的水師送來,得知陸豐那邊一個生員出城勸降了一個蒙古佐領,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帶馬來投后,周士相不由對那生員生了興趣,命陸豐那邊把此人資料送來。

  陸豐很快就將那生員資料送上了來,此人姓董名常青,惠州長寧縣生員,清軍入廣東后不愿食清栗為異族效力,便發誓言“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家鄉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河上隱居而生,吃穿都是由鄉人買來后送至船上。

  清廷委任的長寧知縣知董常清事跡,生了敬重愛才之心,以保其一個舉人功名為條件讓人傳話叫他上岸,董常清卻不予理會。知縣也不惱,生了一計,讓衙役直接將人綁來,只要董常清上了岸,便算破了當日誓言,再以功名利祿相誘,曉之以理,勸之以情,實在不行就拿董常清老母要挾他。幾管齊下,不怕董常清不就范。

  不想此事卻被縣衙的人透露給了董常清的鄉人,董常清知道消息后連夜帶老母浮舟避往他處。綁人不成反把人給逼跑了,長寧知縣哭笑不得,知逼不得董常清,遂作罷。這知縣也是個心胸大度之人,未因此事生了害董常清之心,其后幾年反倒刻意保全,若非如此,董常清這等不肯剔發不肯易服的讀書人早就被清軍捕來殺了,除非你跑到海上去。要不然江也好,河也罷,總是逃不出清兵手的。

  自永歷二年始。董常清整整十年未上岸一步,從青年成了中年。整整十年,他無日無夜不在盼著大明王師重回廣東,卻始終不得見王師,直以為此生再也無機會踏岸,不想卻有鄉人前來相告,惠州城頭再次打出大明旗幟!

  鄉人相告之后。董常清于船頭放聲大哭,那刻,心中更多的不是因為大明軍隊的出現而激動。而是心酸——孤獨等待十年的心酸。

  其時長寧仍被清軍控制著,惠州局勢并不明朗,母親又年老,所以董常清不敢輕易上岸。董母卻勸他立時上岸去投惠州明軍。不論明軍這次能否支撐。總要去投了效力,免再遺憾終生。對于兒子的選擇和堅持,董母從來沒有責怪和埋怨過,她雖一介女流之輩,也知家國大義,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兒子考的是大明的秀才,不是他大清的秀才。所以兒子選擇要為大明盡忠,做母親的自然沒有二話。這世上做大清順民的太多。也不差他母子二人,便叫他母子為朱家皇帝盡個忠吧。

  董母鄉間女人,嫁與董家才幾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兒子,被人罵作克夫星,真怕有一日會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絕戶飯,將自個賣到他鄉給別人做老婆。那幾年,董母活得真是擔驚受怕,直到兒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終是將壓在心頭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揚眉吐氣,敢直著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聲說話了。這一切,只因為兒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著大明的好,兒子讀的是圣賢書,圣賢可沒叫人去剔發替異族賣力,因此她堅定的站在兒子身邊,選擇和兒子一樣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親的力勸之下,董常清終是踏上了十年未踏過的陸地,在鄉人的掩護下前往惠州投軍,這一路無驚無險,順順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軍。不想惠州總兵胡啟立卻對這個在家鄉名聲很大的生員并不重視,一點也沒有重才之心,只隨意打發董常清在軍中做個文書,負責錢糧來往的計支。

  這文書但是識字的就能做,甚至于店鋪的伙計也能當得,胡啟立如此安排忒是叫人寒心。不過董常清卻不嫌,也沒有因此心生怨意,反而將職事做得很認真。后來潮州清軍進攻惠州,董常清便跟著送糧的隊伍到了陸豐城。在城頭,他看到了潮州兵是如何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看到城中的惠州軍是如何膽怯畏戰,再之后,他看到了潮州清軍又是如何望風而逃,又如何被追著一路逃奔潮州的,這一切只因為那支從廣州來的太平軍,那支斬了尚可喜,殺了哈哈木,屠了滿城的太平軍。

  清簡親王率領大軍前后攻了陸豐三次,危急時候,董常清不顧自己文弱之身也上城助戰,他不知如何拿刀殺人,卻知將城下的大石往城上搬。石頭很重,董常清力氣卻不大,抱著走在城道上很是吃力,走不得兩三步便要停下歇歇喘會氣,可便是這樣,他也始終咬牙堅持著,直到將石塊搬上城頭,轉頭再下去幫。看到傷兵他也能上前和民夫一塊幫著抬,一開始,他見不得血,吐過幾次,再后來卻是習慣了。

  第二鎮的旅校于世忠無意看到了生員打扮的董常清,當時很是驚訝,他還從沒見過一個讀書人和民夫青壯一樣在那使勁干活,一點不嫌累不嫌臟。于世忠找惠州軍官問了董常清,軍中有長寧人立時便將董常清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事跡告知,于世忠大為佩服,認定這人有大材,便將其引薦給鎮將鐵毅。

  鐵毅自己不識字,但知道自家大帥是個秀才,所以他便很敬重秀才,和董常清交談幾句后見其應對自如,也無尋常讀書人見自己時的卑微,偶爾還能就戰事說幾句頗為針對的看法,心下自然起了欣賞,便要他在鎮中參謀。

  蒙古佐領阿勒塔領著手下娃娃在城外烤馬肉喝酒唱歌,城上太平軍沒一個當回事,董常清看了后卻沉思開來,第二天便找到鐵毅,提議派人出城和蒙古人交換軍馬。

  鐵毅很驚訝,蒙古人有馬能殺了吃,怎會和太平軍交換米面。董常清卻道那馬肉其實是吃不得的,煮不爛也消化不了,若長期食用,勢必積在腹中不得排出,最終活活脹死。《本草綱目》中寫得很清楚,馬肉有毒,氣味臭,無法排,故而蒙古人輕易是不吃馬肉的,除非是逼入絕境。顯然,城外的蒙古人是到了絕境了,要不然他們不會殺馬來吃。這陷入絕境的人但能有吃的,便不會在乎其他,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若是有選擇,他們是不會甘心被活活脹死的。

  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鐵毅同意了此事,結果被董常清說中了,蒙古人真的愿意拿戰馬交換米面,哪怕交換條件被克扣到極點,對方仍是咬牙認下來了。

  做了兩次米面換戰馬的交易后,董常清又大膽提出趁勢勸降蒙古兵,有了上一次的成功,鐵毅自然不會反對。董常清自請出城,為了讓自己更像個勸降的使者,他請人趕制了明朝官員的服飾,穿在身上便出了城。結果一番言語下來,蒙古佐領阿勒塔果然愿降,讓太平軍平空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外加幾百戰馬,讓鐵毅樂得合不攏嘴,直贊董常清乃神人也。

  周士相要鐵毅將董常清資料報去時,鐵毅順便將董常清的一句話帶了過去,這話便是“韃兵已陷絕境,不妨以心戰攻之,許以虜酋一人死而活全軍,韃兵為求活必殺虜酋,則伯爺不費吹灰之力可得數千韃兵效命!”(

夢想島中文    漢兒不為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